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溫州市第二十中學 王小靜
初中階段的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解題能力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同時對于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也能夠起到顯著的助推作用。鑒于此,針對初中數學閱讀理解題解答技巧進行深入分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數學閱讀理解屬于一類新題型,其所關聯的知識點相對比較繁雜,且解題方式更注重靈活性,教師不可直接幫助學生提取題目關鍵點,而是應該引導學生自主發現解題關鍵點,激發其解決數學題的主觀能動性。期間,教師可在課堂上將學生分組,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回顧既往知識點,促使學生參與知識形成過程,優化自學能力。
例如:若兩個二次函數圖像的頂點坐標及開口方向相同,可將其稱之“相似二函數”。(1)請寫出2個相似二函數;(2)已知二次函數y1=2x2-4mx+2m2+1以及y2=ax2+bx+5,其中,函數y1圖像過點A(1,1),若y1與y1+y2為相似二函數,求y2的解析式,同時求0≤x≤3時的解以及y2的最大值。
該類題型屬于一類新定義題型,解題時需要應用到二次函數的知識,同時也會關聯一些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識點。解題過程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分組圍繞該題目閱讀,并就解題思路進行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總結出閱讀期間出現的難點以及題目中可獲取的有價值信息。此種自主學習方式的應用能夠進一步幫助學生在解題中有效找出題目與方程根之間的關聯,同時也可發現此題目與二次函數最值、頂點式以及圖像開口方向均具有關聯性。在此基礎上,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方式還包括哪些呢?”學生圍繞此問題展開討論,無形中針對以往所學的數學知識點進行學習過程的再現,最終得出兩者之間的關聯規律。
表征轉換主要是指以問題目標為主,提升初中生對問題中有效信息的篩選能力,從而優化解題效率和成功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有效從題目中抓取關鍵詞,同時理清題目信息的主次分布。

數學閱讀理解教學中,解題步驟要完整,這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加強對于數學計算過程的理解,促使其在后續的學習中養成自主探究問題的學習習慣,還能夠避免出現因步驟缺失而丟分的情況。在初中數學學習中,由于數學閱讀理解類題目屬于一類新式題型,所以,大部分學生對于此類題型的解題經驗并不充分,導致在習題解答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步驟缺失的情況。但部分學生卻會片面地認為,步驟缺失對于解題結果影響并不大,會為了諸如“節省解題時間”等因素,在解題時主觀上忽略步驟的完整性。對于此種情況,教師應該積極培養初中生良好的數學閱讀解題習慣,同時規范學生的書寫過程。
例如,教師在下列習題的教學過程中,可借助解題過程的完整性,提升學生解題技巧的應用效果。具體如下:

對于學生直接省略解題步驟的解題方式,教師應該充分引導學生對整個解題過程進行深刻記憶,絕不能為了簡便而省略必要的條件證明過程,以便更好地執行解題流程,最終提升數學閱讀理解題的解題效率以及學習質量。
現階段,多數學生在完成解題后直接合上作業本,很少會驗證解題結果的正確性,導致數學解題流程中回顧審查環節缺失,從而造成某些不必要的解題錯誤出現。在此基礎上,教師應該積極培養學生如下數學閱讀理解題解答能力:(1)培養解題回顧習慣的重要性。調查發現,很多初中生在完成解題之后并未針對結果的正確性進行充分審查,而此問題的產生極大程度上源于教師教學期間的不重視,教師將教學精力均集中在“題海戰術”的運用方面,大量占用學生解題回顧時間,甚至形成“只要做得多,才能掌握更多”的不正確數學學習思想,導致學生無法融會貫通所學知識,由此可見培養學生解題回顧習慣的重要性。(2)解題回顧學習技巧的培養方法。初中數學問題解決回顧習慣的培養,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有效核查解題答案的正確性,同時還可以幫助學生針對解題的相關知識內容進行回顧,且在解題方法以及解答思路方面也能夠起到再次鞏固的作用。此外,解題回顧是對學生數學題目解答能力的一種訓練,所以會要求學生提前預留相應的時間用以回顧。回顧時,不僅需要針對解題結果的正確性進行核查,還需進行問題解答的延展性思考,思考該解題方法是否能夠應用于其他類似的問題,促使學生在后續遇到同題型時順利完成題目解題。(3)做好數學錯題本整理工作。數學學習中,解題錯誤情況在所難免,對此,教師可積極引導學生找出造成解題錯誤的關鍵點,并針對錯誤出現的原因進行分析,避免后續解題中再次犯此類錯誤。期間,需要學生準備筆記本用于記錄做錯的題目,同時也有利于促進后續的習題鞏固。
初中階段進行數學閱讀理解題的解答技巧教學時,教師可以充分引導學生進行遷移解題,借此幫助學生全面總結各類數學題解題的規律及方法,在此過程中,還需將錯誤的題型加以總結,從而找出自身在數學閱讀理解題解題中存在的不足之處,也能夠在后續的學習和解題中順利完成解題。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推行,初中數學教學并不提倡“題海戰術”教學方法的應用,但學生想要進一步掌握數學解題技巧,仍舊需要練習一定數量的數學題。此時,教師可展開相應的案例教學工作,幫助學生養成主動開展解題遷移的解題習慣。例如,在進行整除、例舉法、模仿計算一類的數學閱讀理解題解題技巧掌握專項訓練時,可開展如下教學工作:
(1)定義:f(a,b)=(-a,b),g(m,n)=(m,-n)。則g(f(2,3))=( )。
A. (2,-3) B. (-2,3) C. (2,3) D. (-2,-3)
(2)定義新運算“*”:x*y=ax2+by,其中,a、b均為常數,且1*2=5,2*1=6,那么2*3=( )。
上述兩個問題,均是與新的定義以及新的運算具有關聯性的題型,所以在訓練之時,教師應該充分帶領學生學會自主圍繞問題進行探究。在問題解答期間,著重圍繞數學閱讀理解題意,且需了解新的定義以及運算方式,在學生對該類型的題目掌握解題方法后,初步掌握題目解答規律,最終順利將題目的答案計算出來。以第一個例題為例,通過對f(a,b)=(-a,b),g(m,n)=(m,-n)這一定義關系進行分析,并根據具體的數值呈現,促使學生計算出f(2,3)=(-2,3),再去計算結果。針對第二個例題,可模仿條件中的x*y=ax2+by進行計算,直接將數值代入就能夠求出最終的結果。在日常的數學題目閱讀理解教學中,教師應該著重選擇此類例題在課堂上進行教學,帶領學生圍繞例題展開探究。與此同時,在數學閱讀理解題目解題期間,教師還可采用更合適的手段引導學生深刻理解題目的含義,借此幫助學生理解例題并掌握數量關系,從而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綜上所述,初中教師在培養學生數學解題能力時,應該充分從題目閱讀層面引導學生,促使其有效掌握更多的閱讀解題技巧。此外,教師還需在解題期間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解題思路,從而使得學生在后續的數學學習中能夠融會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