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育全
安溪縣感德中心學校所處之地素有“中國茶葉第一鎮”之稱,茶葉的品質取決于全方位的潤澤培育和高超茶藝,人的成長與茶的培育和制作有異曲同工之處,都需要全維度的環境潤澤和耐心的等待培育。基于此,我們自然生發出“潤心”教育的實踐探索。
一、“潤心”的內涵解讀
“潤心”教育回歸對生命根本(心是生命的源泉,是生命一切樣式的源代碼)的呵護和潤養。我校在了解并尊重生命本身發展規律的基礎上,通過學校生活的方方面面為每個學生成長提供全方位的潤澤,以此激發每個生命的內在生長力,最終實現個體的自主發展和全體的多元成長。
二、“潤心”實踐探索
我們將學校的人文環境、物理環境、文化環境建設比喻為空氣,將隊伍建設比喻為陽光,將課程建設比喻為雨露,將評價管理比喻為土壤。從四個方面支撐起“潤心”文化的系統辦學實踐。
(一)空氣潤澤(潤化環境)
1. 建設人文環境。學校以溫潤的方式,注重溝通與協調,構建團結和諧的領導班子;注重對話與提醒,在尊重人、激勵人、關愛人、發展人之上構建新型的管理方式;注重共情與共生,師生之間成就彼此,共同成長,構建新型的師生、生生關系。
2. 改善物理環境。物理環境是師生工作學習的基礎保障,良好的物理環境讓人舒心、溫暖。“潤心”教育實踐制訂了“暖心工程”首期三年行動計劃,更新、完善、優化了各項校園建筑設施,而且還升級建設了與時俱進的功能教室,如霞云小學創客教室、霞庭小學書法教室等,為師生的學習、生活與工作等方面提供最暖心、最貼心、最潤心的保障。學校也將繼續制訂第二期暖心提升工程,不斷改善師生的物理環境。
3. 打造文化環境。“潤心”教育在辦學實踐中提煉出“潤養無痕,成長有聲”的辦學理念,作出“為你,無微不至”的核心表達,提出“成長每時每刻”的校訓、“濃情濃趣,聚能聚心”的校風、“潤德潤行,共情共生”的教風、“微言微行,日新日進”的學風等系統的文化理念。在主題文化的引領之下,學校下屬各小學以師生的潤心作品裝點校園,提煉各自的辦學理念如霞云小學“霞振云從,翰墨書香”、福德小學“福滿德盈,水墨飄香”、霞春小學“霞映春蕾,墨韻書香”等,并通過學校的書畫品牌、大閱讀活動豐富學校的文化內涵,突顯潤心文化特色,打造溫暖文雅的文化氛圍。
(二)陽光潤澤(潤化隊伍)
1. 思想滋養。“潤心”教育注重引導全體教師對潤心理念的認同,主動參與理念的踐行,逐步豐富完善潤心教育辦學思想。一是每學期一次理念解讀及踐行交流,并匯編成冊進行推廣;二是定期開展同讀一本教育專著,舉行不同形式的交流活動,如演講、匯報、案例剖析等;三是創新學期總結會,對日常精彩瞬間進行整理回放,升華辦學內涵。
2. 專業潤澤。教師專業化發展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是學生發展的根本保障。“潤心”教育實施“走出去,引進來,做起來”成長之路;充分發揮我校教研基地的橋梁作用,扎實開展“三項研磨(磨課、磨卷、磨學情)”的校本研訓活動;制訂中青年教師培養方案,突破專業成長的瓶頸,創造職稱晉升的機會;制訂新教師三年成長規劃,實施課堂教學、試卷命制、聽課評課、課題研究、論文撰寫等項目式教師培訓方案,讓新教師在專業上快速成長,培養一批教壇新秀、骨干教師。最大限度讓廣大教師在專業的潤澤下,成為充滿教學智慧、洋溢教學熱情、揮灑教學魅力、“享受教育”的新時代潤心隊伍。
(三)雨露潤澤(潤心課程)
“潤心”教育提出生長力課程體系,學生通過道德力、生活力、學習力、審美力、創造力的生長,實現心靈的潤澤,生命的成長。
道德力課程,著重發展學生與他人、與社會、與文化、與自然的關系,在落實道德與法治課程基礎之上,拓展禮儀交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學、生態文明等課程,提高學生道德判斷和行為選擇能力,發展學生主動適應社會、積極參與社會的能力。生活力課程貫徹勞動素養、身心發展、生命教育的要求,著重于體育、心理、生命、安全、勞動實踐的實施與拓展,讓學生安全生活、健康生活、自主生活。學習力課程促進學生智育發展,通過培育學生讀寫思辨素養、注重學法指導、磨煉學生學習意志、進行人生規劃等系統實施,改變重成績輕能力的病癥,促進學生學會學習、樂于學習、永恒(終身)學習習慣的養成。審美力課程在開好音樂、美術的基礎上,做強做大學校的書法特色,逐步形成特色品牌,并逐步開放影視欣賞、民間藝術等課程,通過每年藝術節進行藝術展示展演,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陶冶學生的審美情操,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創造力課程通過項目式學習、科學實驗、快樂調查、模型制作等實施,利用每年的科技節進行創造創新展示及創新活動的拓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奠基創新人格。
(四)土壤潤澤(潤心評價)
“潤心”教育下的辦學理念是“潤養無痕?搖?搖?搖?搖成長有聲”,關注師生每時每刻的成長,倡導多元、開放、整體的評價觀,契合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要求。
1. 教師評價。“潤心”評價突出滋潤教師的心靈,從心出發,以德為首,制定出臺了《感德中心學校教師專業技術職務競聘量化考評方案》,將邊遠小學工作經歷作為參加中級競聘人員的條件,提升青年教師的服務意識,促進區域內教師的流動與均衡,保障優質資源的公平;績效考核津貼方案,將師德高尚、質量優異、育人突出等作為各級優秀教師推薦的主要評價內容。學校各項評價機制制訂遵循民主原則,不斷優化調整,激勵廣大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學校良性健康發展。
2.學生評價。“潤心”評價確立“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新理念,建立了基于“五力”培養的單項與“五好潤心少年”相結合的評價體系,即品德好(道德力)、表現好(生活力)、學習好(學習力)、藝術好(審美力)、創新好(創造力)。每項評選按年級制訂不同的評價要求,學校每學年進行一次評價,獲得五項好的學生換取“五好潤心少年”的榮譽稱號,促進學生個性化、多元、全面發展,讓每個學生在潤澤中收獲成長與幸福。
三、“潤心”成效初顯
“潤心”教育主張在探索與實踐中,成效初顯。學校育人環境得到全面改善,面貌煥然一新;校園文化內涵不斷豐富,特色得以彰顯;教師專業化成長效果顯著,學生的綜合素養更是得到全面提升,每年師生參加比賽均能斬獲多個獎項。
自然的偉大在于萬物的生長,“潤心”教育追求人的成長。人的成長離不開空氣、陽光、雨露、土壤的潤澤,我們將在學校的環境、隊伍、課程及評價與管理上積極探索,不斷完善、修正與豐富,讓每個學生自由呼吸,獲得心靈的潤澤與幸福。
(作者單位:福建省安溪縣感德中心學校 責任編輯:林彥 劉貞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