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華鑫


摘要:目的:探究普外手術治膽源性急性胰腺炎的最佳時機和臨床療效。方法:從我院2020年1月~2021年8月期間收治的膽源性急性胰腺炎患者中選取86例進行對比研究,按照雙色球分組法把這些患者平均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兩個不同組別,兩組均接受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方法。對照組選擇延期,研究組在發病早期即選擇手術治療。從手術各項指標和發生并發癥的情況方面對比兩組療效。結果:在手術和平均住院用時方面,兩組患者輕中癥均比重癥用時短,術中失血量少(P<0.05);研究組輕中癥住院用時比對照組輕中癥短,重癥住院用時比對照組長(P<0.05),兩組發生并發癥的情況統計學差異不顯著(P>0.05)。結論:臨床對于膽源性急性胰腺炎輕中癥可早期選擇腹腔鏡膽囊切除術進行治療,對比證實療效更顯著,所以臨床可綜合患者的病情發展合理確定手術時機,建議輕中癥可在患病早期及時選擇手術方案,不僅可以促進康復,還能減輕醫療支出;重癥患者可先藥物控制病情穩定后再延期接受手術,避免引起并發癥而影響預后。
關鍵詞:普外手術;膽源性急性胰腺炎;最佳時機;治療效果
膽源性急性胰腺炎在臨床急腹癥中比較常見,發病后患者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惡心嘔吐、黃疸、腹脹腹痛等,嚴重的甚至會發展為消化道出血、休克等,危及患者生命健康。臨床在治療該類疾病時常選擇膽囊切除術,至今尚未能明確具體手術時機。一些患者認為,患膽源性急性胰腺炎后應盡快安排手術治療,通過及時選擇手術治療可使患者臨床癥狀有效緩解,病情得以改善,促進康復,提高預后[1]。但有研究顯示,該類疾病病情發展迅速,應在患者各項生命體征都趨于穩定后再接受手術。因為,本文選擇我院近兩年收治的該類患者,分組對不同手術時機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對比探究,具體報告為:
1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文在研究中選擇的86例膽源性急性胰腺炎患者是我院在2020年1月~2021年8月收治,男女患者比例為47:39;年齡平均值為(47.65±8.78)歲;綜合Ranson積分對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進行判定(重癥>3分;輕癥≤3分),這些患者中有58例輕中癥、28例重癥。按照隨機數表法把這些患者以對照組和研究組兩個組別平均分配。統計學軟件代入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差異不明顯(P>0.05),可以參與臨床對比。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所有入組患者臨床癥狀均與臨床《急性胰腺炎診治指南》診治該類病癥的標準相符合;(2)所有患者都經螺旋CT、超聲等影像學檢查確診;(3)所有患者臨床癥狀均與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指征相符合;(4)所有患者與家屬均知情本研究方法,且同意配合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1)把因其他原因導致的膽源性急性胰腺炎患者排除;(2)把原發性胰腺病變、器質性疾病患者和合并惡性腫瘤患者排除;(3)把缺乏完善的臨床資料的患者排除。
1.3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選擇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方法,對照組選擇延期手術。
研究組則選擇早期手術治療。
手術方法為:對患者實施硬膜外麻醉方法,指導患者仰臥,麻醉藥物生效后分別在患者右側肋緣下與劍突下鎖骨中線、臍上緣位置開手術操作孔,建立氣腹,把腹腔鏡手術器械置入操作孔,對患者腹腔情況進行詳細探查,準確確定膽囊位置,及時把膽囊動脈血管夾閉分離,分離過程中注意不對膽總管造成損傷,分離完成后迅速把膽囊管離斷,采取電凝止血法對患者止血,腹腔反復使用生理鹽水沖洗,選擇引流管常規留置,術后對患者采取抗感染治療措施[2]。
1.4 觀察判斷指標
(1)比較兩組手術和平均住院用時,術中失血量;(2)比較兩組術后發生切口感染、肺部感染、消化道和腹腔出血等并發癥的概率。
1.5 統計學分析
本文在研究過程中涉及的相關數據均代入統計學軟件SPSS19.0分析處理,其中計數資料如并發癥率用(n,%)描述,同時用χ2進行檢驗;計量資料如手術和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等指標用(±s)描述,采用t進行兩組檢驗,比較組間數據得出P<0.05的結果則表示存在的差異較大。
2結果
2.1 比較兩組手術相關指標
比較可知,兩組患者中輕中癥手術和平均住院用時都比重癥患者用時少,術中失血量也比重癥患者少(P<0.05);研究組輕中癥患者平均住院時間比對照組明顯少,重癥患者平均住院用時則相對更長(P<0.05);兩組患者輕中癥和重癥組間手術用時間和術中失血量不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2.2 比較兩組發生并發展的情況
兩組發生并發癥的情況無顯著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2。
3討論
膽源性急性胰腺炎指的是因膽道炎癥、結石導致的胰管梗阻,損害到胰黏膜屏障,進而外溢胰液,胰腺組織自我進行消化而形成急性膽源性胰腺炎,在臨床上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在臨床上屬于一種常見病癥。研究指出,膽道感染、蛔蟲、結石、炎性水腫、腫瘤、瘢痕狹窄等均可引起急性胰腺炎,最常見的因素主要有感染和結石等。相關研究顯示,該類疾病的發病機制主要是:(1)結石在壺腹部嵌頓,膽汁通過共同管道向胰管內逆流,胰管也會因此被感染;(2)機體在排泄膽結石的過程中Oddi括約肌會因此而松弛,胰管內反流入腸內容物而引起胰腺炎;(3)患者機體內毒性物質會損傷到胰腺物質。游離膽汁酸的毒性可對胰管黏膜屏障造成損傷;細菌可分泌葡萄糖醛酸酶,該物質可把結合膽紅素分解為有毒性的非結合膽紅素,會對胰腺產生影響;另外,急性膽囊炎患者膽汁內含有對胰組織直接產生損害的溶血卵磷脂[3]。
在當前社會壓力的不斷增加和人們生活節奏及生活飲食習慣的逐漸變化下,膽源性急性胰腺炎的發病率越來越高。研究顯示,大部分膽源性急性胰腺炎都伴隨程度不同的膽總管結石、膽囊結石等膽源性疾病,所以確診后臨床一般會針對患者的實際情況選擇手術治療。以往臨床一般都是確診后選擇藥物控制病情發展,如果藥物無效再考慮手術治療方案。當前臨床對于該類病癥何時進行手術存在的爭議較大。有學者研究指出,該類患者只有符合手術指征才能選擇手術方案,如果臨床癥狀不符合手術指征則建議保守治療,可以避免手術操作刺激和損傷到機體正常組織[4]。但隨著當前臨床深入研究發現,膽源性急性胰腺炎選擇腹腔鏡膽囊切除術進行治療可獲得確切療效,術后較少發生并發癥。盡管確定了手術方案為該類疾病首選方法,但仍然沒有確定手術時機,一般都是延續傳統方法確定手術時間。隨著臨床逐漸意識到合理把握手術時機的重要性,研究顯示,臨床對于該類住院患者應對其病情嚴重程度積極評估,針對輕中癥患者應該在早期及時選擇手術治療,可較大程度緩解臨床癥狀,促進恢復;針對重癥患者,可先藥物治療緩解癥狀,待病情穩定至與手術指征相符合,再及時采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避免在高危期進行手術而危及生命健康,保障患者安全[5]。
本文通過研究可得,接受延期手術的對照組和早期手術治療的研究組的輕中癥患者中,手術時間和平均住院時間以及術中失血量都比重癥患者少(P<0.05);研究組患者輕中癥平均住院時間比對照組短,重癥則比對照組重癥平均住院用時多(P<0.05);兩組患者輕中癥和重癥組間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和兩組并發癥情況均不存在明顯差異(P>0.05)。
綜上所述,對于膽源性急性胰腺炎輕中癥患者早期實施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可獲得顯著療效,可降低醫療費用,促進恢復,重癥患者可根據其病情嚴重程度合理確定手術時機。
參考文獻
[1]明志祥.淺析在不同時機對膽囊結石合并膽源性急性胰腺炎患者進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效果.當代醫藥論叢,2019,17(21):42-44.
[2]陳雅婷,陳紅兵,楊少偉.膽源性急性胰腺炎患者普外手術治療的最佳時機及治療效果分析[J].吉林醫學,2021,42(2):428-429.
[3]Halász A,Pécsi D,Farkas N,et al.Outcomes and timing of 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for acute biliary pancreatitis.Digestive and Liver Disease,2019,51(9):1281-1286.
[4]魯天麒,孫備.膽源性胰腺炎外科治療手術時機與術式選擇[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20,00(11):1275-1277.
[5]秦菊芳.膽源性急性胰腺炎患者進行普外手術治療的時機及效果[J].中外醫學研究,2017,15(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