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舞蹈是一種表達人們思想感情且具有目的性的綜合行為藝術,它聚集了時間、空間等多種形態。舞蹈來源于生活,隨著時代的變化,互聯網的普及,舞蹈也加入越來越多的現代因素,其表現手法更是多種多樣。本文就新媒體舞蹈與傳統舞的藝術表現手法進行簡單的闡述與分析。
關鍵詞:互聯網 時代 思想情感
一、引言
舞蹈是表現人內心思想,展現人類情感的一種行為藝術。在上古時期,舞蹈一般有社交、求偶、祭祀、祈福等用途,其性質更為實用,帶有強烈的目的性。隨著時代的發展,舞蹈如今不僅僅作為人們休閑娛樂、放松心情時的一種方式,更是作為培養孩子氣質、禮儀的一項必不可少的課程。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互聯網為舞蹈藝術帶來了一種新的藝術手法與表現形式。尤其在疫情期間,網絡以接力形式表現出的勵志舞蹈對鼓舞士氣、振奮精神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二、傳統舞蹈的藝術表現手法
(一)借自然之物來模擬人物形象,展現內心美好的追求
在上古時期,舞蹈作為人們勞動、社交、求偶、祭祀、祈禱等等一系列的社會活動,其主要來源于人們的生活,目的性極強:求子嗣、求豐收、求戰役勝利等等。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文明的提高,舞蹈不再只局限于表面的交流與表演,反而更多地表現人們的內心與精神世界。逐漸由外在到內在、生活到精神、群體性到個體性過渡。在舞蹈的發展過程中,最常見的舞蹈編創手法與表現形式便是模仿和道具的運用。通過舞蹈中心思想的構建,舞蹈的編排會將動植物的形象、壁畫古物中的形態,通過舞蹈采用的編創手法、中心思想的確立、舞者的自我表現、服裝設計、舞臺背景、音樂等等,賦予其舞蹈藝術實體化,借此用來表現人們內心關于美好事物的向往與追求。例如舞蹈《愛蓮說》《空谷幽蘭》等都是運用依托擬物法,將舞蹈動作與古詩詞相結合,既展現詩詞中詩人的清雅淡逸,與世無爭的向往與追求,也賦予舞蹈與眾不同的精神意義,支撐了舞蹈主題里的中心思想。
(二)通過動作對比來表達中心思想
通過表演者舞蹈動作中的呼吸、舞姿的變換、方位的轉變、呼吸時身體的高低起伏、動作快慢來進行對比。從而突出舞蹈的表現力、加強作品的感染力,使得整個舞蹈作品框架嚴謹、內容豐實、連接緊密、引人入勝,突顯舞蹈的中心思想與構建的舞蹈形象。作品前期可以通過緩慢優雅的舞蹈動作,溫和舒適的背景音樂來呈現故事前奏,烘托氣氛;中期通過背景音樂的渲染與動作的結合,將作品推向高潮;高潮中,通過快速的旋轉,跳躍等舞蹈動作以及快節奏的背景音樂,將整個作品的矛盾與發展渲染到頂點,給觀眾帶來更深的視覺與聽覺沖擊;結局再輾轉回溫和緩慢,與之前高潮部分產生強烈對比,同時也為作品畫上完整的句號。舞蹈中動作的發展進程與節奏、段落的強烈對比可以有效地向觀眾傳達編導與舞劇的中心思想,同時可以使舞蹈的故事脈絡更加清晰,觀眾的視覺沖擊與體驗感也更加強烈。
(三)利用舞臺的調動來展現情感內容
舞蹈作品除了有舞者的肢體語言之外,還需要背景音樂與燈光舞美的配合,合理地利用舞臺空間組織舞蹈畫面,是每一位舞蹈編創者與舞蹈演員的必備能力。隨著舞者的移動,舞臺背景的切換,舞蹈道具的使用,來展現舞蹈中蘊含的情感內容以及中心思想。以大型舞臺劇《天鵝湖》為例,通過故事的發展、交響樂的配合、舞者的情緒轉換、舞臺背景與燈光舞美的切換,將整部作品中的人物關系、形象、思想、情感完整地展現在觀眾眼前。舞蹈是一種無聲的語言,依靠舞蹈表演者的肢體語言、面部表情,使得舞蹈的整體思想顯得更加形象立體,人們可以通過舞者的動作與情緒甚至服裝道具的設計來展開想象,為作品情感的爆發拓寬渠道。
三、新媒體舞蹈的藝術表現形式
隨著人類文明科技的進步,新媒體的出現為舞蹈藝術帶來了不一樣的活力與色彩。想要了解新媒體舞蹈,就要先了解什么是新媒體,一般來說,新媒體是借助計算機等現代科技,將舞蹈藝術與類似于影像技術、聲光舞美等多媒體技術互相結合,利用光影的變化,配合舞蹈演員的動作,營造更為立體、生動的故事背景與人物形象。它的出現,意味著單純的舞蹈藝術已經不能滿足于現代人的藝術追求與審美,科技的提升帶動了人們更高的藝術品位。以楊麗萍的《云南印象》為例,運用各種高科技機械技術、媒體技術來展現該地區的地域自然、風景文化、歷史人文、風俗習慣等內容。通過光影、背景與舞者的配合,真實完整地還原出了云南的風土人情,依托自然,體現自然。新媒體舞蹈不僅將傳統舞蹈與現代科技相結合,更滿足了觀眾對藝術的品質追求,新媒體可以使舞蹈更加的立體、更加的具象化。新媒體的出現還彌補了傳統舞蹈的不足,加強了舞蹈的影響力與號召力,更深一步從精神層面立足于舞蹈的發展與創新。
(一)視聽美學與舞蹈藝術相融合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出現,將舞蹈藝術更好更真實地展現在觀眾的眼前,通過影視視角的特殊角度,將舞蹈動作的特寫鏡頭重復組接,以及交代環境的運用,使得舞蹈不再像傳統舞蹈一樣呈現單一的表達形式,著重突出了舞蹈的視覺形象,配合背景音樂,將視覺美感與聽覺美感相互結合一同帶給觀眾。
(二)影像技術與舞蹈動作的完美結合
近些年隨著全息影像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領域開始跨領域與科技相互結合,舞蹈也不例外。在近些年的春節聯歡晚會上,影像舞蹈越來越科技化、形象化。在2016年遼寧衛視猴年春節聯歡晚會《金猴鬧春》的節目中,六小齡童在美猴王的角色扮演中,利用全息影像技術,與虛擬出來的金箍棒、小猴子、筋斗云等虛擬影像進行了深度的互動,使得六小齡童飾演的美猴王的形象更加突出,更加真實,突顯了新媒體舞蹈的整體性、交互性。但如此的影像舞蹈也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因為新媒體舞蹈過于依賴科技等電子產品,通過網絡觀看效果事半功倍,但是現場觀看的效果卻會略顯枯燥。
四、新媒體舞蹈與傳統舞蹈藝術的對比
(一)表達方式的差異
雖然新媒體舞蹈是以傳統舞蹈為依托,通過現代技術帶給觀眾更好的視聽享受與視覺沖擊。但是新媒體舞蹈依然更多依靠現代科技,通過技術合成、背景轉化、光影變幻,配合舞者的肢體語言來呈現舞臺效果,彌補傳統舞蹈所帶給觀眾視覺上的扁平感。傳統舞蹈更多地通過舞者的肢體形態來表現傳達中心思想。通過舞蹈技巧與舞者情感的表現、一顰一笑來反映作品內涵的情感,或喜或悲、是善是惡、人生的大起大落等等。
新媒體技術的應用在表達舞蹈的張力、展現自我、追求更加真實完美的方面有著跨時代的貢獻。但有時又過于依賴現代科技,從而忽略了舞蹈本身所帶有的傳統美感與技巧性,限制了人們的想象力。而傳統舞蹈藝術的核心在于中心思想的表達,依靠舞者的肢體來傳達無聲的語言,來呈現不同的情感思想。在舞蹈作品中,舞蹈技巧是一部作品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人物情感的基礎表達,是舞蹈藝術的表現形式之一。
新媒體技術與舞蹈的結合,可以使人們不再局限于舞臺,填補傳統舞蹈的視覺空白,利用現代科技更加完整地表達舞蹈作品的背景、情感、思想等等。
(二)寄托情感的差異
人們借由舞蹈,通過網絡的傳播,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感,表達一些正能量的思想、情懷。例如新冠疫情期間,大家在網上跟隨專業舞者一起學習舞蹈知識、開闊眼界;觀看優秀網絡舞蹈節目,傳播中國優秀藝術文化;方艙醫院的醫護人員帶領患者一起跳舞;由網絡發起的抗疫舞蹈《我不怕》,為工作在一線的抗疫工作者加油打氣。
新媒體舞蹈的特質更多在于視覺與聽覺的沖擊,通過特殊的科技手段,盡可能完整地還原場景,使人一目了然,可更容易將人帶入作品之中,更加直觀地反映舞蹈作品的內涵。而傳統舞蹈更多的在于情感的表達,通過舞蹈動作以及舞者面部表情的變化來反映不同的情緒,或喜或悲、或善或惡。新媒體舞蹈與傳統舞蹈相輔相成,互相彌補空白。舞蹈是一種無聲的語言,雖然無聲,卻留給人們無限的想象空間,更容易激發人們的想象力與創造力。
五、新媒體技術與舞蹈藝術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舞蹈與新媒體的跨行業合作是成功的。如今,新媒體舞蹈越來越被廣大觀眾所熟知,這不僅僅是舞蹈藝術創作中的里程碑,更是現代科技與傳統藝術相融合的一種交互性領域。新媒體舞蹈的出現打破了傳統舞蹈對于一些抽象化的事物無法表現的難題,通過科技手段將以往無法完美呈現的背景環境、人物特點更加形象更加實體化地帶到觀眾眼前。它使得舞者的動作不再受到局限,利用空間與背景、光影的結合,用新的藝術形式去詮釋舞蹈背后所營造的意境,使得舞蹈不再枯燥,增添了更多的視覺效果。舞蹈與新媒體都是一個作品里面重要的組成部分,任何一方的缺失都會導致整部作品的失敗,這也體現出了新媒體技術與舞蹈藝術之間的互補性與關聯性。
六、結語
綜上所述,在經濟飛速發展,網絡遍布全球的經濟社會中,越來越多的藝術形式與現代科技相互結合、相輔相成,其效果廣受好評,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新媒體舞蹈作為一類新興的視聽藝術,除了舞蹈類電視節目還在很多大型音樂歌舞劇中被廣泛應用。新媒體技術與藝術的跨行業結合是目前比較主流的舞臺表現的形式之一,新媒體與舞蹈都為對方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作用。從整體來看,有了新媒體技術的加持,舞蹈作品所表達的中心思想、人物情感、風土人情都得到了更好更清晰的呈現,觀眾在欣賞節目的時候仿佛身臨其境,對優秀舞蹈的傳播起到了強大的推動作用;而新媒體技術有了舞蹈藝術的支撐,會帶給人們更加深刻的視覺沖擊,也更加驅使人們開發其他領域之間的合作關系。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無論是在藝術領域還是科技領域都對彼此做出了更有意義的貢獻。
新媒體舞蹈的出現,是時代發展、科技發展、藝術發展、舞蹈創新的必然結果,也是未來舞蹈藝術的發展方向。新媒體舞蹈的發展會隨著科技的進步越來越好,在繼承優秀傳統藝術文化的前提下,不斷提高舞蹈作品的創新性,完成同其他領域的結合與創新。
參考文獻:
[1]王錦峰.新媒體舞蹈藝術源流與特質探析[J].黃河之聲,2017(03):23-27.
[2]隆蔭培.舞蹈藝術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9.
[3]徐先玲,李相狀.主編.舞蹈藝術百科[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5.
[4]萬春.新媒體舞蹈藝術的認知和解讀[J].舞蹈,2017(01):10-14.
(作者簡介:梁金晶,女,碩士研究生,鄭州科技學院,助教,研究方向:舞蹈教育)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