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華
珠光路小學是廣州老城區的一所“老舊小”學校。從古至今,從個人到國家,從個人核心素養提升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勞動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基于多重考慮,學校決定對勞動教育重新定位。“珠光特色”的新勞動教育,既要有普眾化的溫度,又要有生活化的廣度。
一、讓勞動教育有普眾化的溫度:價值召喚
學校在頂層設計時,就已經明確定位:勞動教育不僅僅教會技能,最核心的價值目標就是培養孩子尊重勞動的價值觀,以勞動為榮。
首先從認識“勞動”開始。學校制定了“珠光路小學新勞動教育育人目標體系”,可分“啟蒙、啟聰、啟志、啟創”四大板塊。
讓勞動教育成為一種價值召喚,必須具有普眾化的溫度。學校側重從“情感和認知”這兩塊入手進行勞動教育。每年五月是學校的“勞動月”,通過開展一系列不同主題的勞動教育活動:如組織觀看《厲害了,我的國》《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等勞動教育意義視頻,在孩子心中播下熱愛勞動的種子;通過開展“中國之最”的小課題研究,感受到勞動與人類發展、社會進步息息相關;通過采訪認識身邊的勞動者、分析招聘信息,了解自己感興趣職業的社會功能、入職要求、職業幸福感和艱辛處,從而嘗試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讓孩子在實踐感受和拓展研究中體會勞動的價值和意義,從而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
二、讓勞動教育有生活化的廣度:生存方式
要讓孩子們學會勞動,前提是儲備好必備的生存技能、生活能力,注重日常生活中勞動習慣的養成。學校側重從“技能”入手,涵蓋“生活自理、學習自覺、崗位自治、服務自愿”四個領域,使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實現“樂做”的啟志目標。
1.生活自理
在生活自理方面: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鼓勵學生從小入手、實效堅持,注重生活勞動技能的獲得,培養學生成為生活小達人。
一年級開展折紙小勞作,在鍛煉動手技能的同時,小小的折紙也成為課間交往、休閑的小玩具。
二年級自學家務活,摘菜洗菜、疊被洗衣、掃地拖地,每周習得一個新本領,爭當爸媽的小幫手。學習“包云吞”,把制作過程做成繪本教材。
三年級學習收納,定期收拾衣柜和書柜。對家庭飲食文化進行研究,以思維導圖的方式呈現研學成果。
四年級學習“煮面”的勞動技能,并對中國地域飲食文化進行研究,明白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
五年級學會穿針引線,懂得縫補衣襪,嘗試十字繡和紐扣畫制作。
六年級學習制作一周菜譜,做成電子食譜,會做家庭一周飲食預算。
2.學習自覺
孩子不僅要做到生活能自理,同時也要培養學習的自覺意識。在學校,學生在課后能夠按照課表整理書包、抄作業、自覺“三習(預習、學習、復習)”和訂正、收作業,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3.崗位自治
為增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明白 “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道理,學校開展“崗位自治”勞動。如:學生上學日,每日要打掃包干區;每學期有定期全校大掃除;每周執勤中隊,從校門站崗,指引測溫洗手、檢查校園生活各段紀律和評比等都由學生參與管理,通過角色體驗,感受紀律和規矩的重要性,增強勞動的責任感。
4.服務自愿
家庭、學校、社會,處處都是開展勞動教育的好場所。
校內的學長幫扶的傳統項目,高年級對口幫扶低年級,從打掃衛生、搬運書本飯菜、上隊課等,堅持奉獻愛心,傳遞校園溫暖好傳統。
校外,積極組建志愿服務隊,持之以恒參與社區垃圾分類宣傳、幫扶貧困家庭、在紅色基地為市民免費講解宣傳、攜手醫院幫扶患病同齡人……通過以上各種活動的開展,從無到有,從有到好,從好到優,開辟了學生自我教育的途徑,延伸了勞動教育育人功能。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