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程游戲化要求“游戲是幼兒園的基本活動”,讓幼兒園的課程更加適合幼兒,讓游戲精神落實到幼兒園一日活動中的各個環節。課程游戲化追求游戲與學習的相互統一,聚焦兒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最終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一些幼兒園特別是農村幼兒園在落實和推進課程游戲化過程中出現了班級人數較多、區域材料投放不足、教師指導水平欠缺等問題。據此,本文嘗試從實踐層面尋求解決路徑,為有效推進課程游戲化進程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農村幼兒園;課程游戲化;游戲精神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17(2021)03-0048-04
【作者簡介】張斌(1968-),女,江蘇靖江人,靖江市陽光幼兒園園長、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泰州市名校長,教育碩士。
一、研究背景
隨著幼教改革的不斷深入,幼兒園的教育模式在悄然發生變化。特別是在當前江蘇省課程游戲化項目建設的提出背景下,對幼兒園課程也提出了新的理論要求,強調全面貫徹游戲化的教學思想,探索新的教學實踐模式,注重游戲的滲透融合,實現游戲與教育的高度結合。但是在推進課程游戲化項目的進程中卻出現了一些問題,特別是農村幼兒園,存在班級人數較多、區域材料投放不足、教師指導水平欠缺等問題。為此,課題組以此為切入點,調查X市部分農村幼兒園課程游戲化實施的真實現狀,從實踐層面尋求解決辦法,從而推動課程游戲化項目進一步深入。
搜索國內相關研究領域,自《江蘇省教育廳、財政廳關于開展幼兒園課程游戲化建設的通知》(蘇教基【2014】17號)文件下發以來,江蘇省各地幼兒園紛紛響應,積極推進課程游戲化項目建設。近年來,關于課程游戲化項目的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如丁月玲從宏觀層面提出,要引導幼兒園樹立正確的兒童觀、游戲觀和課程觀,推進幼兒園實施符合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的教育活動,促進幼兒健康快樂成長[1]。駱愛紅認為,教師應該將游戲作為幼兒園課程重點,把游戲與知識相互融合,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幼兒的認知[2]。陶金玲從引導策略上提出,課程游戲化除了確保幼兒參與豐富多元的自發性游戲活動以外,還應當把游戲活動的要素與精神滲透到生活活動和教學活動中,體現活動的游戲精神,讓幼兒在游戲和游戲化的生活活動、教學活動中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發展各方面能力[3]。蔣麗芬認為,應緊緊圍繞明晰課程游戲化理念、創建課程游戲化環境、構建游戲化活動區域、建設課程游戲化資源等方面,區域推進、整體提升、共同提高[4]。可見,課程游戲化理念與策略研究已經浸潤整個江蘇幼兒教育領域。
搜索國外相關研究領域,雖然沒有課程游戲化的說法,但一些著名教育家、思想家有關游戲的論述較多。皮亞杰在《兒童的道德判斷》中描繪了瑞士兒童的游戲[5],并且游戲的玩法與規則和現在的游戲具有共通之處。杜威也提出,學校教育應當充分利用兒童的游戲天性,以游戲為中心,建構豐富的課程,讓兒童“從做中學,從活動中學”[6]。所以,兒童的游戲具有跨文化性,兒童通過游戲展現其潛在的精神,他們自發地擔負起發掘自身先天資源的工作(游戲)。
以上相關文獻大多側重于課程游戲化的理論研究和策略研究,但是針對農村幼兒園課程游戲化的相關研究較少。因此,本研究選取X市部分農村幼兒園,調查課程游戲化實施的真實現狀,力求從實踐層面尋求解決幼兒園課程游戲化問題的策略,推進農村幼兒園課程游戲化發展的方法路徑,以期為其他地區農村幼兒園推進課程游戲化建設提供借鑒。
二、研究方法
1. 問卷調查。在X市抽取15所農村幼兒園發放調查問卷,回收有效問卷208份。問卷主要包括教師的基本情況、教育理念及行為兩方面內容。
2. 實地考察。實地調查和記錄15所農村幼兒園中幼兒游戲材料的投放和使用情況。
3. 追蹤式觀察。觀察和記錄15所農村幼兒園的班級一日活動時間安排,統計幼兒一日游戲活動時間和戶外游戲活動時間。
4. 案例研究法。觀察和記錄教師指導幼兒游戲的行為,并進行案例分析和評價。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問卷調查結果與分析
1. 參與調查的農村幼兒園教師基本情況
如表1所示,參與調查的農村幼兒園教師年齡段分布較均勻,老中青比例相對合理;大多數教師為學前教育專業畢業,學歷水平較高 ;擔任大中小班教師的比例基本均衡;大多數班級幼兒人數大于30人,大班額現象較嚴重。
2. 教師的教育理念與行為分析
教師對幼兒園課程游戲化理念的認識基本到位。如大多數教師認為幼兒園實施課程游戲化項目對孩子的發展是有益的(94.23%),也認為游戲是一種有目的的教育活動(75.96%),認同幼兒是游戲的主體(88.94%),對游戲中的幼兒給予適時的指導(72.12%)。其次,教師對幼兒園課程游戲化建設的態度較為積極,且已落實到行為。如大多數教師愿意與同事共同研討課程游戲化相關活動(97.12%),班級也設立了四個以上的游戲區角(99.04%),為幼兒提供游戲所需的資源和材料(84.62%),支持游戲中的幼兒自由發揮(58.18%)。此外,教師經常參加課程游戲化項目培訓并不多(33.17%);家長的觀念(42.31%)和教師的課程設計能力(30.29%)是影響幼兒園推進課程游戲化建設的主要原因。
(二)幼兒學習環境的實地考察與分析
調查顯示,所有幼兒園都能夠重視區域游戲材料的投放。但仍然存在部分區域的游戲材料投放不科學的問題:(1)部分幼兒園的區域游戲材料投放不足。66%的角色區沒有投放游戲材料、3.8%的語言區沒有閱讀材料,而且少于五種游戲材料的區域占了47.2%;(2)高結構材料缺乏。58.5%的建構區里沒有積木,高結構材料與低結構材料的投放相輔相成才能充分引發幼兒與材料的深入對話;(3)收集的廢舊材料和自然物較多。美術區有較多的自然材料,43.4%的美術區有6~10種自然材料,20.8%的美術區有10種以上的自然材料。
(三)幼兒一日活動時間的追蹤式觀察
如表2所示,大多數幼兒園一日戶外活動時間在1~2小時。調查的15所幼兒園中,66.67%的幼兒園一日戶外活動時間在1~2小時,26.67%的幼兒園一日戶外活動時間未達到一小時。此外,所調查的15所幼兒園一日游戲活動時間均達不到3小時以上,63.64%的幼兒園一日游戲活動時間在2~3小時。
(四)教師教育行為的觀察分析
1. 教師對課程資源的捕捉不敏銳
案例一:某園中班的主題活動是“可愛的小動物”,美工區里教師提供了兩組材料,一組是利用手指點畫給動物添加美麗的圖案,另一組是給小動物涂色。游戲過程中孩子們對手指點畫更感興趣,都搬著椅子往里擠,而涂色區幾乎無人問津。我問何老師:“既然孩子們不喜歡涂色,而手指點畫區又人滿為患,為什么不撤掉涂色活動,再增加一組手指點畫呢?”何老師給我的答復是:“如此一來,美工區就只有一個活動了,這樣不是顯得我們班的活動種類太少了嗎?”
分析:是美工區活動的種類重要,還是孩子的興趣重要?活動種類豐富一直是游戲活動的指標之一,然而我們是否應該反思:豐富是建立在孩子喜愛的基礎上,如果調動不了孩子的參與興趣,豐富就只能是擺設。游戲活動應追隨幼兒的興趣,教師需要及時捕捉幼兒感興趣的課程資源,最大限度地支持幼兒游戲,不能單純地追求種類豐富而忽視幼兒的興趣。
2. 教師指導幼兒游戲的能力欠缺
案例二:小班教師在晨間活動中投入了新的游戲器械——報紙軟棍。幼兒拿著軟棍尋找敲打目標,敲打目標也包括了教師和其他孩子。面對此種情景,游戲場地上的教師并沒有出來制止,我對教師提出疑問:“為什么不對孩子的這種行為加以制止?”老師回答:“不是說讓孩子自主嗎?不是讓教師要管住手、管住嘴嗎?我們要追隨孩子的興趣,不要橫加干涉,這是他們自發生成的游戲活動呀,是這幾個孩子感興趣的游戲,老師一定要制止嗎?”
分析:類似的情況在年輕教師身上比較多見,面對突如其來的“大放手”,年輕教師顯得迷茫,把握不了“度”。其實,幼兒游戲是復雜的、富有變化的活動,教師僅僅扮演游戲初期的策劃者、游戲材料的投放者等角色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在游戲過程中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設“陷阱”、廣“挖坑”、巧“周旋”,做幼兒游戲的觀察者、支持者和引導者,從而達到培養幼兒學習品質的目標。
綜上所述,X市農村幼兒園的課程游戲化理念已基本普及,但仍然存在游戲材料投放不足、游戲時間保障不足、教師指導能力缺乏等根本問題。
四、研究建議
(一)加大政府經費投入,合理規劃建設
將幼兒園建設列入政府管控,投入經費預算,按照本區域的人口規模配套建設幼兒園;建設審批過程中嚴格把關,確保達到一萬人口建設一所四軌制幼兒園的標準;實行“交鑰匙”工程,由承建單位負責投資建設,由幼教專家介入設計,確保幼兒園硬件建設基本到位,以此滿足適齡學齡前兒童的入學需求。同時,增加幼兒園公辦教師編制名額,提高幼兒園教師福利待遇,穩定教師隊伍,提升教師的職業幸福感。特別是非公辦教師待遇亟待提高,建議按照崗位需求考核上崗,實行備案制教師編制,將實現與公辦教師同工同酬作為目標。
(二)加強幼兒園管理,嚴格控制班額
教育主管部門根據小區分布情況、人口分布密度、幼兒園幼兒容納量等,按照就近入學和規范辦園行為的原則,合理劃分幼兒園服務區范圍,嚴格控制班額不超過35人。幼兒園自身也要加強管理,按照劃區招生要求嚴格執行。如實行網上公開招生,家長在網上申報登記,提交住房產權信息材料,杜絕 “偽造”“串改”信息等行為。幼兒園應透明操作,規范執行,避免 “拉關系”“走后門”等現象。
(三)確保游戲活動時間,給予時間保障
實地調查顯示,幼兒園普遍存在戶外活動時間不足的問題。因此,各幼兒園必須嚴格按照《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要求,合理規劃幼兒的一日活動時間,確保幼兒游戲活動時間不少于3小時,其中戶外活動時間不少于2小時,戶外體育活動時間不少于1小時,并嚴格管理執行。教師應堅定信念,把游戲作為幼兒的主要活動,既要給幼兒充分的自由游戲時間,又要以游戲的方式去組織教育教學活動,保證幼兒有充足的游戲時間。
(四)豐富區域游戲活動,給予材料保障
給予幼兒園和班級自主購置游戲材料的權利,鼓勵教師和家長適當收集幼兒游戲材料自制玩教具,為幼兒游戲提供物質保證,確保班級游戲材料的數量和質量。教師對游戲活動中材料投放地點、數量、種類和更換頻率進行調控,研究如何有效地投放材料,賦予其豐富性和功能的多樣性,保障投放的材料能夠有效調動幼兒的興趣。
(五)強化幼兒教師研訓,提升專業水準
教師的專業素養影響著課程游戲化項目的實施,因此必須有效投入培訓經費,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師培訓活動。如加強專業引領,積極聘請專家來園指導;拓寬教師眼界,提高教師外出學習和實地考察的機會;培訓資源共享,加強農村幼兒園與城區幼兒園的結對幫扶,輻射引領;注重園本培訓,開展游戲交流研討,有效提升教師支持推進游戲的能力。在培訓內容上,重視崗位培訓力度,強化崗位技能培訓,重視在職進修和師德師風培訓;拓寬幼兒教師的學習途徑提升文化素養,拓寬教學研討方式增強科研能力,促使教師在反思中不斷進步。
【參考文獻】
[1] 丁月玲.幼兒園課程游戲化的推進策略[J].學前教育研究,2015(12):64-66.
[2] 駱愛紅.實現幼兒園課程游戲化的策略探討[J].亞太教育,2016(35):97.
[3] 陶金玲,范從月.幼兒園課程游戲化策略[J].江蘇幼兒教育,2016(1):6-9+23.
[4] 蔣麗芬.區域推進幼兒園課程游戲化的引導策略[J].早期教育(教師版),2016(12):16-17.
[5] 皮亞杰.兒童的道德判斷[M].傅統先,陸有銓,譯.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4.
[6] 龐飛.杜威的游戲思想及其教育意義[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5(03):61-67.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課題“區域內農村幼兒園課程游戲化問題與應對策略研究”(課題編號:D/2018/02/366)的中期研究成果。
通訊作者:張斌,724896496@qq.com
(助理編輯 姬小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