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一純
人生聰明識字始。識字是小學第一學段學習的重點,也是該學段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漢字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追根溯源,每一個漢字的橫豎撇捺都有一定的依據和道理。因此,筆者認為,在識字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漢字的構字規律,適度地、巧妙地利用字理,將漢字文化滲透在識字教學中,引導低年級學生進行識字,幫助學生提高識字能力。
一、圖文對照,象形識字
漢字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符號。幾千年前,在還沒有文字的時候,古代的人們會用簡單繪畫的形式,創造出圖畫性很強的文字,即用象形字來記錄和傳遞信息。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象形字“象形”的構字特點,指導學生識字。
如在教學《日月水火》一課時,筆者用動畫的形式把漢字從古到今的形體變化演示出來,變靜為動,給學生以視覺沖擊。在教學“日”字時,筆者先出示“日”的甲骨文字體——像太陽的形狀,引導學生想象圓圈代表圓圓的太陽,中間的小黑點似太陽的黑斑。接著再出示該字由甲骨文演變為其他字體的過程,其中金文在圓圈外圍加了幾條線段,代表太陽放射出萬丈光芒。通過交流、欣賞、解析,學生直觀地發現,象形字和實物是非常像的。這樣,抽象枯燥的漢字就化為具體形象的漢字,學生感到趣味盎然。在拓展環節,筆者出示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象形字讓學生賞析,并猜猜它們是現在的哪些字。用簡單的圖畫為紐帶,替代教師繁瑣復雜的講解,學生學得輕松愉快。教師還可以嘗試設計更具挑戰性的游戲,啟發學生把一些象形文字演繹成一幅幅生動的圖畫。對一年級新生來說,這既激發了他們的識字興趣,促進了他們的思維發展,又讓他們感受到了漢字的神奇與樂趣。
二、對比辨析,由“個”到“串”
形聲字占據漢字總數的80%以上,教師可以根據形聲字形旁表意的構字理據,引導學生舉一反三,由一個熟悉的基礎字外延出一串要認識的生字,找到音、形、義之間的聯系。
利用聲旁歸類。如在教學“晴”字時,筆者先引導學生回憶學過的帶有“青”的字,如“清、情、睛、晴、蜻、請”等。再引導學生根據這些字的偏旁編順口溜識字:小溪流水清又清,用心關愛情誼深,目光溫柔大眼睛,太陽出來是晴天,愛吃蚊蟲是蜻蜓,出言禮貌要用請。接著再引導學生畫出自己喜歡的思維導圖:一朵花的花心是“青”,而由它衍生出來的“清、情、睛……”是一片片花瓣;一列火車的火車頭是“青”,而由它衍生出來的“清、情、睛……”是一節節車廂;一只孔雀的身子是“青”,而由它衍生出來的“清、情、睛……”是一根根羽毛。這樣,通過畫思維導圖,把新舊知識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加以分析、綜合歸類,既加強了學生的記憶,又提高了識字的有效性。
形旁再生能力強,教好形旁可以教好一串字。如依據“蟲”字旁,可以認識諸如蜻蜓、螞蟻等與昆蟲有關的字;依據“月”字旁,可以認識諸如肝臟、肺等與人體器官有關的字;依據“犭”旁可以認識諸如狐貍、狼狗等與獸類有關的字。因此,教師要有一雙慧眼,活用教材,幫助學生通過識字來體會漢字文化的魅力。
三、動作演示,靈動識字
教材中的許多漢字是精彩的表演素材,可以引導學生演一演。運用這些方法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既能展現漢字豐富的文化底蘊,又能讓學生沉浸在一種特定的氛圍中,讓枯燥無味的抽象文字在識字教學過程中靈動起來。
如在教學“從”和“眾”字時,筆者先請一個學生上臺在前面邁開雙腿走,接著再請一個學生上臺緊跟著。通過學生一前一后的動作演示,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從”有跟從的意思。筆者接著又讓一個學生和這兩個學生站在一起,讓學生猜猜這又是什么漢字。學生明白了,原來三個人在一起叫“眾”,就是“群眾”的“眾”,許多人的意思。具體形象的語言加上適當的動作演示,學生在輕松活潑的氛圍中獲得了對漢字鮮明生動的印象,明白了字形與字義之間的聯系,望形生義,因義識形,由此記住了字形,明白了字義,音形義輕松解決,從而體會到識字的樂趣。
四、激發想象,創編故事
小學生想象能力非常豐富,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他們年齡小,樂于創造。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漢字構字的規律和特點,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能力,讓他們去發現漢字的造字原理和字形、字義之間的聯系。通過形象直觀的動畫演示、生動的語言,把一個個抽象的漢字演繹成一個個有趣的小故事。在教學中,筆者經常用編故事的方式引導學生識記字形。
如“熟”字筆畫很多,學生記起來比較困難,容易忘記。筆者引導學生編故事:一點一橫長,“口”字在中央,要喝丸子湯,燒上一把火,立馬就可嘗。同時,為了區分形近字“熱”,筆者鼓勵學生再來編一編故事。不能小瞧學生的創造力:天冷極了,把小丸子放在火上烤一烤,吃到肚子里,肚子熱乎乎。又如,“已”“己”這兩個漢字就像孿生姐妹,學生很容易混淆。筆者把識字教學和故事結合起來:你看我像不像一條蛇(動畫演示),我的嘴巴張得大大的,蛇口大開就是我自己的“己”,自己有啥說啥,所以“口”要張得大大的;(這時,動畫出示另一條蛇,嘴巴半開半閉)聰明的你們猜猜看,知道這是為什么嗎?有學生說:因為“你自己”都說那么多了,我只好嘴巴半開半閉,說明我“已經”沒啥可說的了。這樣,識字變得靈動,不枯燥,學生印象深刻,不容易忘記,不容易寫錯。創編故事既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又給識字增添了趣味性。
五、引進猜謎,寓教于樂
字謎游戲是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在識字教學中突出字理的猜字謎,有利于學生對漢字形體、意義的識記和接受漢字文化的熏陶。
如在教學“藏”字時,筆者編了個字謎“一臣被追殺,躲到草屋里,鉆進床底下,刀戈身后插”。謎面剛說出,學生就紛紛搶答。看到學生興趣高漲,筆者順勢追問:“為什么藏字是草字頭呢?”“哦!原來草叢便于躲藏。瞧,我們的祖先造字多有智慧啊!”筆者經常會問學生:“你會編字謎嗎?”對于編謎語、猜謎語的游戲學生興趣很濃:天底下最大的蟲子(蠶)、小土(塵)、上小下大(尖)、不正(歪)等。猜字謎游戲使識字變得饒有趣味,一個字理,猜出了漢字文化的氣息,猜出了漢字文化的意趣。
漢字是一個個奇妙的生動活潑的藝術形象。在識字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搭橋鋪路,要有文化自覺,要結合教材內容,挖掘教材背后隱含的漢字文化因子,要用靈活多變的字理析字方法,指導學生識字,讓學生切實感受到祖國文字的源遠流長。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區金峰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