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國權
“話題教學”是教師為達成教學目的,根據(jù)教學內容的需要而設計話題,組織學生圍繞話題開展談論探究,從而逐步理解問題、建構知識、提升能力的一種教學方式。該教學方式致力于改革傳統(tǒng)的教師呈現(xiàn)知識、然后例證明理的方式,強調學生的討論探究以及知識的生成性。應用“三環(huán)五步”的話題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圍繞教師創(chuàng)設的中山人文故事話題開展談論探究,在談論中生成新知,能更好促進中山人文故事深度融入到初中思政課教學中。
一、話題導入,激發(fā)興趣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切合主題的有趣的富有啟發(fā)性的導入能迅速吸引學生從嬉戲的課間回到專注的課堂中來,是一節(jié)課成功的開始。話題教學強調以教師創(chuàng)設的話題情境來導入,由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其興趣、催其思考、引其入勝。在部編版七年級上冊《少年有夢》一課中,上課伊始,筆者就投影出少年孫中山的照片,讓學生猜猜這是誰。很多學生猜不出來,接著投影青年孫中山的照片,學生的注意力逐漸被吸引到課堂中來,最后投影出孫中山先生的標準照片,不少學生猜出來了。此時,教師導出本節(jié)課的話題:“孫中山先生的一生是追夢的一生,大家想不想聽聽中山先生一生追夢的故事呢?”一張照片、一句話巧妙引語把學生引入了話題之中。
二、話題展開,建構新知
1.話題呈現(xiàn),引發(fā)思考。在《少年有夢》中,筆者導入后,讓有所準備的學生上臺講述了孫中山先生“少年立夢,萌發(fā)反對殖民主義要求民族獨立的想法——青年追夢,從醫(yī)人到醫(yī)國轉變——一生逐夢,求共和干革命救民族——臨死囑夢,病危不忘拯救中國”的故事。教師適時拋出本節(jié)課的話題:“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一起‘共話中山夢,一起分析孫中山先生立夢追夢的一生,看看給今日之中國少年在夢想上帶來哪些啟發(fā)。”接著,科代表把教師印好的本節(jié)課的討論話題發(fā)給每位學生。
2.話題談論,爭辯明理。問題的解決、思維的培養(yǎng)、新知的建構最終要通過學圍繞問題的對話來實現(xiàn)。話題談論,爭辯明理是話題教學中最核心的一步。在這一步中,學生分小組開展話題談論、問題共研,在談論共研中達成明理的目標。學生6—7人為一小組,小組內部圍繞問題的解決開展生生對話,進行自主學習、主動探究,把教師設計的話題和教材的研讀有效整合起來,運用已有經驗來解決老師設計的問題。與此同時,老師融入學生的討論中,傾聽他們的對話、指點迷津、適當點撥。老師扮演激勵、鼓舞的角色,讓學生感受到作為學習主體受到了尊重、理解、友善和寬容。
3.成果展示,建構知識。小組合作討論探究后進入小組成果展示環(huán)節(jié)。可以每組輪流展示,也可以抽幾組展示。學生針對老師的問題提出小組的見解,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展示過程中的閃光點,及時板書到黑板上,從而形成學生建構的知識。必要時,教師要適當引導、補充、糾錯,保證課堂生成不偏離教學目標。在《少年有夢》一課中,小組上臺展示的成果包括“美好的期盼”“引導人生方向”“激勵人努力”“推動國家發(fā)展進步”“個人夢想要和國家的發(fā)展聯(lián)系起來”“實現(xiàn)夢想要付出勤奮努力”“實現(xiàn)夢想需要一生堅持追求”等觀點。
三、導圖總結,構建體系
教師要結合教材對這些松散的知識進行整合,引導和幫助學生形成知識體系。在教師的總結后,可以引導學生運用思維導圖來自主建構知識體系。學生自主繪制思維導圖,不但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提高邏輯思維能力,還可以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強化知識的內化,促進知識的系統(tǒng)化。在《少年有夢》中,學生繪制出了魚型圖、飛機狀圖、樹狀圖、三角型圖等形狀各異的知識導圖,把本節(jié)課的四個知識要點有效整合成體系,獲得了較好的效果。
總之,以中山人文故事創(chuàng)設話題,引導學生通過話題談論,在談論中解決問題,能夠更好促進中山人文故事深度融合到教學中,既能讓學生認識更多的中山人文故事,又能實現(xiàn)新知生成和促進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形成的教學目標,是一種有益的嘗試。
責任編輯? ?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