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妍 張宇 楊東燃
摘 要:達·芬奇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多項領域的博學家,他不僅是文藝復興時期杰出的藝術家,在物理領域也有深入的研究.本文重點介紹他對力與運動的認識及研究方法的突破.
關鍵詞:達·芬奇;力與運動;研究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4134(2021)03-0064-02
作者簡介:廖妍(1986-),女,黑龍江綏化人,碩士,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高中物理學科教學;
張宇(1973-),男,黑龍江齊齊哈爾人,碩士,中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高中物理學科教學;
楊東燃(1992-),男,黑龍江雞西人,碩士,中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高中物理學科教學.
1 人物簡介
達·芬奇全名為萊昂納多·達·芬奇(1452-1519),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多項領域的博學家,除了是畫家,他還是雕刻家、建筑師、音樂家、數學家、工程師、發明家、解剖學家、地質學家、制圖師、植物學家和作家.他無窮的好奇與創意使得他成為文藝復興時期典型的藝術家,與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并稱“文藝復興三杰”.
在達·芬奇去世后,人們從他留下的13000頁筆記手稿中發現他在運動學、動力學、波動理論和光學等方面都有很有價值的貢獻,但因為多種原因未被重視,沒有發揮其歷史作用.
2 研究時代背景
中世紀(Middle Ages)指從公元5世紀后期到公元15世紀中期,是歐洲HYPERLINK"https://baike.baidu.com/item/%E6%AC%A7%E6%B4%B2/145550"\t"_blank"歷史三大傳統劃分(古典時代HYPERLINK"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F%A4%E5%85%B8%E6%97%B6%E4%BB%A3/2798891"\t"_blank"、中世紀、近現代)的一個中間時期.始于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HYPERLINK"https://baike.baidu.com/item/%E8%A5%BF%E7%BD%97%E9%A9%AC%E5%B8%9D%E5%9B%BD/9542907"\t"_blank"的滅亡,終于公元1453年東羅馬帝國HYPERLINK"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9C%E7%BD%97%E9%A9%AC%E5%B8%9D%E5%9B%BD/7471260"\t"_blank"的滅亡,最終融入文藝復興運動HYPERLINK"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6%87%E8%89%BA%E5%A4%8D%E5%85%B4%E8%BF%90%E5%8A%A8/7068745"\t"_blank"和大航海時代HYPERLINK"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4%A7%E8%88%AA%E6%B5%B7%E6%97%B6%E4%BB%A3/10391"\t"_blank"(地理大發現HYPERLINK"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C%B0%E7%90%86%E5%A4%A7%E5%8F%91%E7%8E%B0/1413768"\t"_blank")中.中世紀在歐洲歷史上是一個比較特殊的時期,從公元500-1000年,因為社會的動蕩,西歐處于一個科學發展的低潮期.在11、12世紀,通過猶太人的拉丁文翻譯運動,使得此前保存完好的科學成就傳入西歐,此后西歐的科學活動逐漸活躍起來.由于此前古希臘科學文化的盛行,在12到14世紀,歐洲陸續建立了一批大學和學院.到15世紀初,遍布西歐各國已有近30所大學.對于科學發展,中世紀后期與古希臘相比有兩個特點,一是亞里士多德學說在學術界和教育界居于主流地位;二是大學培養了一批學術精英.達·芬奇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也開始了自己對物理學的一些研究.
3 對力與運動的認識
在此之前,一些學者對力與運動的關系進行了研究,亞里士多德在《物理學》一書中確立了一條動力學原理:物體的運動總是推動者一起的.這條原理引導著中世紀的學者們繼續探討各種運動現象的原因[1].人們用“內阻力”解釋所有“自然運動”,根據“內阻力”,托馬斯·布雷德沃丁和薩克森的阿爾伯特也建立了自己的學說.關于拋體運動的原因,巴黎大學校長布里丹對于“沖力”的解釋代表了當時人們的認識,布里丹把沖力設想為由初始推動者傳遞給拋體的動力,沖力的強度用物體的速度和質量來量度[2].這些研究無不對達·芬奇有著深遠的影響,達·芬奇對力和運動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見解.
3.1 對力、重力、沖力概念進行解釋
達·芬奇認為力是一種精神能力,一種看不見的力量.我們現在都知道力的表現形式和作用效果,但是力沒有形狀和體積,在當時要解釋清楚力的內涵很困難.
對于重力,達·芬奇也給出了自己的見解,即力總是等于產生它的重量的大小:“向地球中心運動的重力稱為重量,每個重力都沿著宇宙的中心線,從各處指向宇宙中心”.在當時,人們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在達·芬奇看來重力是物體在趨向地球中心表現出來的形式[2].
達·芬奇對沖力的認識與中世紀以布里丹為代表的沖力學派的觀點相似.他認為沖力是被推動的物體運動延續的原因,推動者向運動者傳遞的運動效果就是沖力.
3.2 對運動進行分類,初現運動合成與分解思想
達·芬奇按照運動的復雜程度將運動分為簡單運動和復雜運動,他所說的簡單運動實際上就是平動和轉動.
3.3 對運動原因進行探討,體現力的合成分解思想
在此之前,亞里士多德提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達·芬奇也認為沒有力就沒有運動,他當時已經提出了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思想.他也用自己的觀點解釋了幾根繩子系一重物的現象.他認為:(1)每段繩子平均分配物體的重力;(2)每根繩子的傾斜角相同,他們承受的重量也相同.
3.4 闡明力和運動的關系
達·芬奇繼承了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并有所改進.他認為推動物體的力不能太小,否則不能推動物體.他意識到了摩擦力的存在,他還指出摩擦作用的大小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4 理論與實驗結合,突破原有研究方法
由于達·芬奇沒有受過系統的學校教育,是自學成才.因此他的研究更注重經驗,具有明顯的工匠傳統.在此之前,學者們研究問題以思辨為主導.而達·芬奇在研究方法上實現突破,多次通過理論與實驗相結合,進行物理問題的研究.
實驗1:在關于運動原因探討時,做了幾根繩子懸掛物體的實驗.
實驗2:研究碰撞現象時,曾做過玻璃球撞擊石頭的實驗.實驗過程如下:用一個小玻璃球撞擊表面已被打磨光滑的石頭.讓一人拿著一根長木棒,并用不同的顏色將木棒從頭至尾標上刻度,你站在某一位置觀察球每次反彈的最高點在標尺上對應什么顏色,并對他們進行記錄[2].
實驗3:在自由落體運動的研究中,所做實驗如下:將大小相同、質量相等的兩只球,一個放在另一個上方一定高度處,他們同時下落.
達·芬奇除了在力學方面有深入的研究,他對波動現象、光學現象等方面也有著全面深入的研究.他對研究的熱愛、對物理問題的鉆研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參考文獻:
[1]愛德華·格蘭特著,郝劉祥譯.中世紀的物理科學思想[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
[2]胡化凱.物理學史二十講[M].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9.
[3]李遠俊.中學物理教學中引入物理學史的作用研究[D].重慶:西南師范大學,2002.
[4]魯斌.折射定律的發展及其教學內涵[J].中學物理,2020,38(15):60-65.
(收稿日期:20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