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樹峰
摘 要 課本劇在語文教學中發揮的作用比較大,教師要科學地應用課本劇,轉變學生的閱讀模式,營造課堂學習氛圍,引導教學走向開放,編寫演練課本劇,讓學生全面提升素養。
關鍵詞 課本劇;語文教學;應用
課本劇就是將課文中敘事性的文章改編為戲劇形式,以戲劇語言來表達文章主題。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角色扮演,最終以戲劇語言的形式將文章主題內容展現出來,不僅能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也能讓學生更加容易的理解文章內容。高中語文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工作期間,積極應用“課本劇”這種教學模式,是滿足現代化教學要求的重要舉措。
一、在閱讀中尋找戲本,有效轉變閱讀模式
通過對課本劇這種教學模式的分析,能夠發現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引導策略,即在閱讀中尋找戲本,再在戲劇中尋找樂趣。這樣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也能使高中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課本劇演出中。教師在落實閱讀教學工作時,要正確指導學生在語文閱讀中尋找戲本,充分發揮想象力,這樣就能夠將具有靜態特征的符號,有效的轉化為具有動態特征的相應情境。
教師要引導高中學生根據文章具體內容進行即興表演。語文閱讀材料已經將人物、情節、故事、具體的對話內容交代清楚了,學生可以結合自身想法和教材內容進行角色分配,然后即興表演。教師在教學蘇教版教材中《鴻門宴》這篇文章時,就是在用“課本劇”教學模式進行教學,要求學生在明確閱讀內容的基礎上,尋找閱讀中實際存在的戲本,進而來選擇項羽、劉邦等重要角色進行扮演,真正還原《鴻門宴》的宴會情境。學生通過戲劇演繹的方式,明確其中所講述的激烈的政治斗爭。在《鴻門宴》這篇文章中,作者細致地描述了多個具有戲劇性特征的場面,同時也生動形象地刻畫出了不同人物形象,進而以“鴻門宴”為載體,精準的展現出了劉邦與項羽之間的矛盾。學生在實際演繹時,就要緊緊結合故事情境,真實的展現人物的一舉一動,從而更加深層次的理解這篇古典文學作品。通過做好這項教學工作,教師能夠將《鴻門宴》中具有靜態性特征的文字,更好的轉變為動態情境,在降低學生學習難度的同時,進一步提升高中學生文學素養。除此之外,在這篇文章中也有很多文言文學習知識,教師要求學生在演繹時,將文言翻譯成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表達,以此來培養學生文言文翻譯能力等。
因此,教師在語文課堂上結合文章內容,做好戲劇角色劃分工作,然后鼓勵學生即興表演,能讓學生精準的在閱讀中尋找戲本,從而在動態情境下,更加深入的學習文章內容。學生在此期間,即便會遇到難題,但是在教師的積極鼓勵下,就會明確文章線索,有效的進行即興表演。在完成教師提出的各項要求之后,學生會獲得預想不到的效果。這樣不僅能夠使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濃厚興趣,也能讓學生在表演期間充分發揮想象力進行自我表達。課本劇是現階段高中語文教學中應用效率較高的一種教學模式,對高中語文教師構建高效語文課堂具有重要意義。
二、在戲劇中尋找樂趣,引導教學走向開放
高中語文教師將課本劇教學模式應用其中,要求學生做好課本劇編演等各項工作。高中學生不僅在此過程中體會了到語文學習和劇本演繹的樂趣,也能對語文知識內容進行深入思考。這就要求學生自身注重語文基礎知識的積累,更要不斷拓展知識內容。通過將原本具有封閉性的語文課堂,轉變為具有開放性特征的課堂,這樣不僅能夠滿足高中學生探索新鮮事物的需求,也能培養高中學生搜集、獲取、處理各項信息的綜合能力。
例如,教師在實際教授《羅密歐與朱麗葉》這篇文章時,為了能夠提升學生學習效率,就是以“課本劇”作為主要教學方式進行講解,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將原本嚴肅的課堂,變得更具有開放性。學生根據教師要求和故事情景進行合理簡化,在保證課本劇清晰性的演繹思路的同時,更加深入的理解莎士比亞的創作情感。之后,教師也要結合學生課本劇的實際表演狀況進行分析,從而設置更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的問題,要求學生回答。這樣不僅能夠使教師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也能讓學生真切的感受文章作者表達的情感。高中語文教師以課本劇這種形式為載體進行教學,能夠有效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同時借助語文知識內容不斷強化高中學生的情感意識。
因此,不可否認,課本劇教學模式的正確應用,能夠幫助高中語文教師簡化教學內容,在提升學生課堂參與度的同時,能夠增強高中學生語文學習信心。傳統教學模式下,高中語文教師運用的教學方式具有單一枯燥性;而通過應用課本劇教學模式,能夠讓學生在課本劇中找到學習樂趣,甚至也能將原本枯燥固定式的語文課堂,轉變為具有較強開放性的課堂。教師在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教學的同時,能夠為學生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進而全面提升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頻率。
三、抓住文章主要矛盾,精心編寫演練劇本
通過對戲劇的分析,能夠發現“沒有沖突就沒有戲劇”這一內容的精準性。高中語文教師在實際應用課本劇這種模式進行教學時,也要正確引導學生牢牢抓住文章中人物最集中和最尖銳的矛盾,之后還要緊緊圍繞最終確定的主要矛盾展開劇情。每一篇文章或是每一個戲劇中都存在相應的矛盾,這就要將最主要的矛盾凸顯出來,從而在課本劇中展現出來。高中學生在班級中進行演繹時,不可避免的會受到舞臺、以學生為主體觀眾等客觀因素的限制,為了能夠更加精準的展現文章內容,學生在表演期間就要真正做到入戲。學生在對演練劇本進行編寫時,可以進行適當的刪減,但是始終都要圍繞文章主題內容,在展現出創新性和新穎性的同時,嚴格按照教師要求進行演繹。
再比如,教師在教授《雷雨》這篇文章時,要求學生在抓住文章主要矛盾的基礎上,對演練劇本進行精心編制。如果教師使用傳統教學模式進行講解,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以理解知識內容。因此,教師借助課本劇的方式,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其中,著重討論《雷雨》文章內容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在幫助學生解決疑惑的同時,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展現自我表演能力的機會。在實際進行演繹之前,教師就要要求學生全面理解文章知識內容,在理清人物關系和精準掌握故事結構的基礎上,保證實際編寫的劇本具有結構清晰、故事情節緊湊的特點,從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為后續學生提升語文學習能力奠定基礎。在我國教育制度逐步完善的趨勢下,對高中語文教師教學提出了嚴格要求,教師要不斷創新教學模式,滿足學生學習需求,全面提升高中語文教學效率。
因此,高中學生在語文課本劇課堂上,能否抓住文章主要矛盾,能否精心編寫演練劇本,對于課本劇教學模式功能作用的發揮具有直接影響。教師對學生提出嚴格要求,緊緊依據課本知識內容做好各項細節工作,從而使學生最終編制的劇本具有科學有效性,從而推動學生全面發展。
總而言之,傳統高中語文教學工作暴露出各種不足,高中語文教師為了能夠進一步提升語文教學質量和效率,在實際教學中應積極應用課本劇教學模式。課本劇教學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和創新性,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通過落實在閱讀中尋找戲本,有效轉變閱讀模式;在戲劇中尋找樂趣,引導教學走向開放;抓住文章主要矛盾,精心編寫演練劇本等多項工作,創新高中語文教學模式,進而為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創造條件。
[作者通聯:江蘇邗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