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校
摘 要:新課改背景下,師生之間的高效互動已經成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該方式不僅滿足素質教育的相關要求,而且還能夠使學生學習的興趣得到有效提升。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采取互動教學法,促進師生、生生之間的有效互動,通常對教學任務的高效完成具有重要的影響。但是,由于相關原因的影響,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與教師之間很少互動,這就致使語文教學的質量無法得到有效提升。為此,文章主要對小學語文開展教學活動增強課堂間的互動策略實施探究。
關鍵詞:小學語文;互動教學;實踐研究
一、 引言
對于小學語文而言,其作為偏向知識性的一門學科,語文教學內容豐富多彩,且教材中通常包含多種多樣的情感,如游子的思鄉之情、愛國之情、友情、親情、愛情等,這些情感想要實現良好的表達,通常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實施正確的引導,并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以此使學生對語文知識學習的積極性以及興趣得到充分調動。而對于互動教學法而言,其作為教學中較為常見的一種教學方式,逐漸在小學語文相關教學活動的開展中得到廣泛應用。同時,因為小學語文具有較強的知識性,包羅萬象,如果只是依賴于背誦加強記憶,通常效果不顯著,而通過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有效交流,不僅能夠加強學生對相關知識的記憶,而且還能夠使學生對語文知識學習的有效性得到有效提升。
二、 互動教學法的重要意義
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加強互動,不僅能夠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探究,理解文本中的情感、態度,而且還會增強師生間的關系,是課堂氛圍活躍的重要手段。教學中的有效互動,其不僅可以使語文課堂更具有活力,而且還可以使師生間出現思想碰撞,并激發教學的新思想,從而使教學效率得到有效提高。互動教學法運用于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集中表現為:(1)拉近師生間的距離。新課改下,教師需要根據新課改的相關要求,以師生間的高效互動提高教學效率。學生與教師兩者間的關系屬于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的核心部分,而師生的高效互動則是對這種關系進行健康維護的關鍵。通過加強師生的溝通水平,促使學生更為積極地學習,并實現學生的進步。該過程當中,不僅能夠實現師生間距離的拉近,而且還能夠使課堂氛圍更加的融洽。(2)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師生、生生互動的增強,通常可以使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得到有效提高。對于小學語文而言,在對其教學過程中,通常會選擇師生間互動的教學方式,在實際教學中實現師生雙雙互贏的目的,并實現師生間交流的一種新模式。在對小學語文進行教學中,教學的互動不僅可以使課堂氛圍更為活躍,學生的積極性得到顯著提高,而且還可以使語文教學過程更加順利與流暢,從而促使學生實現更好的思考,并對學生思維進行激發,最終促使師生間實現有效互動,并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質量。
三、 小學語文互動教學實踐研究
互動交流是新課程提倡的教學形式,同時也是體現學生主動性的有效方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互動教學法的實踐應用,既有利于學生的積極參與,革新以往的教學模式,也能夠形成學習氛圍,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下面以《將相和》教學為例,探討互動教學法在小學課堂中的實踐應用
(一)情境再現,增強互動意識
師生間的高效互動交流是互動教學的靈活,在小學語文的實際教學中,需增強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的互動意識,并樹立良好的教學理念,并加強和學生進行互動交流。例如,教師在對《將相和》進行教學時,教師通常需要為學生構建良好的教學情境,以此使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的意識被激發出來,教師可以將“完璧歸趙”的故事情境再現,讓學生以故事主人翁的角色對故事實施闡述,以此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充分了解,激發學生的互動意識,對作者想表達的思想感情進行感受。教師給學生播放“完璧歸趙”的影視片段,讓學生在情境中感受當時緊張的氣氛,體會秦王、藺相如等人的心理變化。隨后,教師通過問題和形式與學生進行互動,教學片段如下:
師:視頻中“完璧歸趙”故事發生在什么歷史背景下?
生:故事發生在戰國時期,在“戰國七雄”中,秦國最為強大,趙國與秦國接壤,處理兩國的關系對于趙國的興亡具有重要的意義。
師:“完璧歸趙”故事發生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秦王想用十五座城池與和氏璧進行交換。
師:聽到秦王城池換和氏璧的消息,為什么趙王卻很著急呢?
生1:秦王從來不講信用。
生2:秦王想騙取趙國的和氏璧。
師:仔細體會藺相如的言語,分析藺相如的性格?
生1:藺相如愿意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不給秦國出兵的理由,表現出藺相如的機智。
生2:面對秦王不想用城池交換的局面,藺相如說:“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現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表現出他不畏強暴、勇敢的性格。
生3:舉行典禮時候藺相如的言語表現出他足智多謀的性格特點。
師:故事的結局如何?
生:和氏璧回到趙國,藺相如被封為上大夫。
通過互動,可以更好地讓學生進行思考,順著文本的思路展開學習,理解人物特點和其中的思想感情,增強學生的學習效率。另外,教師需要對自身的教學觀念進行相應更新,并將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讓學生對自身在教學當中存在的重要價值進行認識,從而使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加強與學生交流以及溝通的意識,最終使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自主性以及積極性得到有效提高,并確保教學質量的有效提升。
(二)小組合作,增強交流能力
小組合作是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高效形式,既能夠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也能夠讓學生之間進行情感的交流、性格的互補、知識的共享,達到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目的。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過程中,需根據教學的內容,對學生提出相應合理的合作主題,以此增強學生間的互動交流,讓學生自主生成知識,獲得豐富經驗。例如,教師在對課文《將相和》第二個故事“澠池之會”進行講解時,教師作為引導者,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對文本中的秦王、趙王、藺相如的事情實施深入化探討,并對自己的觀點進行表述,不僅可以對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愿望進行激發,而且還可以對學生具備的語言表達能力進行訓練。有的小組將文本進行改編,學生之間扮演不同的角色,諸如,性格強勢的學生扮演秦王,通過神態、語言將秦王的傲慢、強勢表現得淋漓盡致,命令趙王鼓瑟,性格溫和的學生思扮演趙王,面對秦王的邀請猶豫不決,為秦王鼓瑟的不情愿洋溢于言表,而機智的學生扮演藺相如,勸趙王去會見,逼秦王為趙王擊缶,通過實際的角色對話、表演,更有利于學生理解文本的內涵,把握文本的脈絡。有的小組梳理“澠池之會”中的主要人物、事件,探究廉頗在故事中的作用,隨后對“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的故事結局進行梳理,發現都是憑藺相如的膽識和勇氣使得使得趙國化險為夷,既讓強勢的秦國沒有出兵的借口,也沒有讓秦國的陰謀得逞,因此,每一次藺相如都是立功升遷,甚至職位已經高于廉頗,這就為故事的發展埋下了伏筆。還有的小組探討藺相如從被人推薦到上卿不過數年,究竟是靠什么地位提升如此之快,除了他本身的聰明才智以外,還和他機智、勇敢、不屈、不懼強秦的性格和愛國精神有關,藺相如為了趙國的榮辱興衰出謀劃策,深入險境而不畏懼,面對秦王而不怯弱的愛國精神才是他職位提升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