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俊榮
摘 要:本文圍繞小學數學教學設計,結合教育目標分類理論相關研究,對當前新課程標準理念下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思路和方法提出幾點思考和建議。
關鍵詞: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課后作業;目標分類
科學有效的作業設計一直以來都是教師所期望的,也是師生的共同訴求。隨著新課程的頒布,新課程與核心素養理念廣泛地滲透,為小學數學的作業設計提供了較多思路,尤其是針對一些練習量大,形式單一,內容缺乏新意,無法滿足學生個體差異等問題給出了解決方法。
一、教育目標分類學理論
教育目標分類理論將教育目標劃分為了認知、技能與情感三個領域,這并非意味著教育的割裂,而是成為了一個有機的整體。假設學生在進行計算時,本身屬于技能層面,但同時思維在進行思考和分析,這就是認知層面,在計算過程完成后會獲得一定的情感體驗,變式情感層面。可見,一個行為過程中會幾乎同時發生三類目標,而且之間具有緊密的邏輯性聯系,甚至根據行為的細化程度,不同的分類目標下還包括有各自的子目標,這些都會影響到學生最終的個性化成長與發展。
基于理論基礎上,眾多研究學者又紛紛從不同角度來對認知層面的知識進行了細分,即平常我們所教學的知識又可以分為事實性、概念性、程序性等不同類型。事實性、概念性主要針對的是“是什么”的解答,也包括一些復雜的組織結構。比如事實性知識比較分散,多是一些數字與符號的組合,具有一定抽象性。而概念性則偏向陳述,會涉及到一些類目,多為理論。例如,“△”表示三角形,其作為一個孤立的符號,屬于事實性知識,但從文字角度出發,又可以得到“三角形指的是由三條在同一平面內的線段以收尾順次連接方式所形成的封閉性圖形”這一概念知識。在此基礎上根據其特征還能夠延伸出鈍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平角三角形、等邊三角形與直角三角形這些下位概念,屬于類目。程序性知識主要是關于“如何做”的內容,通常都會有一定的步驟和環節來進行呈現,比如常見的算法等。例如,在“四則混合運算”中,學習的前提是判斷運算順序,四則運算需要遵循“先算乘除,后算加減,有括號要先算括號內”的運算法則,這樣一級一級地運算最后得出結果,就是一個程序。
二、課后作業設計框架
(一)符合課程標準
新課程標準中的具體要求指導著教師的教學組織設計與開展,同時也對學生應該達到的目標和程度給出了整體的規劃。可以說,從新課程標準中不僅可以領會課程的理念,還能夠把握課程的性質,精準定位課程內容。也因此,小學階段的數學作業設計要在于新課程標準保持一致的前提下,從實際學情和課堂教學實際出發,圍繞數與代數、圖形幾何、統計概率與綜合實踐應用四個領域來進行合理細化,使知識的呈現和傳輸呈現出整體性與系統性。
(二)滿足學習需求
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學習上會表現出差異性,而教師則需要對全體學生的已有認知結構,教學難點和易錯點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從而在課后作業設計中幫助學生進行突破。故此,小學數學課后作業設計的目標首先要考慮到學生的知識學習,其次要注重數學思維、能力與情感態度的培養,這樣才能夠真正發揮作業對于學生認知發展和身心和諧進步的促進意義。
三、教學實踐分析
(一)確定作業類型
以“位置與方向”為例,教學設計環節中教師需要確定本課內容的屬性特征,即圖形與幾何領域。接著結合新課程標準中的具體要求來看,本課的教學目標可以設計為“學會用上下左右前后來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給定東南西北中的一個方向,可以辨別出其余三個方向;知道東北、西北、東南和西南四個方向,并在實踐中進行應用,描述任意物體的所在方位”。明確教學目標之后就需要選定教學內容,首先是辨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這需要引導學生在實際活動中體驗方向的相對性特點,從而形成方位感,為之后的空間觀念形成與發展做鋪墊。在本課中,教師要注重于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考慮到學生的年齡和實際認知特點,所以應當選擇符合學生興趣愛好的題材來進行導入,以使本課兼具實效性和趣味性。最后,根據課堂教學實際來制定課后作業的設計目標,如辨別實際生活中的物體所處方位;通過“鐘面知識”理解東南西北的位置關系;準確描繪觀察對象四周的物體,并用不同的方式(至少兩種)來說出物體的相對位置關系等。
(二)確定數量、難度與時間
作業類型的不同會導致考查的目標方向也有所不同,教師在設計課后作業時要充分考慮到作業的類型及其功能性。一般而言,課后作業可分為書面、口頭與實踐等幾種類型,根據完成形式還可以設計成為個體獨立完成與合作完成。基于內容形式之上,還可以分為練習、預習、拓展等類型。一般來說,教師根據作業類型的不同,還有數量和難度就可以大致地估算出學生完成所需要的時間和精力。就年級階段來進行細分,低年級不建議安排家庭作業,中高年級應當在半小時到40分鐘左右,難度要適中,避免挫傷學生的積極性。但也不能夠單純地為了布置作業而設計,在內容上要體現出層次性,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根據自身水平來進行選做,使作業與學生實際更加其和,滿足多層次學生的需要。
綜上,基于目標分類理論下的課后作業設計對于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以及促進其思維能力發展有著積極意義。也因此,說明目標分類理論下的小學數學課后作業設計是合理且可行的,但也需要要更加全面深入地驗證其科學性,需要更長時間地探索和更廣泛地實踐檢驗。
參考文獻:
[1]施帥鳳.提高核心素養: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重要課題[J].全國優秀作文選(教師教育),2018(04):45+80.
[2]余紅建.例談小學數學家庭作業的有效設計[J].教育界(基礎教育),2018(12):115-116.
[3]梁后科.小學數學中高段學生作業設計有效性策略研究[J].當代家庭教育,2018(10):114.
(云南省紅河州元陽縣新街鎮勝村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