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艷玲



摘要:目的:研究探討在肝膽外科護理中,分級護理管理模式的應用價值。方法:納入本院在2020.8-2021.8期間收治的86例肝膽外科接受治療的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組,43例為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模式;43例為護理組,給予分級護理管理模式。對比兩組不同護理模式的效果。結果:護理質量對比,護理組各項評分指標均高于對照組(P<0.05);護理效果對比,護理組患者術后臨床指標均優于對照組(P<0.05);不良事件發生率對比,護理組為4.65%,對照組為18.60%,護理組低于對照組(P<0.05);護理滿意度對比,護理組為95.35%;對照組為79.07%,護理組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分級護理管理模式能夠有效提高護理質量,并且加快肝膽外科患者恢復,減少不良事件發生,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值得推廣。
關鍵詞:分級護理管理;肝膽外科;應用價值
肝膽外科患者通常需要采取微創治療或手術治療,在手術治療中,由于患者病變部位較深,會造成一定的手術創傷,患者所需要的康復時間長,易發生的并發癥較多,對護理質量的要求較高[1]。傳統的護理模式對患者的護理關注不夠全面,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護理質量和患者護理滿意度,不利于患者病情的恢復。在肝膽外科護理中采用分級護理管理模式,能夠提高護理管理系統性和全面性,提高護理人員對患者的有效關注,從而提升護理質量。本文通過對86例肝膽外科患者進行研究,分析了分級護理管理模式在肝膽外科護理中的應用價值,具體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0年8月到2021年8月在我院肝膽外科接受手術治療的86例患者,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分組,分成對照組和護理組各43例。其中,對照組中男27例,女16例;年齡43~68歲,平均年齡(51.2±3.8)歲;肝臟手術12例、膽囊手術15例、脾臟手術7例、胰腺手術9例。護理組男26例,女17例;年齡42~65歲,平均年齡(51.3±3.5)歲;肝臟手術13例、膽囊手術14例、脾臟手術6例、胰腺手術10例。兩組基礎資料對比差異結果為P>0.05,可比。
1.2 方法
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護理管理,隨機分配護理資源,并給予患者常規的健康宣教、康復護理、用藥指導以及生活指導等。
給予護理組患者分級護理管理,具體步驟如下:首先,對護理人員進行分級,綜合考慮護理人員的學歷、年資、業務能力、考核結果、自評與他評等方面,將護理人員分成1~3級,等級越高護理業務水平越高。其次,對患者進行分級,根據患者的基礎資料、疾病種類、手術治療情況、術后恢復情況、家庭情況、心理狀態等指標,將患者分成1~3級,等級越高,患者護理難度最高。第三,進行護理資源分配。根據護理人員與患者的分級情況,分別為患者配套對應相應的護理人員,如1級患者配套1級護理人員。第四,制定護理方案并檢查。各級護理人員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制定詳細的護理方案,1級護理方案由護士長與患者責任醫師共同進行檢查并在審核通過后按照標準方案執行;2級與3級護理方案由護士長、護理主任、責任醫師共同檢查,在審核通過后按照方案執行。在護理過程中,若出現個性化護理對策,則由護理主任聯合相關人員審核批準后再實施。第五,護理人員培訓。根據不同分級護理人員給予不同的業務培訓,對于1級護理人員主要培訓基礎護理知識,同時輔以高階護理知識;2級護理人員主要進行高級護理知識培訓,增強業務能力;3級護理人員可以通過組織參與院際業務交流學習,提不斷提高護理能力。第六,護理質量提升措施。各級護理人員在實際工作中,將遇到的問題進行記錄并逐級上報至護士長,護士長組織護理人員共同討論解決途徑。對于典型性問題,則作為護理人員培訓素材進行推廣教學,從實際工作中不斷提高護理人員業務能力。第七,加強制度保障。對于護理過程中發生的患者等級變化情況,各級護理人員需要及時詳細做好護理資料的交接,保證護理連貫性;各級護理資源要做好優化配置,提高利用率,提升護理質量。
1.3 觀察指標
護理質量評分:根據醫院制定的《護理質量評價指南》,對護理人員護理質量進行評分,包括護理記錄、病區環境、健康宣教、護理操作四個維度,各維度滿分為100分,分數越高護理質量越好。
術后臨床指標:觀察兩組患者術后排氣、下地行走、住院的時間,對比兩組各項指標差異。
不良事件發生率:觀察記錄兩組患者發生感染、壓瘡、便秘、下肢靜脈血栓的發生率。
護理滿意度:根據科室自制《患者護理滿意度調查表》,在患者出院時進行調查評分,滿分100分,90分及以上為非常滿意,70~89分為滿意,69分及以下為不滿意,滿意度為總滿意例數占總例數之比。
1.4 統計學方法
研究運用SPSS24.0進行數據分析,護理質量評分、患者術后臨床指標為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行t檢驗;不良事件發生率、護理滿意度為計數資料,采用%表示,行卡方檢驗;P值低于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護理質量評分對比
護理組各維度護理質量評分結果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1。
2.2 術后臨床指標對比
對比患者手術治療后排氣、下地行走、住院的時間,護理組各項指標均優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2。
2.3 不良事件發生率對比
護理組共發生2例不良事件,發生率為4.65%;對照組共發生8例不良事件,發生率為18.60%,護理組更低,P<0.05,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3。
2.4 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
護理組患者總滿意例數為41例,滿意度為95.36%;對照組總滿意例數為34例,滿意度為79.07%,護理組滿意度更高,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4。93A8C9B4-9545-432B-B635-80D12DA187D6
3討論
肝膽外科手術是普外科常見手術類型,但患者病位解剖學位置深,手術治療會造成較大的創傷,影響患者術后快速恢復[2]。同時,這種情況也對肝膽外科護理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常規護理管理模式對患者護理不夠全面,不能充分滿足患者的護理需求[3]。
分級護理是現代護理專業一種新型護理管理模式,其通過對護理資源、患者進行科學分級,從而達到優化配置護理資源,充分發揮每一位護理人員護理能力,實現其護理價值最大化,并給予不同患者差異化、全面性護理,從而滿足各級患者的護理需求,真正實現“按需護理”,提高護理針對性,實現護理資源的最大化利用,最終避免護理質量參差、護理資源傾斜配置等方面的問題[4]。
本次研究中,主要針對肝膽外科中實施手術治療的患者進行了研究,根據不同的護理方式將患者分成護理組和對照組。研究結果顯示,護理組患者在護理質量評分、術后臨床指標、不良事件發生率、護理滿意度等各個方面的結果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這正是由于在分級護理管理模式下,通過對護理人員及患者進行分級,合理分配護理資源,避免了病情較輕、護理需求較低的患者占用高級護理資源的情況,并能夠確保充分給予不同等級患者充足的護理支持。同時,在分級護理管理中,注重對不同等級的護理人員給予差異化的業務能力培訓方案,持續提升護理人員專業能力,逐步提升科室整體護理質量,從而給予患者更優質的護理服務,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
綜上所述,在肝膽外科護理中,采取分級護理管理模式能夠有效提高科室整體護理質量,加快患者康復,避免影響護理質量事件的發生,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具有在臨床中推廣應用的價值。
參考文獻
[1]雷宇.分級護理管理模式在肝膽胰外科護理中的應用[J].中醫藥管理雜志,2020,28(11):79-81.
[2]齊玉霞,臧穎.分級護理管理模式聯合心理干預在肝膽外科護理中的應用[J].醫學信息,2019,32(21):171-173.
[3]王座敏.分級護理管理模式在肝膽外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9,4(43):11.
[4]余海艷.分級護理管理模式在肝膽腸外科護理中的應用價值探討[J].中國衛生產業,2019,16(22):51-52.93A8C9B4-9545-432B-B635-80D12DA187D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