代利玲
摘? ?要: 本文闡述“大思政”教育的內涵、“大思政”教育對高職思政教育的新要求,以及我國高職思政教育的現狀。重點敘述高職思政教育改革創新的新途徑,以期對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發展有一定的參考作用。
關鍵詞: “大思政”教育? ?思政課教學? ?教學改革? ?教學實踐
在高職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非常重要,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培養他們良好的道德品質,而且能夠堅定他們的政治立場,引導他們樹立報效國家的遠大理想。然而從當前的實踐教學來看,一些高職院校的思政教學并沒有依照教學要求開展,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不盡如人意。在“大思政”教育背景下,進一步推進高職思政教育改革和創新,是新的發展形勢下要重點探究的問題。
一、簡析“大思政”教育
“大思政”教育是指在科學、合理的思政教學目標指引下,對學生開展思想品德教育,不僅包括理論方面的學習,還包括實踐教學方面的內容。具體來講,理論教學內容,包含馬克思主義理論、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十九大的理論學習內容等。思政教學實踐,除了運用傳統的教學方式之外,還要對傳統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及教學內容等進行必要的改革和創新,不斷滿足現代職業教育的需要,推動我國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更快發展。
二、“大思政”教育背景下高職思政教學應具備的新特征
(一)要體現“以人為本”的特性。
在當代社會發展中,“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成為潮流,高職教育也不例外。要圍繞“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將學生作為主體,發揮主體作用,依據學生的實際學習特點和個性化學習需求,合理安排思政教學事宜,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要具備一定的戰略性。
在社會發展中,高職院校承擔著為國家建設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大責任和歷史使命,這是“大思政”教育背景下,高職院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根本驅動力。高職思政教學要具備一定的戰略性,在國家政策的指引下,不斷改革和創新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等,盡快實現發展目標。
(三)要具備一定的創新性。
只有緊跟時代發展步伐,才能占據發展優勢,不被時代所淘汰。在“大思政”教育背景下,高職思政教學只有順應時代發展,走上改革、發展、創新之路,才能在市場競爭中占據優勢,培養出大批國家棟梁之材,滿足社會發展需要。在實踐教學過程中,高職院校的思政教學要樹立發展意識和創新意識,不斷反思和創新思政教學,培養學生優秀的道德品質和良好的政治素養,促進他們全面發展,為未來的就業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一些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形式單調,缺乏創新性。
按照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我國高職院校基本都開設了思政教育課程,且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但是,從實踐來看,一些高職院校的思政教學脫離了職業教育的特點,依然采用課堂教學、社會實踐、調查報告等教學形式,創新能力不足,無法達到良好的思政教育效果,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思政教育的重要價值。
(二)對思政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
在我國,高職院校具有獨特的辦學特色和培養目標,是國家實用型、技能型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基地,承擔著重要的歷史使命。在實際教學中,一些高職院校將專業理論知識教學、實踐技能教學放在教育的第一位,對思政教育缺乏足夠的重視,沒有充分發揮思政教學的應有的價值。一些學校不愿意投入足夠的師資力量,一些教師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和教學理念,不愿意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這對現代教育的發展和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來說,是有害無益的,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了學生思政課程的學習效果和學習質量。
(三)思政教學與其他學科缺乏融合發展。
與普通高等院校不同,高職院校的教學目標更具特點,突出職業實用型人才的培養。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專業基礎知識教學和專業實踐教學被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思政教學往往次之,或者說,思政教學和職業教學相對獨立,不能形成融合發展的局面,缺少聯動性。一方面,思想政治教學中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脫鉤,理論教學知識不能很好地應用在實踐教學中,實踐教學不能很好地驗證理論知識,相互脫節。另一方面,思政教學與職業教學相互獨立,缺少交叉和融合,難以利用有效資源,實現資源整合,進一步推動現代教育的快速發展,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四、“大思政”教育背景下高職院校思政教學改革與實踐的探析
(一)全面而深刻地認知思政教育的重要價值。
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而且能夠引導大學生堅定政治立場,運用客觀、辯證的眼光看待政治問題和社會問題。在高職院校教學過程中,一些學校、教師及學生從思想上不重視思想政治教育科目,課堂教學比較松懈,實踐教學形式化,以致思政課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不盡如人意。高職院校的教師和學生要積極轉變觀念,樹立現代教育的新觀念,具備發展意識和創新意識,全面而深刻地認識思政教學的重要價值,并將思政課放置于重要的教學位置上,予以重視。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首先要制訂清晰而明確的教學目標,并依據社會的發展變化,適當地調整和優化思政教學中的教學方式、教學內容等,以“大思政”教育理念為指引,踐行“以學生為本”教育原則,推動高職院校思政教學的大發展,展現新時代大學生的新風貌。
(二)立足專業特點,擴充教學內容。
高職院校要想增強思政教學的效果,提高思政教學的質量,很重要的一點是要立足專業特點,擴充教學內容,確立明確的發展定位,在不斷實踐中,提高思政教學質量。高職思政教師要做學生思政學學習道路上的引路人,不僅要具備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而且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按照當前素質教育的要求,引導學生增強自我認知能力,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修養,胸懷偉大理想,立志報效祖國,努力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為偉大的中華民族復興大業做出貢獻。高職院校在開展思政理論教學的同時,要積極參與實踐,將思政知識、實踐操作及職業教學有機結合,促進思政教學的發展。
(三)積極推動思政教學的創新性發展。
教學質量體現在教學實效性上,促進教學的整體發展。高職院校的思政教育要想實現較快的發展,就不能故步自封,而要積極樹立發展和創新意識,作出必要改革,調整教學模式等。其一,依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和人才市場對實用型人才的需求標準,高職院校要加強教學管理和科學研究,做好教學安排,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努力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增強教師的綜合執教能力。其二,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網絡技術的廣泛普及,高職院校要加強網絡教學建設,成立專門的網絡教學研究部門,組建網絡教學的教師隊伍,建立內容和資源豐富的校園官方網站平臺。學生可以在學校的網站上相互交流和學習,可以在思政版塊,了解最新的國家方針政策和國內外的全方位的新聞熱點,在現代科技的協助下,積極創造良好的思政育人環境,為推動高職院校思政教學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其三,高職院校要加強與各院系、各協會、學生會等部門、組織的合作和交流,共同營造良好的思政教學氛圍,為培養高素質的建設型人才共同努力,在緊密合作中,通過高效管理,形成共同的育人機制。
(四)圍繞“以學生為本”的思政教學模式。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一些教師或者不注重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或者課堂活動的開展帶有盲目性,難以在思政課堂教學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思政教學的實踐效果。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思政教學要求必須遵循“以學生為本”的教學原則。其一,在“大思政”教育背景下,教學要有一定的針對性,不能盲目教學,結合學生個性化的思政學習需求,加強相互間的交流和溝通,有效互動,進一步增強課堂教學效果,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其二,不斷優化教學內容,體現教學內容的時代性,盡量在教學方法上有所突破,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其三,采用全面、高效的考核方法,盡量設置全面的考核機制,考核學生的學習情況,準確掌握學生思政的學習情況,促進學生認真投入思政教學當中。
(五)進一步提高思政教師的執教水平。
教師的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直接影響學生的思政學習效果和質量,因此,教師要注重能力和素質的提升。在日常教學中,思政教師要加強學習,積極參與相關的教育培訓,加強與其他骨干教學的教學交流,不斷提高素質和增強能力。
五、結語
高職院校思政教學質量是由多種因素影響和決定的,在“大思政”教育背景下,高職院校只有立足本校的實際情況,積極采取多種措施,加強教學創新,做好思政教學和職業教育的融合,才能增強思政教學效果,提高教育質量,有效推動高職院校思政教學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冉江蘭.“大思政”教育格局下的高職思政課教學[J].西部素質教育,2018,4(05):29-30.
[2]李學麗.論“大思政教育”理念下高職思政課教育改革[J].廣東蠶業,2018,52(06):96+98.
[3]周嘉鴻.“大思政”教育體系下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模式的探究[J].科技經濟導刊,2017(25):163.
[4]常衛峰.“大思政”教育格局下的高職思政課教學[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3(13):9-10.
[5]劉玲.“大思政”教育格局下的高職思政課教學改革與實踐[J].知識經濟,2017(24):16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