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數據結構》課程教學改革以OBE教學模式為牽引,強調推演式理論和翻轉課堂教學方法的使用。以學生為中心,學情分析研究為基礎,發揮專業基礎課程優勢,強調通專、專專融合的內容構建;注重知識形態的二次構建,以多視角模式展開教學內容,將知識貫穿整個內容體系;加強結構清晰的項目分解理念,功能完整的項目整合要求的計算思維。
【關鍵字】 ? ?數據結構 ? ?課程融合 ? ?知識構建 ? ?計算思維
一、《數據結構》課程教學現狀分析
計算機課程體系以提升學生綜合能力和素質是所有課程的任務,通過記錄和研究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問題,反思總結出適合本課程特點的教學模式一直是教學改革創新的方向。《數據結構與算法》是計算機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是一門解決現實世界中數值與非數值問題的經典課程,對后繼課程影響大。只錨定本門課程的單一教學內容,既不從理工科基礎課程引入課程構建思想,也不為學生提供專業發展的新需求,那么注定會導致學生無法及時掌握課程知識點,也無法應用所學內容解決現實問題。目前本課程傳統教學過程側重理論細節,與實際程序設計思維、程序設計能力相距甚遠,究竟是教語言還是教編程,是注重知識還是能力培養?“見樹木不見森林”,吃不透、用不活所學知識,也是目前本課程的主要問題。
二、教學創新改革研究
2.1學情分析研究
教學方法設計前把強調學情分析當作首要任務,如圖1所示。針對本課程以及前驅課程的多輪講授經驗,針對《數據結構》的一次學情分析如下:
學習本課程前,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接觸過大量的應用軟件,同時能夠理解軟件程序設計的基本理念。但對程序設計具體怎么實現還缺乏一定的抽象思維、邏輯思維能力。需要教師從直觀案例入手,使用一定的手段將抽象問題直觀展示、有淺入深引導學生對問題展開思考。例如:在講第三章棧和隊列操作時,采用教室中模擬實際應用場景,學生充當為該結構中的個體元素,扮演元素在操作過程的中具體狀態,加深對該數據結構的印象與理解,進而抽象出數據模型的關鍵屬性以及建立過程。在與學生的互動中完成教學理論授課內容,再以推演式教學方法,以“先做后說”的形式設計實踐環節,教師先演示,學生根據程序運行結果進行歸納和總結,分析出程序中各模塊的實現功能后,再進一步開展實踐內容。同時,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做好二次學情分析,及時調整講授內容的難易程度。
二次學情分析:課堂章節授課結束后,及時記錄、分析、總結學生的學習情況,包括學習態度,重難點分析,知識掌握,作業完成情況等。通過二次學情分析記錄,在為下一個學年本課程授課前的一次學情分析提供重要依據。
2.2注重課程間教學內容的整合
1.與理工科基礎課程整合,解決數值問題,培養學生的科研思維,便于提升學生對基礎學科的認知力。同時,學生通過借助基礎學科的經典算法,理解如何將復雜的現實問題轉化為計算機內部存儲和處理的方法。
2.與專業課程整合,解決非數值問題。
將后繼專業課程中的案例項目通過功能分解,把基礎模塊拿到本課程課堂中進行實踐,如操作系統的作業調度算法的實現、數據庫中數據清單的處理、機器學習方法模塊等案例。
2.3注重二次知識形態構建
《數據結構與算法》授課總學時為72學時,共計9個章節授課內容。覆蓋廣泛,知識點繁雜。教學內容注重知識形態的二次構建,包括理論、抽象、設計、思政四方面。為學生提供多交叉的學習視角理解課程內容,形成實踐能力。
理論部分將9個章節劃分為四大知識模塊:預備知識模塊(1章+知識擴充)、線性結構模塊(2-5章)、非線性結構模塊(6-7章)、算法模塊(8-9章)。把繁雜的知識點按照章節間聯系歸約為四大內容模塊,打消學生的畏難心理。劃分后的知識模塊幫助學生在模塊內產生遷移學習,模塊間產生對照學習的效果(圖2)。
抽象部分打破章節約束,將邏輯結構-存儲結構-運算貫穿整個內容體系(圖3)。教師在授課前吃透教材,將學習內容進行歸約,一方面從教材的章節出發,另一方面要突破教材章節的約束,將各章知識有機的串聯起來。
設計部分在學生理解理論和抽象兩部分的基礎上繼續開展,掌握理論的算法數學基礎以及算法分析;抽象數據類型以及重要的數據結構技術;設計將理論算法、數據結構技術與編程實踐相結合。在達到前兩個目的時,學生就已經基本具備了解決現實未知問題的能力,再輔以必要的綜合項目訓練就可以達到第三個目的。以案例為依托,注重以成果為導向,進一步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科學研究的能力,勇于實踐、勇于創新的職業精神以及獨立的思考辯識能力。
思政部分體現在教學色設計中,主要從三方面設計思政教學內容:第一,將課程與傳統文化結合,消解學生學習工科的畏難情緒;第二,數據反映世界,與前沿科技結合;第三,數據結構模擬現實社會,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
2.4 OBE理念引導的TBL教學方法
為學生提供教材導讀、學習任務、情景案例(從基礎課、專業課和綜合實訓項目中選取)等學習資源,以小組形式展開課前學習,以提出問題為目標,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教學中,實踐項目教學安排提倡學習小組圍坐,教師巡回學習小組之中;教師下達任務書,學生圍繞填報任務書為目的,自主探究與討論;最終,教師根據任務書,給予不同小組輔助問題解答以及個性化的指導,完成授課環節。課后,引入小助教(學委、學習組長)機制。遵循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特征,助教機制有效打破老師和學生之間的溝通障礙。
三、結束語
本文研究了《數據結構》課程的教學改革創新方法,適應新工科課程體系培養目標,切實提升學生綜合能力為出發點,注重因材施教,結合教師經驗與教學數據,做好學情分析。在準確理解學情的基礎上,探索課程間教學內容的融合,與課程內形成二次構建知識的教學方法。實踐教學中以OBE理念牽引,翻轉課堂。課堂中以圍繞填報任務書為項目起始結點,展開TBL教學。在授課過程中,課堂氛圍積極活躍,學生的能力有了顯著提高。然而,在改革實踐中仍存在不足,例如學情分析的研究與授課計劃學時安排上的平衡等問題,將在接下來的改革中繼續展開探索。
李立(1986年8月),承德醫學院,女,漢族,河北省承德市,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數據挖掘。
基金:2018-2019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融入計算思維理念的計算機基礎立體化教學研究與實踐”(2018GJJG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