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艷榮
摘 要 在初中語文的教育教學工作中,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是具有相互聯系的兩項教學內容,本文立足素質教育的教學理念,以學生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發展的相關性為切入點,探討閱讀與寫作一體化教學的科學方法,并就學生閱讀能力培養和寫作能力發展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了探究,以期為教育工作者更好地開展初中語文閱讀和寫作教學提供支持與幫助。
關鍵詞 初中語文;閱讀;寫作;訓練互動
對于初中語文教育工作而言,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是一項重要的教學內容,以往的語文教學大多把工作重心放在寫作訓練上,而忽視了語文閱讀能力培養跟寫作能力發展之間的相關性,而語文寫作能力跟閱讀能力具有怎樣的關系?如何才能通過把兩項能力的培養聯系起來更好地實現學生語文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的同步提高?針對這些問題,本文擬從閱讀寫作一體化教學出發,深入探討和解析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科學教學策略。
一、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之間的相互關系
寫作是運用書面表達方式,對特定主題和內容進行描述、闡釋和演繹。因為寫作活動中涉及主題構思、素材運用、情節線索的營造等多方面內容,因而其能力構成的要素是多元化的,一個人的寫作能力僅通過單一的技巧性訓練或掌握某些特定知識點是無法得到有效提升的。寫作能力的構成跟多種因素有關,其更多屬于在正確方法的認知基礎上通過知識和經驗的積累而形成的一種能力,因而在沒有大量知識和經驗積累的基礎上,即便再進行高強度的訓練,再反復進行寫作練習,一個人的寫作能力也是難以發展提升起來的。而閱讀活動恰恰是積累知識和經驗的一種學習活動,對初中階段的青少年來說,其文學基礎十分薄弱,學生缺乏充足的學科知識儲備和對文學主題進行解析演繹的經驗,因而如果讓學生進行寫作,其最大的困難并不是缺乏技巧和方法,而在于文學基礎薄弱導致的言之無物,不知道應當如何解析主題,演繹文章內容。所以,培養學生的語文寫作能力,要建立在學生已經有一定的語文知識和閱讀經驗的基礎上,而學生閱讀經驗的積累,跟學生寫作能力的下限是相關的,如果學生擁有了豐富的閱讀量,其閱讀能力十分優良,可以為其提供良好的寫作能力發展基礎,但并不意味著其不需要練習就可以自然獲得寫作能力的提升,只有在閱讀能力基礎形成前提下,再進行一定的寫作訓練,才能獲得寫作能力的有效發展。但是如果學生的閱讀能力十分低下,其閱讀量無法積累起來,即便再進行寫作訓練,因為其語文基礎薄弱,寫作訓練也難以達到理想效果。所以閱讀能力是寫作能力發展的基礎,培養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要做好聯系教學,讓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通過大量閱讀把知識量和閱讀經驗積累起來,為語文寫作能力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科學策略
1.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
語文閱讀能力本質上是一種對材料進行正確理解和分析的能力。以往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往往過度偏重于理論化教學,依托于文本材料對學生灌輸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讓學生記憶材料中的生字生詞。而這樣的閱讀學習更多是對學生進行特定材料要素知識點的教授,學生并不能通過學習掌握應對不同材料的閱讀方法。因而學生只能在做課內閱讀訓練時表現出一定的成績,如果教師提供給學生同類型其他閱讀材料,讓學生自己去閱讀解析,大部分學生是無法歸納出材料的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的。這都是由教師在閱讀教學中不重視對方法的傳授造成的。因而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教師要注意避免以知識點的灌輸來進行教學,而更多的對閱讀方法進行講解。比如對于記敘文,先向學生講解,怎樣判斷一篇文章屬于記敘文,如何對文章所描述的事件進行概括,如何歸納事件的起因、發展、結果。通過向學生解析記敘文閱讀的一般方法,使得學生再遇到同類文章時知道應當從哪些方面下手。再比如對于說明文的閱讀教學,先向學生講解,怎樣明確文章說明的物體或對象,怎樣通過查閱注解和字典解析說明中用到的專用用語和專有概念,作者要說明的物體有怎樣的特征,說明方法的使用有何表達效果等。這樣通過讓學生了解說明文閱讀的一般程序,使其再遇到同類文章時,自然可以知道如何對文章進行判斷和解析,從而掌握閱讀說明文的正確方法。通過在閱讀教學中進行方法解析,可以讓學生不再拘泥于對固定知識點的死記硬背,而注重學習方法,掌握方法,從而使得其在掌握方法的基礎上獲得語文閱讀能力的有效提高。
2.養良好習慣,讓學生進行閱讀量的積累
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跟學生的閱讀積累有很大的關系,教師僅依托于有限的閱讀材料讓學生進行反復的閱讀學習是不夠的,如果學生無法廣泛涉獵閱讀材料,通過多閱讀、常閱讀,把閱讀量積累起來,沒有充分的閱讀經驗,語文閱讀能力也是難以發展起來的。因而,教師在完成教材中閱讀材料教學的基礎上,要做好課外的閱讀指導教學,讓學生多進行課外閱讀,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平時多開展課下的文章閱讀活動,積累豐富的閱讀量,這樣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才能在大量閱讀經驗的積累推動下獲得提升。這要求教師要為學生推薦適合其閱讀的課外讀物,并通過引導性教學,以讀物中的精彩段落吸引學生進行課后的閱讀學習,并通過多跟學生進行互動溝通,討論閱讀問題,了解學生課后的閱讀情況,以此培養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和習慣,使得其在課余時間多閱讀,常閱讀,積累豐富的語文閱讀經驗,這樣其語文閱讀能力才能獲得良好的發展。
三、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科學策略
1.深度挖掘閱讀材料,為寫作積累素材
對初中生而言,其寫作能力的培養更多是一種基礎的建立,因而熟悉寫作的一般方法和模式,是奠定學生寫作基礎的關鍵。這要求學生通過方法的學習,掌握一些寫作的基本模式和技巧,而在很多閱讀材料中,都有一些描寫、敘述、說明和主題演繹的精彩段落,如果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把這些材料中的精彩段落挑選出來,讓學生注意其中的表達技巧和寫作模式,使學生通過觀察了解掌握這些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演繹方法,并將這些寫作方法運用到自己的作文寫作中,使學生的寫作能力通過閱讀經驗的積累而不斷獲得發展和提高。如在《烏鴉喝水》這篇課文的閱讀學習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分析文章中對烏鴉喝水這個事件的描寫,作者怎樣描述事件的起因,如何把過程中的要點交代清楚,怎樣敘述事件結尾。并讓學生思考,如果把烏鴉喝水換成浣熊喝水,作者會怎么寫?這樣通過把材料中的事件敘述模式作為素材,讓學生思考,使其通過閱讀學習掌握事件敘述的一般模式,可以為學生學寫仿寫記敘性作文提供支持與幫助。使學生在學習閱讀知識的同時,獲得很多寫作方面的知識,從而在培養閱讀能力的同時,寫作能力也同步獲得提高,為學生寫作能力與閱讀能力的共同發展創造條件。
2.依托閱讀材料進行寫作訓練
很多教師都反映,在對學生進行寫作訓練時,學生寫出的作文往往空洞無物,采用東拼西湊的方式來編造情節,生硬地把毫無關系的現象組織在一起湊字數,作文的內容經常情節顛三倒四,線索驢頭不對馬嘴,這都是因為教師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寫作基礎而讓學生進行規定字數和主題的作文寫作造成的。因為初中階段的學生還不具備對作文材料進行闡釋解析的能力,看到題目后自然會感覺無話可說,而為了完成教師布置的寫作任務又不能不寫,因而只能通過胡編亂造拼湊出一篇文章。筆者認為,對于初中階段語文基礎尚未有效建立起來的學生,教師應避免讓其貿然嘗試規定字數和主題的作文寫作,而應聯系閱讀學習,讓其根據閱讀材料內容,進行仿寫、縮寫、續寫的訓練。比如在學生進行了《珍珠泉》的閱讀學習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對其中第二、第三自然段中描寫泉水景色的段落進行縮寫,把原文壓縮到五十字以內。讓學生依托于現有的素材進行縮寫寫作能力的訓練,一方面使能夠更認真地進行文章的閱讀學習,深入分析其中的寫景要素和寫作技巧,同時也可以通過縮寫,更好地理解掌握文章中的景物描寫方法。這樣通過把閱讀學習與寫作訓練聯系起來進行教學,學生在獲得閱讀能力鍛煉的同時,其寫作能力也得到了同步訓練,從而使得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得到同步的發展和提高。
四、在讀寫訓練中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
因為閱讀能力是寫作能力發展的基礎,因而在閱讀能力培養上,要聯系結合寫作訓練,抓住讀與寫的連接點,以實現學生寫作能力的有效提升。而要達到這一目的,教師要有意識地訓練學生在完成閱讀學習后,寫讀后感,寫閱讀心得。讓學生依托于閱讀材料進行寫作訓練,可以提升其閱讀方面的分析判斷能力,讓其在語文閱讀上更多關注作者的寫作技巧、寫作方法。同時讓學生通過寫讀后感、寫閱讀心得,在閱讀后對自己的閱讀成果和經驗進行歸納總結,運用書面表達能力去闡釋和分析閱讀活動的成果,這樣學生通過經常閱讀,經常寫讀后感和閱讀心得,其寫作能力也能獲得有效的訓練和提高。不過在讀寫訓練的實施中,教師要避免以指定字數要求的讀后感作業去強迫學生把讀后感的內容和字數固定在某一標準,因為受制于閱讀能力的差異,不同的學生閱讀以后的感受是不同的,因而也不可能都獲得豐富的感受和心得。讓學生寫讀后感一方面是一種對學生寫作能力的訓練,同時也是評定學生閱讀成果的依據,因而教師應采用靈活性的訓練方法,不規定具體字數。以指導性的評語,對學生的讀后感給予評論,讓學生通過觀看評語,認識到自己在閱讀學習中存在哪些不足,在讀后感的寫作中存在哪些問題,這樣以更為細致、人性化的指導教學取代生硬的命令式任務,可以讓學生在閱讀學習和讀后感的寫作上更認真,從而使得其語文閱讀能力獲得提升的同時,寫作能力也通過讀后感、閱讀心得的寫作訓練而獲得鍛煉和提高。
對于學生語文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聯系教學,教師要把握好一個要點,那就是閱讀基礎是學生寫作能力發展的前提,在學生的閱讀基礎尚未充分建立起來之前,對學生進行大量的寫作訓練是難以收到良好效果的。但是僅關注閱讀能力的培養而不進行寫作訓練,學生的能力發展也是不均衡的,其可能會在閱讀能力提升起來后寫作能力發展遲緩。因而,教師只有在為學生打好閱讀基礎的同時,做好寫作訓練,學生才能獲得語文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同步提高。
[作者通聯:江蘇連云港市灌云縣南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