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暢
摘 要:找準“討論點”,在實踐中思考,分層定義;在探究中拓展,主動引導,捕捉興奮點,求同存異,全面發展。
關鍵詞:合作學習;團體;實踐;探究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合作學習鼓勵學生為集體的利益和個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務的過程中實現自己的理想。合作是現代社會的需要,是人的素質發展不可缺少的因素。《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法。”然而,很多合作學習只是在課堂教學形式上熱熱鬧鬧,并沒有取得有效的實際效果。其實,這里很大一個原因就是沒有很好地把握合作與交流的時機。
一、在討論中把握,要找準
在討論中通常有個“討論點”,就是指討論的問題。這些問題一般指處于學生“最近發展區”的知識,教材的重點,易混易錯的地方等。在課堂教學中,雖然有些知識反復強調,但從批改作業中,還是發現有相當部分的學生在理解或應用時仍然免不了出錯,對于這些知識,教師就要找準解決問題的突破口,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討論來解決問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例如,在教學“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時,可以先出示一些分數,讓學生進行歸類、反饋后讓學生說說同分母分數的計算方法,然后很自然地引出“分母不同怎么辦”這個問題,其實這個問題就是突破口,本堂課就需要學生緊緊圍繞這個問題進行獨立思考、討論與交流。
二、在實踐中把握,要思考
對于學習一些抽象的規律性的數學知識需要學生進行操作,因為在動手操作過程中,可以充分調動眼、耳、口、手、腦等多種感官的參與。例如,教學“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時,我是這樣設計的:課前讓每位學生準備好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可以是銳角三角形,也可以是鈍角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上課后,讓學生拿出三角形,動手操作:你能用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成一個什么圖形?這個新拼成的圖形和原來的三角形存在著什么關系?在獨立操作的基礎上,再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從而概括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
三、在定義中把握,要分層
在多次的課堂教學中,我發現“質數”和“互質數”這兩個概念學生很容易混淆,為了幫助學生正確辨析、理解兩者的本質屬性,區別內涵,我設計這樣的導向性的題目:在1、2、3、5、7、8、9這些數中,哪些是質數?你會選取其中的兩個數組成互質數嗎?為什么?質數與互質數有什么區別?各小組爭辯激烈,課堂氣氛活躍,教師到各組巡視,聽取同學的討論,啟發誘導,鼓勵敢于發言,勇于爭論的學生,引導合作討論,步步深入。使學生正確理解了“質數”和“互質數”的本質區別與各自內涵,還掌握了組合互質數的規律。
四、在探究中把握,要拓展
布魯納曾說:“探索是數學的生命線。沒有探索,便沒有數學的發展。”教學實踐經驗證明,在合作學習中,離不開探究。為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我安排了一道學生自主探究的題目:13.5×0.7=,不少學生都調動自己已有的知識,計算出結果是9.45。這時有一位學生提出質疑:為什么這里的積還要比被乘數小呢?肯定結果錯了。這個問題一提出,全班同學都怔住了:是呀!這是為什么呢?很顯然,學生是受了原來學的整數乘法知識的影響。而這個小數乘法的計算“秘密”我打算下節課再讓學生發現和探究。怎么辦?這時,班上一個非常調皮的孩子搶著站起來。他叫羅毅,是大家眼里的“后進生”,他急切地說:“我知道,我知道,我家賣水果,如果是13.5元一斤,一個人只買0.7斤,不夠一斤,所以就不到13.5元,這個答案是正確的……”多精彩的例子!我一下子就像發現了金子一樣,喜不自禁地表揚了他。順勢讓學生明白了:小數乘法中,積有可能會比其中的乘數小。并且布置了一個課后探究題:一個數乘什么樣的數,積會比這個數大?一個數乘什么樣的數,積會比這個數小?讓學生自己先去探究。
五、在興奮時把握,要捕捉
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常常會對一些問題特別感興趣。教師及時捕捉學生在學習中的興奮點,引導學生合作探討,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學長方形面積公式推導時,先讓學生用1平方厘米的長方形擺滿一張長方形紙片,直接數出長方形的面積,再讓學生用同樣的方法去計量一張比較大的長方形紙的面積。問題就出現了: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個數不夠!此時,學生的思維一下子興奮起來,不由自主地需要小組內同學的幫助與合作。
六、在引導時把握,要主動
斯賓塞曾說:“教育中應該盡量鼓勵個人發展的過程。應該引導兒童自己進行探討,自己去推論。給他們講的應該盡量少些,而引導他們去發現的應該盡量多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把握好每一次合作的契機,在學生憤悱之時引導合作,讓他們在交流、爭辯中獲得啟迪、獲得靈感。例如,學生在學習了“20以內的退位減法”后,出示退位減法表,讓學生進行小組速算比賽,比賽結束后反饋計算方法時,獲勝的一組說出了豎著看的規律“后面的每一個算式的得數都比前一個算式的得數少1”。這時,教師就要適時引導“除了這個規律外,你們還想知道這張表中藏著的其他規律嗎?先自己看一看,想一想,再在小組中說一說你的發現”。這樣就把學生推到了發現者的位置上,讓他們帶著極大的好奇心進行探索與交流,在合作學習中擴大交流面、獲得思維碰撞,自己發現規律。
七、在解答時把握,要求異
“開放性”問題其解題策略不唯一、答案不唯一,而一個人的思想能力畢竟有限,很難多角度地去思考,須群策群力才能展示出各種策略和結論。因此,在解答這樣的問題時,就可以開展小組合作,可以有效地解決問題。例如,從一個棱長10厘米的正方體的木塊上,截去一個棱長2厘米的小正方體。剩下部分的表面積是多少?學生在討論過程中,發現了從頂點外、棱上、面上三處裁截,可以得到不同的剩余面積,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全面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最后,合作學習是以團體成績為獎勵依據的一種教學活動。合作學習通常不以個人成績作為評價的依據,而是以各個小組在達成目標過程中的總體成績作為評價與獎勵的標準。這種機制把個人之間的競爭轉化為小組之間的競爭,從而促使小組內部的合作,使學生在各自小組中盡其所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
(浙江省義烏市繡湖小學教育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