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冰
摘 要:“如何讓文物活起來”已成為當今博物館最關注的問題,博物館人通過各種喜聞樂見的形式,使束之高閣的文物走進人民大眾的生活,促進博物館教育功能的實現(xiàn),使博物館逐漸成為社會教育的主力軍、提升公民素質(zhì)的社會大學、激發(fā)青少年兒童求知欲的場所、中華文明世代相傳的重要傳承基地。強化博物館的青少年教育功能,主要形式是通過開展研學活動。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自建館以來,積極申報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打造藍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研學品牌,創(chuàng)新博物館研學模式。文章通過探討博物館研學工作背景、開展研學工作的方式方法、研學課程設置等,闡述了南海博物館在研學工作實踐中,逐步探索出具有南海文化特色的研學品牌和開展工作模式。
關鍵詞:研學品牌;博物館教育;藍色愛國主義教育
2020年10月教育部和國家文物局聯(lián)合印發(fā)《關于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使“博物館研學”熱潮更進一步。各地教育部門、文物部門紛紛聯(lián)手出臺相關政策,各學校研學旅行團隊如夏日熱浪,一波波涌進博物館,有些博物館是措手不及,有些博物館如魚得水,有些博物館急中生智。教育是博物館的首要功能,研學是博物館面向青少年群體實現(xiàn)教育功能的重要手段。中國博物館協(xié)會社會教育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丁福利曾說:“品牌戰(zhàn)略是新時代博物館研學的必由之路;打造博物館研學品牌是新時代的呼喚;推出博物館研學品牌時不我待。”可見,推進博物館研學工作發(fā)展,提升博物館教育功能的實現(xiàn)與創(chuàng)新已是勢在必行。
我們先來了解下博物館研學的概念。趙薇在《新形勢下博物館文化考察類活動芻議—以唐山博物館“文化之旅”活動為例》里提道:“博物館研學是指在博物館專職教育人員的指導下,學生自主地運用研究性學習方式獲得和應用知識,發(fā)現(xiàn)和提出問題,探究和處理解決問題的博物館學習活動。”再來了解下中小學研學概念。中小學研學旅行是由教育部門和學校進行的有計劃、組織的安排學生,通過集體旅行方式開展的新形勢下博物館文化考察類活動、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jié)合的校外教育活動。從以上兩組定義,筆者發(fā)現(xiàn),一是“研學”活動的興起為博物館教育功能的發(fā)揮提供了重要的發(fā)展契機。二是博物館、學校、教師、旅行機構(gòu)在中小學生博物館研學旅行活動中的角色意義各不相同。三是博物館研學是集課程的設計、組織、實施、評價于一體的校外教育活動。
博物館憑借獨特的文化優(yōu)勢成為中小學研學旅行參觀的重要目的地之一,將學校教育與博物館教育相結(jié)合是校內(nèi)教育與校外教育的創(chuàng)新形式,既增加了學生對祖國歷史的了解,又激發(fā)了學生對偉大祖國的熱愛之情。目前,研學旅行正處于大有可為的發(fā)展關鍵期,這對于博物館社會功能的發(fā)揮也是機遇,各地博物館應把社會教育工作與研學旅行相結(jié)合,推出更貼合中小學生的博物館研學課程,建設博物館研學品牌,推動文旅融合進一步發(fā)展。
博物館積極發(fā)揮教育功能,依托館藏資源,搭建文物與青少年間的文化橋梁,讓沉浸在歲月中的歷史,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經(jīng)社會教育工作者的手、嘴、腦,變成活靈活現(xiàn)、實實在在、趣味橫生的研學課程。但每個博物館的人力、資源、空間等方面各有不同,如何讓博物館充分發(fā)揮優(yōu)勢,凸顯特色,減少劣勢比重,打造獨具特色的博物館研學品牌,讓中小學生研學不是“走馬觀花”“到此一游”式的形式工程,而是“研有所思、學有所獲、旅有所感、行有所意”地開展博物館研學活動?
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以下簡稱“南海博物館”)自開館以來,深入挖掘館藏資源,圍繞展覽、藏品、地域特色,著力做好博物館研學工作,在實踐中逐步探索出一套具有南海文化特色的研學品牌和開展工作模式。
1 注重研學課程開發(fā)中對館藏資源的挖掘與提取
研學課程開發(fā)中,以館藏資源為依托是基礎。要利用好博物館這個寶庫,加強文物價值的挖掘闡釋和傳播利用,讓文物活起來。南海博物館是展示南海人文歷史和自然生態(tài),保護南海文化遺產(chǎn),促進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qū)文化交流的綜合性博物館。在館藏資源的挖掘工作中,南海博物館根據(jù)現(xiàn)有的展覽體系,以“打造藍色國土教育課堂”為定位,開發(fā)了南海人文歷史、自然生態(tài)、水下考古和南海水下文化遺產(chǎn)保護、海上絲綢之路四個模塊主題的相關課程。在四大模塊中,南海博物館的教育工作者以此為框架,逐步深入挖掘館藏資源,尋找課程靈感,循序漸進開發(fā)研學活動項目。在南海人文歷史模塊設計了“我們的《更路簿》”“做海人”“我的海軍夢”等,南海自然生態(tài)模塊設計了“‘寶貝總動員”“五彩珊瑚礁”“海岸衛(wèi)士—紅樹林”等,水下考古模塊設計了“我是航海家”“我是造船師”“我是考古家”等,海上絲綢之路模塊設計了“以扇會友”“跟著鄭和下西洋”等研學課程。以“‘寶貝總動員”為例。這一研學課程中,社教工作者深入挖掘本館“南海拾貝”原創(chuàng)展覽資源,主要從“寶貝課堂”開始,通過圖、文、物的展示,介紹南海貝類的生存家園、棲息繁衍在南海的7大貝類家族、貝類家族成員成長情況等一步步了解南海“寶貝”的故事。“‘寶貝總動員”研學課程獲得了“中國博物館協(xié)會市場推廣專業(yè)委員會、社會教育專業(yè)委員會會員單位2015—2019年博物館研學課程及線路推介活動”優(yōu)秀課程。
2 注重研學課程的設置理念
博物館教育課程,是博物館依據(jù)國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門頒布的育人標準,挖掘自身資源優(yōu)勢,與學校基礎教育和家庭人生教育有機融合,針對目標人群設計開發(fā)的系列課程。博物館研學課程則是博物館教育課程中,針對青少年開發(fā)的研學課程。研學課程的開發(fā)應緊緊圍繞“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和實踐創(chuàng)新”的中國學生發(fā)展六大核心素養(yǎng),應有別于學科課程,有別于分科課程,有別于必修課程,有別于基礎課程的開發(fā)要求,應是拓展性和研究性,可選修的一種特色校外教育課程。因此,它更強調(diào)的是跨學科的融合、參與者的興趣和激情、能力培養(yǎng)和價值觀教育,也更關注綜合能力和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以及國家傳統(tǒng)文化、民族文化、地域特色、科學藝術、人文精神的融合。南海博物館在實踐過程中,注重研學課程設置的理念,在課程設置和開發(fā)過程中強調(diào)“學習者中心”原則,突出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定位,探索更科學合理的研學工作模式。
注重分眾理念和分齡課程設計。6歲至18歲的中小學生是研學課程的主要對象,他們的語言、認知、智力發(fā)展和對社會的需求、對情感的需求等因年齡不同也會情況不一。南海博物館在推出研學課程時,均設置明確的學齡段,并結(jié)合學生的知識儲備、校本科目、年齡特點設置不同的課程環(huán)節(jié),使學生更易聯(lián)系校本課程,學以致用。對于低年級的學生,我們會先實施以南海自然資源為主題的課程,體現(xiàn)趣味性和故事性。如“海岸衛(wèi)士—紅樹林”研學課程中,設計紅樹林小劇場,學生們可以看話劇和自導自演話劇,通過秋茄、桐花樹、木欖等植物的角色對話,使學生深入了解紅樹林的科類、生長習性、繁殖方式等。“‘寶貝總動員”課程中,設置“寶貝”掛鐘、“寶貝”磁盤畫等“動手”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玩著學、學中玩。對于高年級學生,更注重實踐性和探索性,如“我是航海家”研學課程中,我們對于高年級的學生會增加摩爾斯密碼解密探索、時區(qū)(地理知識)、利用過洋牽星術測算地理緯度、破解航海中的“摩爾斯電碼”等探究環(huán)節(jié)。
注重青少年教育中的情感互動。博物館的教育不是教條和被動的,而是博物館的社教老師與學生之間進行的有溫度的互動過程。南海博物館在開展研學活動中利用多種方式,與學生進行情感互動,使學生從被動接受到主動交流,激發(fā)學生對博物館活動的熱愛。例如,在“南海文化進校園”研學活動中,以“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給學生的一封信”為“見面禮”提前寄給學生,學生可以提前了解博物館的概況,并啟發(fā)學生將活動后的思考與收獲以回信方式,告訴博物館這位“南朋友”(南海博物館的昵稱)。在回信過程中,學生既對所學知識進行了溫習,又提出了一些新的問題,升華了對海洋保護、對藍色國土保護的愛國情感。以“南海傳播官”為主題,對參與研學活動后的學生進行采訪,引導他們加深對所學知識的了解,對信息的深加工和輸出,提煉學生對研學活動更深層次的感悟,同時也引導學生學會做一名愛國教育、海洋保護的倡議者,樹立其正確的民族觀、世界觀。
3 信息化對研學工作的“神助攻”
在信息化時代,博物館的研學課堂不再只是展覽、手工、角色扮演等傳統(tǒng)環(huán)節(jié),可以通過科技手段、數(shù)字化、物聯(lián)網(wǎng)+等形式,創(chuàng)造研學形式的更多可能性。例如:南海博物館打造的藍色國土VR課堂,主要通過VR設備、終端控制系統(tǒng),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VR虛擬空間、交互技術、沉浸式體驗等現(xiàn)代科技手段,開展中小學生博物館研學探究活動。在“我是造船師”研學活動中,學生先通過VR觀看3D視頻,了解藍色國土VR課堂的介紹和意義,繼而引出南宋時期遠洋海外的福船,學生通過VR體驗感受福船船體結(jié)構(gòu),VR互動體驗造船過程,選木材—伐木頭—加工成船體的構(gòu)件—進行拼裝—組成福船—下海航行,整個流程使學生通過沉浸式的體驗,真正感受到古代造船技藝之高超和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興盛。VR課堂體驗既使學生的感官得到滿足,又增強了研學的趣味性。
4 研學工作需要經(jīng)費保障
作為博物館教育功能的體現(xiàn),博物館研學活動在研究、組織、實施等各環(huán)節(jié)都需要有充足的資金保障。南海博物館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做好項目謀劃,爭取國家專項資金支持。2017年,根據(jù)《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商請推薦“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的函》(教基廳函〔2017〕24號)、《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開展2017年度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支持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項目推薦工作的通知》(教基廳函〔2017〕25號)精神,在中央有關部門和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推薦的基礎上,經(jīng)專家評議、營地實地核查及綜合評定,命名了204個單位為第一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南海博物館位列其中。南海博物館積極研究制作項目申報書,獲得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項目資金支持,并專款專用于博物館研學課程的策劃實施工作中。2018年度考核中獲評優(yōu)秀,為下一年的項目獲取了資金保障資格。從南海博物館的經(jīng)驗來分析,博物館研學工作的開展離不開研學資金的保障,要想獲得持續(xù)不斷的資金保障,則要求博物館重視研學品牌建設,突出博物館研學的獨特魅力,增強博物館研學工作影響力。
5 注重研學項目資源的均衡化和重點傾斜
博物館研學活動不僅指的是學校組織學生團隊到博物館開展研學活動,筆者認為還指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帶著展覽和活動走進校園開展“第二課堂”。研學項目不僅是場館內(nèi)開展,還應該大膽“走出去”。南海博物館是秉持這樣的理念去實踐的。“南海文化進校園”作為南海館流動博物館進校園活動的研學品牌項目,已經(jīng)走進了全省32所學校,既有公立學校、又有私立學校,既有市縣重點,又有鄉(xiāng)村學校,既有雙語學校又有傳統(tǒng)學校。我們注重研學項目資源的均衡化,力爭使不同背景的學校和孩子都能參與其中,同時又側(cè)重把博物館資源向偏遠地區(qū)、貧困地區(qū)傾斜。對于偏遠地區(qū)的孩子,更注重“物質(zhì)”文化和精神文化同時進校園,例如我們會在這些偏遠地區(qū)的學校結(jié)合地域、文化基礎、年齡段做出相應的活動調(diào)整,并設置更多的互動問答活動獎勵,以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和接受程度,這種“因地制宜”的研學活動方式受到了很多學校的贊許和肯定。
6 結(jié)語
經(jīng)過3年多的研學工作探索,南海博物館在博物館研學工作中收獲了一些經(jīng)驗,在研學品牌建設中取得了一定成效。筆者認為在博物館研學品牌建設既要考慮到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實現(xiàn)博物館文化旅游質(zhì)的飛躍,又要考慮做好學生“第二課堂”的重要功能,實現(xiàn)研學產(chǎn)品的創(chuàng)新思路和研學品牌的建設。注重整合社會資源、運用高新科技、避免研學產(chǎn)品的同質(zhì)化、重視青少年團體的文化需求方向,不斷促進博物館文化服務事業(yè)高質(zhì)量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李彥平.文旅融合背景下的研學旅行和博物館公眾教育[N].中國文物報,2019-11-22(008).
[2]周婧景,郭川慧.博物館“研學旅行”定義及其理解[J].博物院,2020(5):89-95.
[3]黃璐.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博物館研學產(chǎn)品開發(fā)[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9(16):11,13.
[4]劉璐.回應新時代呼喚:博物館研學聚焦品牌揚帆起航—全國博物館研學旅行培訓暨優(yōu)秀課程與優(yōu)秀線路交流會綜述[C]//中國博物館協(xié)會.2019年中國博物館文集匯編:下,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