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芳
小學生的“數感”培養不但是小學階段的重要教學目的,而且也是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培養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在小學階段,教師應該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發展學生在數學方面的感知能力,引導他們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身邊的數學現象,并且能從數學的角度去分析有關的問題。
一、生活中啟蒙“數感”
教師應該充分尊重教材的編寫,對教學內容和情境進行靈活地設計,在課堂上創造適合學生學習的氛圍,最終達到讓學生能夠使用積累的經驗和所學的知識去感知、探索這個世界的目的,并從中收獲更多數學帶來的樂趣,發掘更多有關數學的體驗。
生活中的數學知識隨處可見,比如課本上“克和千克的認知”這一知識點,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和父母一起去菜場或者超市的生鮮區觀察日常購買的食物是用什么單位計數的,也可以去到零食區觀察一下自己喜愛的零食上標注的質量單位。這種針對知識點設置的課外體驗情境,能讓學生直接地觀察和感受到什么是千克、什么是克,并通過實際的生活體驗學習千克和克的使用范圍。
除了生活體驗情境的設置外,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上進行一組活動,讓學生真實地感知千克的質量狀態。可以準備一些水果和大米,還有稱,通過數量和實際稱重,讓學生真實感知1千克的重量。最后,和學生一起復習整個學習過程,引導學生對學習過程進行總結,表達出自己對千克和克的真實感覺。
二、合作學習中領悟“數感”
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是除了教師課堂授課之外,學生獲取知識的一種重要途徑。教師應該多創造一些合適的教學情境,用來培養和鍛煉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尤其是合作學習,學生在教學情境內進行合作學習,可以鍛煉合作學習的能力,在合作探討的過程中加強思考,提升溝通交流的水平。當然,讓學生進行自主合作學習,不代表教師完全不參與其中。在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時,在必要的時刻教師需要進行積極引導,幫助學生投入其中,讓他們在交流探討中能得到有關數學的啟發,在不斷地探討過程中補充合作成員遺漏的知識點,學會傾聽并進行正確分析。這種合作學習的過程,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活躍他們的思維,并且豐富他們對數學的認知,由此對“數感”有更深層次的領悟。
比如,教師在教學“米和厘米的認知”中,可以提前要求學生帶上直尺。在課堂上,教師先向學生介紹和展示直尺這類用于測量長度的工具,讓學生對直尺進行觀察,并講解直尺的構造和基本的用法。然后可以讓學生進行分組式的合作討論,因為每位學生帶來的直尺長度不同,所以他們的交流討論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這時教師就應該參與其中進行指導。指導學生在不同長度的直尺中找出它們的共同點——如刻度,直尺雖然有不同的長度,但每一把直尺上的刻度卻是相同的,直尺不同的長度就是由每把直尺上刻度數量的多少決定的。
三、探究中強化“數感”
數學這門學科的學習,需要經過一個長期的積累。知識積累的過程就是將學到的知識、實際生活經驗和遇到的問題聯系起來并進行解決的過程。通過這個過程,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并將知識進行內化,轉化為自己的知識體系。在知識積累的過程中,學生也可以通過解決問題來對“數感”進行強化,以此形成正確的數感。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根據不同的數學知識點來設計不同的教學情境,引領學生參與其中。學生在教學情境中可以將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和數學聯系起來,發現它們之間的內在關系,指導學生去探索發生的數學現象,研究發生的數學問題。最后再用恰當的方式對這些數學問題進行分析和解決,并對結果進行合理及正確的判斷。這樣一個探究過程,不但能夠幫助學生建立培養“數感”,還能在過程中對學生已經擁有的“數感”進行強化。
責任編輯? ? 黃博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