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海鳳
【摘要】小學語文是門基礎學科,又是門有情感、有個性、有想象和創新思維的學科,它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方面有獨特的作用。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師的使命。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創新素質,要抓住學生的心理、意志、情感和行為的特點,加以引導,努力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點燃他們創造能力的火花,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語文教學;創新能力;優化課堂;激發興趣
創新是人最鮮活、最有靈性的智慧的火花,是瞬間的、燦爛的。一個民族的創新能力決定著一個民族的興衰成敗。而民族創新精神的培養,創新潛能的開發,關鍵在于教育。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筆者作如下辛探討。
一、激發創新興趣
興趣是創造力發展的必要條件,在語文教學中筆者從喚起學生興趣開始,更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1.挖掘教材創造因素,創設發現和探究的情景。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恰當的教學情景能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學生去發現和探究的興趣,從而獲得最佳的效果。因此,充分利用教材,學生能夠通過動腦而獨立完成的一切教學活動,都讓學生有趣地去發現和探究。筆者在教《我愛故鄉的楊梅》一課時,就做到了這一點:
師:同學們生在高州,長在高州,你最喜歡哪種水果?
生:我喜歡芒果,我喜歡龍眼,我喜歡荔枝,我喜歡……
師:好,同學們那么喜歡這些水果,今天,老師帶你們再認識另一種水果,大家先看題目,從題目中你想知道什么?請告訴老師,好嗎?……
生:我想知道楊梅長得怎樣?我想知道楊梅的形狀、顏色、味道是怎樣的?我想親口嘗嘗楊梅的味道……
師:好,我現在就滿足同學們的要求,大家先從錄像上一睹為快吧。(看錄像)
上面這個教學片段,學生邊聽邊思考,邊看邊討論,學生思維的欲望被激發,創新思維得到了啟迪,學習興趣盎然。
2.課堂質疑,激發創新力。要知道,敢問不難,善問卻不易。一個班中,即使是成績好的學生,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也有所不同,所提的問題質量也不一樣,如,教學《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時,筆者讓學生認真思考課文題目與文章的內容聯系,并要求學生就此提出質疑。當學生認真閱讀課文之后,質疑就在課堂中跳躍出來:
(1)作者寫的是葉老先生為“我”修改文章的事,為什么用《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為題?
(2)作者為什么那么注意葉老先生家的爬山虎?這與文章的內容有什么緊密聯系?
(3)文章最后為什么說那綠綠的爬山虎總是那么綠著?這些質疑不但體現了文章的難點,也激發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二、抓住教材中的插圖,發掘和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課本的插圖是靜止的,只能說明事物的結果,在教學中,筆者利用教學媒體,變死圖為活物,通過直觀形象創設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如,筆者在教學《我得戰友邱少云》一文時,采用多媒體教學,先讓學生觀察課文插圖,對邱少云在烈火中的表現有什么印象。再通過錄像,讓圖動起來,通過熊熊的烈火,讓我們看到邱少云戰士鋼鑄般的臉,看到他圓瞪的眼睛迸射出仇恨的火花,看到他忍著烈火燒身的痛苦,咬緊牙關,雙手如鋼一樣深深插入大地。通過這直觀感受,學生想到了很多很多,同時發掘和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三、鼓勵質疑,培養創新能力
有句名言說:“創新從質疑開始的。”這里所說的“質”就是詢問,“疑”就是問題,“學生質疑”指學生在課堂上問問題。首先質疑是由學生學習過程決定的,學習過程是學生的思維活動,是學生不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個過程主要靠學生自己來構建,任何高明的教師在教學中都只能起主導作用,而不能代替學生學習,所以,在學生在課堂教學中不生疑是不可能的,而且都渴望問題得到解決。但可惜許多教師在教學中總是不自覺地犯了“滿堂灌”的錯誤,以教代學,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不允許學生產生懷疑,不允許學生提出異議,導致的結果是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差,思維變得呆板機械,教學效率低下。因此,在課堂教學中,筆者打破了“一言堂”的教學模式,按照學生學習過程的規律辦事,使學生把接受外來信息產生的疑問及時提出來加以解決。
1.善教善放,引導學生創新
當學生對問題產生疑問時,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這時,筆者采用的最簡單的方法,莫過于將自己知道的知識直接傳授給學生,令學生佩服。但這樣只會使學生對筆者產生依賴感。若筆者為了讓學生“創新”,不管不問,放任自由,那么,就容易使學生形成真正的“胡思亂想”,同時學生也會對學習失去興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善于引導學生,同時也必須學會如何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放飛他們自己的想象。注意引導學生學會探索知識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識的基礎上,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摸索,只在必要時做適當的引導,使學生的學習方式更靈活,讓學生在探索中實現質疑的飛躍,以求創新精神的培養。筆者改變舊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學會合作學習,讓學生對自己已有的知識進行充分的理解,敢于用多種思維方式探討所學知識的習慣。如《太陽》一課,筆者引導學生質疑:太陽有什么特點?太陽和人類有哪些密切的關系?學生理解這兩個問題后又引導學生質疑。結果學生提出了這兩個問題:人類吃的﹑穿的﹑燒的為什么和太陽有關系?太陽溫度那么高,為什么能測出表面溫度?針對這個問題,筆者先播放與人類吃的﹑穿的﹑燒的有關圖片,讓學生看后再展開討論,然后將結果寫下來,最后筆者再選出有代表性的答案解決疑難。
2.課堂質疑,激發創新能力
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同的活動過程,這個過程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宗旨。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筆者非常注意鼓勵學生多角度地思考問題,大膽地提出自己的獨到見解。
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不斷增強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同時,要求教師不斷發展自己的創新能力,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學生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佘琪.新課程背景下的小學語文創新能力培養[J].小作家選刊,2014(1):58.
[2]辛錫恒.如何在農村小學語文小班化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J].試題與研究,2014(13):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