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琳 范靜 李鐘艷 李玨 陳泰宇 范潤勇

摘要:目的:本研究以行為轉變理論模式為理論依據,構建基于大數據時代下新媒體健康教育方式,為住院患者健康教育提供理論依據,通過“互聯網+護理服務”提升護理質量,構建醫、護患交流平臺。方法:采用分組對照研究法,隨機選取我科8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其中,對照組采用傳統方式進行健康教育,主要由責任護士口頭講解介紹科室情況和專家特長、相關疾病醫療護理知識及常見問題的健康科普處方等,定期舉辦科室健康講座。觀察組患者則通過微信平臺、短視頻平臺等新媒體接受個性化、多元化的健康教育。然后,利用大數據建立完整評價體系。健康宣教后,分別對比評估兩組患者對疾病知識的掌握效果及護理質量。結果:經護理效果對比,觀察組患者健康知識問卷得分、護理滿意度、依從性等均高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基于大數據時代下的新媒體進行健康教育,可彌補傳統健康教育方式缺陷,有效提升健康教育效果,提高護理依從性和滿意度,為護理工作與現代信息技術融合開展奠定堅實基礎。
關鍵詞:大數據時代;新媒體技術;護理;健康教育;應用效果
隨著人們對于健康生活需求不斷提升,傳統的健康知識宣教方式已無法滿足當前快速發展的技術迭代形式[1]。當前人們處于大數據、互聯網、新媒體技術快速發展與融合的新時代,我國綜合性醫院對于患者的疾病防治宣教模式也應與時俱進。新媒體與傳統健康宣教方式相比,它在技術性、互動性、娛樂性與知識的普及性方面占據了較大優勢。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本研究隨機選取2020年3月~2021年9月前來我科就診的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電腦隨機分組法,將全部患者隨機劃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2組,各40例,其中,對照組男28例,女12例,年齡21~90歲,平均(68.90±5.38)歲,平均住院天數為9.5天。觀察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20~91歲,平均(69.90±5.41)歲。兩組在性別、年齡、住院天數等一般資料方面無明顯差異(P>0.05),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對照組
根據護理宣教方案不同,對照組40例患者采用傳統健康教育方式進行宣教,由責任護士口頭講解介紹科室情況和專家特長、相關疾病醫療護理知識以及常見問題的健康科普處方等,定期為患者組織舉辦科室健康講座[2]。
1.2.2 觀察組
觀察組40例患者通過微信平臺、短視頻平臺等新媒體接受個性化、多元化的健康教育。
由我科工作經驗豐富、理論知識扎實的醫師及護理人員組成健康教育小組,成員均經統一培訓,熟練掌握新媒體操作,且均具有護理專科知識和良好溝通協調能力。
患者入院后,由責任護士向患者詳細介紹微信等新媒體軟件相關使用方法,邀請患者下載關注并學會使用新媒體手機APP,具體方法及內容如下:
首先,建立科室健康教育微信專用平臺“川北醫附院肛腸健康小助手”及同名專用抖音號。微信公眾平臺設專人管理,定期以圖、文、音頻、視頻相結合形式在微信平臺上向患者推送入院須知、在院護理、出院指導等信息,同時在短視頻號中以趣味視頻方式推送健康教育知識,如手術患者術前、術后護理措施,術后并發癥處理及日常行為指導等內容,定期對后臺粉絲提出的健康問題及時回復[3]。
其次,由高年資護士建立科室患者微信群、QQ群,管理發布診療護理信息、檢查診療提醒信息等,及時回復患者詢問,隨時與患者保持互動[4]。
另外,利用手機抖音直播軟件對患者關注度高的健康講座及活動進行直播,患者與專家現場互動探討健康話題,后期將活動視頻上傳至短視頻平臺,以便患者在線回看。
2健康教育效果觀察與評價
2.1 健康教育效果觀察指標
兩組患者在接受健康教育之后,分別進行健康教育效果觀察,對比兩組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及護理質量、護理滿意度、護理依從性等[5]。
2.2 健康教育效果評價依據
(1)在護理效果評價過程中,首先由護理組成員共同討論制定完整評價體系,制作在線調查問卷表,應用患者健康知識問卷對兩組患者在出院前進行住院相關知識、專科疾病、出院后自我管理及患者健康教育效果進行問卷調查及評價。分別按分數評價患者對相關疾病知識的掌握情況,滿分為100分,60分以下為“較差”,60~80分為“一般”,80分以上為“良好”[6]。
(2)比較并評估兩組患者對健康教育知識掌握程度。健康教育知識掌握情況調查量表共包含20個問題,每個問題5分,滿分為100分,評價等級分為三級。即“良好”:分值≥70分;“一般”:分值在60~70分之間;“較差”:分值<60分。
(3)評價兩組患者對于健康教育方式的護理服務滿意度及護理依從性。采取問卷調查法,評定患者護理滿意度及護理依從性,問卷總分為100分,根據評分分為特別滿意/特別依從(80分以下)、滿意/依從(60~80分)以及不滿意/不依從(60分以下)??傋o理滿意度/依從性=(非常滿意/依從+滿意/依從)/總例數×100 %[7]。
3統計學分析與處理
采用SPSS 29.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4研究結果
4.1 兩組患者對于相關健康知識的掌握程度評分對比
經過健康教育后,觀察組患者對相關健康教育知識的掌握情況,調查問卷評分要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詳見下表1。
4.2 兩組患者對于健康教育的滿意度對比
健康教育后,觀察組非常滿意例數達到34例,比對照組多18例,且其總護理滿意達95 %,比對照組高47.5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C8490EDE-7ABD-4356-8CDC-D1B276023C91
4.3 兩組患者對于健康教育的護理依從性對比
經對比,對照組40例中,患者對于健康教育的護理依從性明顯低于觀察組(P<0.05),其中,特別依從5例,依從15例,不依從20例;但觀察組40例患者中,特別依從、依從、不依從例數分別為12例、28例以及0例,總護理依從例數為40例,護理依從性為100%,高于對照組的50%。
5討論與總結
我院從2020年開始,全面針對傳統的疾病防治宣教模式進行創新改革[8],利用大數據技術下的新媒體手段[9-10]對我科就診患者進行健康教育管理,通過對40例患者的臨床數據進行分析總結,結果表明,基于大數據時代下,新媒體在健康教育中的應用充分滿足了不同患者對于健康養生的個性化與多樣化需求,在對健康教育工作進行創新優化過程中,使得患者對于健康教育知識、相關疾病專業知識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認知和掌握,大幅提高了患者對于健康教育方式的護理滿意度和依從性,與對照組40例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健康知識問卷得分、護理滿意度、依從性等均高于對照組(P<0.05),其中觀察組健康知識掌握良好率97.5%高于對照組的40%,而且觀察組對于健康教育的滿意度95% 、護理依從性100%也均高于對照組的47.5%和50%(P<0.05),有統計學意義。綜上所述,通過大數據背景下的數字化新媒體組織開展護理健康教育,能夠幫助患者構建完善的護理宣教體系,搭建患者與患者、患者與醫護人員的良好溝通交流平臺,可提高健康教育護理成效與質量,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劉佳,方春華,張紅,嚴謹,謝建飛.基于新媒體的腎移植患者健康教育方案的構建[J].護理學雜志,2019,34(12):87-90.
[2]傅東霞,張萌,張國連,馬麟娟.基于患者滿意度的不同醫療機構門診患者健康教育需求分析[J].現代醫院管理,2020,18(02):24-28.
[3]王麗華,張麗華.閱讀方式多元化與患者健康教育資源優化配置[J].護理管理雜志,2013,13(12):891-893.
[4]劉玲玉,商臨萍,趙曉艷,趙婷,王冰,李文俊,李嬌.臨床護士健康教育實施現狀調查[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6,22(04):445-448.
[5]陳映紅,鐘友娣,葉錦然,張翠玲.設置專責教育護士崗位運用教育程序方式在臨床護理的應用與評價[J].全科護理,2019,17(34):4345-4349.
[6]黃曉蘭,顧沈兵,高晶蓉,魏曉敏,潘新鋒,金偉.上海市醫療機構門診患者健康教育需求及滿意度分析[J].中國健康教育,2017,33(11):987-991.
[7]張曉瑜,劉璐,侯春艷,方向紅,何函樨,曾潔.基于互聯網與患者需求的腦梗死患者健康教育方案的構建[J].現代臨床護理,2020,19(12):46-54.
[8]韓凌.醫護一體化模式結合臨床路徑在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應用效果評價[J].青海醫藥雜志,2020,50(05):35-37.
[9]安洪霞,楊風勤,陸川,馬秀霞.QQ群延伸護理服務對結核病患者健康教育的效果分析[J].結核與肺部疾病雜志,2020,1(04):265-269.
[10]許藝凡,馬冠生.新媒體在健康傳播中的作用及評估[J].中國健康教育,2018,34(01):62-66.C8490EDE-7ABD-4356-8CDC-D1B276023C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