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心宇
摘要:聲樂老師把自己發聲的感覺、訓練的過程、歌唱的經驗和技巧方法,通過形象、通俗、精煉、生動、準確的語言傳遞給學生,讓他們能唱出更好聽的聲音。教師再根據學生的歌聲進行評價、引導他們校正發聲機體,熟練地運用正確的歌唱方法,進而唱好每首歌曲。
關鍵詞:準確;形象;語言表達;氣息
一、聲樂教學語言的準確性和規范性
正確的唱歌方法除了靠練習以外,還需要了解發聲的基本原理以及相關理論。但是解釋基本原理和理論相對復雜,讓人難以直接理解,所以老師在教授學生時所表達的語言要清楚、通俗易懂、準確規范。抓住學生的主要問題,再解決問題,讓他們對復雜的理論了解透徹,這樣學生才能完全明白教學目的。教師語言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教學效率的高低和質量的好壞。
(一)教學術語的解釋要準確和規范
專業術語是聲樂教學中常用的語言,它有固定性的含義。但是有些聲樂上的專用術語,因為字面上或者含義上相似,引起有的教師在講解時出現偏差,造成學生在運用時發生混淆。
比如“挺胸收腹”學生很容易理解成“胸挺直,腹部收縮”,若真的挺直了胸,收了腹,說話都有點發僵,更談不上唱歌了。如果教師能進一步的準確描述——所謂挺胸是吸氣的同時,擴張胸腔與小腹,胸腔會變得舒展,不是垮的,也不是憋的。有了好的呼吸狀態,才能為發聲做好準備——這樣學生不會產生歧義,并且可以較快進入到準備歌唱的狀態。
(二)教學解釋的語言要準確規范
在聲樂訓練中,有的教師用這樣的語言表達:“下巴放松”、“下巴不動,抬上口蓋”、“想象你沒有下巴”或者“讓下巴努力向脖子靠近”等等,學生對此完全不能理解。他們可能會誤認為:下巴向下延伸的越長,才是對的。可是下巴拉伸的幅度太大,會讓頜面關節緊張僵硬,這樣不僅影響咬字吐字,還會造成發聲障礙。
教師所提到的“下巴放松”,意思是通過提笑肌、抬高顴骨,打開牙床,提起軟腭,頜關節會自然而然地松開,下巴也就隨之松下來了。這些專業術語很抽象,沒有理解透徹的話,特別容易產生歧義。所以,在聲樂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詳細準確的表達這些專業術語,以及它們的特征、內涵、關聯作用,才能讓學生準確的辨析。時代在進步,教師表達的規范用語也應該跟上。而不是以教師在學生時代用以前老師教自己的那些模棱兩可的語言來教自己的學生。
二、教學語言的表達要具有形象性和生動性
學生先通過聆聽教師的示范或從教師的教學語言表達中去理解發聲的原理,再靠自己不斷的練習,反復感覺、反復體會身體的細微差別,琢磨歌唱的技法才能唱好歌曲。教師如果在教學中采用生動形象的比喻,更容易使學生打開思路,迅速找尋到正確的聲音狀態。
(一)運用比喻性的教學語言使教學目的更加生動具體
進行高音區共鳴練習的時候,教師一般只是對學生說“下腭放松”、“抬高軟腭”,這樣的專業術語是聲樂理論的正確表達,讓咽腔以及上面的鼻咽腔能夠一同發出共鳴。“軟腭到底在口腔的哪個部位?需要抬高的話,要抬到什么程度?下腭放松到底是指怎樣的方式?”這些問題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作出明白易懂的解釋。“抬高軟腭”應先明白軟腭在哪里。我們先用舌頭抵在上門牙上,然后慢慢的往里縮,舌頭會頂到一個硬的地方,這個叫做硬腭,也就是四川話說的“天堂”。這時舌頭再往后縮一點,頂到一個比較軟的地方,這個地方就是軟腭。這樣解釋,學生就比較容易理解了。
(二)運用想象激發學生的形象思維
身體放松是正確呼吸的第一步,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想象:早上空氣清新,小鳥在梢頭清脆的鳴叫,花壇里面飄出陣陣花香,口鼻同時吸氣,感到香氣被慢慢吸入身體里面,讓腹部慢慢擴張,保持幾秒后再慢慢呼出。講述的同時讓學生一起做、體會腰腹肌肉的變化。這樣的呼吸方式就會舒緩、自然。接著逐步將發聲與呼吸聯系在一起,就完成了整個發聲訓練。
三、教學語言表達的通俗易懂性
(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多使用口語化表述
把書面用語、專業術語轉換成平時生活中的交流語言,多使用口語化表述,學生更能明白老師教授的內容,從而依據教師的要求進行身體上的調整。
如“橫膈膜支撐”此類話語經常被提及,其實質是胸腔擴張,在人體內部擴大了氣息的容量,使橫膈膜腹壓增加,腹部微微拱起,腰腹附近擴張的感受比較明顯,但很多學生難以找到橫膈膜支撐的感覺。如果我們轉變語言的表述形式,如:“我們先來模仿新生兒的哭聲。新生兒發出哭聲時腹部會一直不停的擴張與收縮,因此其啼哭的聲音很大,傳播的距離很長,并且哭上很長時間也不會發生喉嚨沙啞的情況;開懷大笑時不會出現破音、喉嚨難受想咳嗽的情況,這也是橫膈膜支撐的原因。所以在歌唱時橫膈膜支撐作用就是如此。”教師多將專業的理論知識變換為容易理解的表述,從而使學生迅速地明白所講內容,讓課堂的教學效率提高。
(二)專業術語的運用要通俗易懂
授課語言的講述不僅要條理分明,同時要考慮到學生的理解能力,把生僻、專業化的語言用另一種方式表達出來,變成容易理解、簡單的語言。“歌唱時聲音的高位置”、“運用頭腔共鳴來歌唱”、“我的聲音是從眉心出來”、“我的聲音是從后腦勺出來”等等,這些難懂的語言或依賴自我體驗的說法,會使學生莫名其妙,弄不明白教師的目的。
如“聲音的高位置”初學者聽起來是很迷茫,但它卻是聲樂歌唱中產生共鳴重要的技巧。教師可以讓學生體會蚊子和小貓的叫聲。這種聲音音色明亮尖銳,一定要用頭腔的共鳴位置才能發出來,而不是悶在嘴里的聲音。通俗的語言可以把專業的術語講解得淺顯明白,也能讓學生茅塞頓開。
四、聲樂教學中肢體語言的運用
當今國際上五大音樂教育體系之一“達爾克洛斯體態律動學”的音樂教育思想和教學體系,在多年教學中不斷地實踐,認為在授課時加入肢體語言,就能夠將專業的聲樂術語轉變成通俗易懂的肢體動作。學生直接從動作上了解,更加容易并更加快速的掌握聲樂知識和技巧,避免走“彎路”,以得到快速學習的效果。
肢體語言能有效地幫助學生掌握發聲的機能、技巧,可消除歌唱者緊張的心理。因為肢體語言具有心理暗示的作用,可以直接刺激感觀,學生根據教師的語言提示和動作去模仿感悟到要領并立即實踐,可以提高成功率。聲樂課的授課一般是采取較為傳統的授課形式,學生立在鋼琴的一側,教師一邊彈琴一邊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發聲和歌唱。內向型、害羞的學生站在這幾十分鐘會感到很拘謹,老師講的方法做不到,更會產生心理負擔。這樣越唱越緊張,導致嗓子疼痛、氣息淺、聲音虛,不能完成作品,學生也會越唱越沒有自信。
如果用肢體語言配合歌唱,可以消除學生緊張的心理,使聲音變得“松弛、通順、自然”。可以讓學生在發聲時,邊走邊唱,像在飯后散步甚至可邊甩手邊唱或者輕輕搖頭唱。在唱高音時,做一個往下蹲的動作,這樣聲音不僅能搭上氣還可以讓聲音又松弛、明亮、結實。多年的實踐證明,唱高音時學生借助肢體動作,從而忽略了緊張的情緒,轉移注意力,不再有唱高音就恐懼的心理。
另外,肢體語言還能幫助學生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力和表現力。
在演唱作品之前,應該先了解歌詞的內容,時代背景以及曲式結構等。再根據歌曲旋律的起伏、歌詞情感的變化,結合手勢、眼神,隨著旋律線起伏,節奏節拍的變化,力度強弱,借助動作抒發感情,更好的表現歌曲內容,這才是真正的歌唱藝術。如此簡潔美觀的動作,既活躍了學生的歌唱思維,啟發他們對歌曲的思考,從而讓學習者的發聲流利、自然,同時解決了多個問題。
此外,運用肢體語言能有效地解決歌唱中提氣提喉的毛病。教學中,老師出于對旋律強化,比較聲音的細致改變的目的,常常單手彈琴,空出來的那只手與身體的其他地方一起合理使用肢體動作進行表達,這樣能使難以理解專業知識變得簡單明了。比如:有位學習者在歌唱《讓我痛苦吧》的高音時經常發生提氣提喉的情況,但是把拍子放慢一倍,用一只手握成拳張開嘴放在嘴唇前,此時面部表現出驚訝狀態。并保持一會兒,學生一看十分明了。通過幾次實踐基本上能保持吸氣的狀態,喉頭也穩定了。
為了在學生演唱中不被打斷,讓其繼續保持狀態,老師可用些手勢語言,如唱得好時可用手做ok狀或豎起拇指表示表現不錯;當聲音發生滯后時,可以作出向前劃水的肢體語言,引導學生將聲音唱出來;用手做自上而下的肢體語言,表示氣息要向下嘆,將手背往上拱起,表示軟腭抬高等等。將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具體化、形象化,學生學習時非常易于接受的。
五、余論
總的來說,改變以往傳統的口頭描述、解釋以及范演的普通死板的教學過程,讓聲樂這一課程不再抽象、無法理解。本人贊同的觀念是教師的語言表述明確再加上肢體動作進行表達,才能使學生少走彎路,掌握正確的發聲方法,提高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孔夸華.聲樂入門[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
[2]范曉峰.聲樂美學導論[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3]雷禮.歌唱語言的訓練與表達[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4]趙梅伯.歌唱的藝術[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7.
[5]趙淑云.歌唱藝術與實踐[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1.
[6]薛良.歌唱的方法[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