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雪芳
摘 要:適合的教育是教育公平與因材施教的注解。在農村小學的特殊學生尤其需要。如何讓他們真切地享受到社會發展帶來的教育成果,是筆者思慮并努力進行的。筆者基于“特殊需要(送教上門)學生”的案例實踐研究,以期在“適合教育”背景下對特殊兒童群體做一次有益的探索。
關鍵詞:農村小學;特殊需要(送教上門);特殊兒童
為進一步促進教育公平,切實保障特殊兒童受教育的權利,努力讓每一個孩子都享有公平公正且有質量的教育。筆者從自己親身送教上門的經歷談一談如何為特殊需要兒童(送教上門)孩子提供適合的教育。以期對特殊教育的育人實踐有所幫助與借鑒。
一、 心中有愛:走上這條路
以前從未接觸過特殊兒童,不免浮想,特殊兒童是什么樣子的呢?腦癱的、四肢不全的、精神異?!郧耙恢庇X得這離自己很遠,因為希望也是祈盼每個兒童都是健康的。但有時現實就是這么殘酷,筆者有緣結識了“萱”——一名特殊的兒童。當筆者第一次去她家里,至此,也就開啟筆者與她的故事。如今回想起來仍舊唏噓不已。就這樣靜悄悄走上了這條特殊珍貴的送教之路。
萱給人的第一感覺是她并不像筆者想象中那么糟糕。她是一位智力殘疾的孩子,由于這個原因,導致她無法像正常孩子那樣進入學校上課。白天也只能孤單地待在家中,跟著奶奶在自家的院子里獨自玩耍。只有到了晚上,是她最開心的時候,因為上學的弟弟回來了,她能看著弟弟做作業、畫畫。
還記得第一次見面。我們和家長說明了來意,從和家長的談話中,我們了解到萱的殘障程度,她的肢體(腳不能長時間活動,走路要當心怕摔跤)、語言和智力都不太好。又了解到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都還可以,可以自己穿衣,吃飯,上廁所和睡覺。多么可憐的孩子?。《嗝磦ゴ蟮募胰税?!我能給予她什么幫助呢?我能教會孩子什么呢?一連串的問題涌現出來。
“你叫什么名字???”我小心翼翼地問她。她膽怯地躲在奶奶的身后,不時偷偷地探出頭來好奇地看看我,然后又悄悄地縮回去。
“周雨萱,來,老師來給你上課了。”奶奶親切地喚著孫女的名字。從奶奶的話語中看出奶奶很愛她。
“我,我叫周雨萱”她咬著手指甲,用那口齒不清的語調說著她的名字,隨后跑開了……第一次接觸我們就有了一個很好的開端。
萱很羨慕弟弟,希望有一天也能背個書包,高高興興地去上學。為了能讓萱接觸更多的人,一次我邀請了萱來參加我們的假日學?;顒印D翘燧姹持鴤€書包早早地來到了教室,開心地坐在了教室里的座位上。她和班里的小朋友們一起寫字、一起畫畫、一起玩籃球?!袄蠋煛⒗蠋?,你看我寫的123”“哈、哈、哈”“老師、老師,你看!我拍球……”教室里、操場上回蕩著她的笑聲,回蕩著她那口齒不清的話語。
這時的萱是快樂的!她終于也上學了!再次碰到她奶奶,她奶奶開心地告訴我,“老師,周雨萱上次上課回來,開心死了。一個勁地告訴我學校里有好多小朋友,一起玩!嚷著下次還要去上學。”學校這個平臺給了萱上課的機會,讓她也有了一片屬于她自己的天空!相信萱的學習道路會更充實,更有趣,相信她的明天會越來越好!
敞開愛的大門,接納每一個孩子。無論孩子是健康成長的幼苗,還是不幸被蟲害咬傷的花草,我都會每一分每一秒用愛去融化他們,使他們都能長成參天大樹。每個特殊兒童都是有缺陷的人,他們人生之路勢必是艱難的,需要我們耐心地去等待,就像剛學走路的娃娃,一步一個腳印。
每個特殊兒童都是一本值得送教老師去研究品讀的書。這次遇到“萱”帶給筆者經歷了不一樣的教育實踐體驗,有時會深感自己的無能為力,自我的渺小。我們的教育,應該如何去變得更“美”更“全”呢?
二、 不言不棄:走好這條路
對于殘障兒童來說,他們的認識水平低,分析能力差,容易固執等。這些行為嚴重影響了特殊需要孩子的求知與進步。所以,關心和愛護顯得尤為重要。這一點在萱的身上就體現得淋漓盡致,她雖然是一位殘障兒童,但家人對她的愛不亞于弟弟。家人從小就注重對孩子生活習慣的培養,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希望將來能夠被社會人群接納,比如訓練自己穿衣、洗澡、吃飯、上廁所、睡覺等。剛開始一定是艱難的,但家人的不離不棄,悉心呵護,萱的未來定是美好的。但是,其他特殊孩子呢?我知道,不是每個人都和萱一樣的幸運、幸福。
作為一名教師,筆者愿意盡一份綿薄之力幫助他們,讓他們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不離不棄,堅定走好這條特殊教育之路。
(一)分析原因,跟蹤記錄
既然走上這條路,我們就要走好這條路。所以每一位特殊孩子的家庭背景、身體條件、認知水平、生活能力等是我們應該去了解和分析的,所以一份詳細的“特殊檔案”必不可少。
為此,“特殊檔案”首先在學校建立起來,專人專管,同時校級中層以上領導都要知曉還有這樣一些學生,同時與每位孩子所在的村社區做好銜接,定期進行交流溝通。特殊檔案就是一種“充分教育”,是真正落實“特殊教育”的實質?!疤厥鈾n案”建立,就要有“特殊記錄”,筆者首先圍繞“特殊需要(送教上門)孩子的六個方面:感知運動(粗大動作、精細動作)、語言與溝通、認知水平、社會交往、生活自理、情緒與行為”有針對性地進行分析與評估,針對評估,制定適合孩子的“送教上門”幫扶計劃,一人一案記錄在冊。每次“送教上門”都要記載該生的學習生活表現情況,做到一次一小結,一月一反思,一學期一匯總。這是在“特殊記錄”下的“跟蹤教育”,再現了特殊需要孩子的現狀與問題,在教學中可以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策略,從而使這項研究更具有說服力,真正實現對特殊需要(送教上門)學生的有效幫扶,亦是落實“特殊教育”的內涵。
對于特殊需要兒童來說,適合的教育是“準備充分教育”;適合的教育是“跟蹤教育”。兩手都要抓才能讓特殊需要兒童得到屬于他們的教育。
(二)因材施教,挖掘潛能
保障殘疾兒童受教育的權利,努力讓每一個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教師根據萱的實際情況,制訂了一些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案。因為是初次嘗試,本著發展孩子的教育潛能,提高孩子的認知力和社會適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