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云彩
摘 要:當前,時代進步、經濟發展、科技飛躍、文化多元,高速度已不是共同追求,高質量成為普世價值觀念。學校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也隨之發生變化,小學語文作為義務教育階段基礎學科,更應順應時代潮流,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積極吸納“知行合一”思想精髓,更新教育理念,轉變教育方式,推動高質量教育辦學,培養知識素養和實踐能力兼備的高素質人才,為新時代高質量發展提供智力支撐。文章將首先點明當前小學語文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就“知行合一”思想和小學語文教學工作的深度融合進行分析,提出兼具針對性和操作性的實現路徑。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知行合一;有效路徑
一、 引言
小學語文是學生啟蒙教育的起始點,也是學生系統學習知識的第一步。小學語文老師要讓學生茁壯成長、啟帆遠航,成為民族脊梁、國家棟梁,是心底希冀和美好愿望。因此要像照顧小樹苗一樣施肥澆水驅蟲,呵護每個學生成長、成熟、成才,積極主動投身學習實踐,有道德、有思想、有文化、有追求、有作為,順利成長為能夠提供陰涼、遮風擋雨的參天大樹。
二、 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素質教育方興未艾,德育工作如火如荼,但由于受主客觀因素影響,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一些弊病不足:
(一)傳統教育弊端積重難返
中國教育事業經過幾代人薪火相傳、合力攻堅、竭力拼搏,教育體系日益完備,教學質量逐步提高。但在小學教育階段,看重成績分數忽略綜合素質、強調書本理論邊緣實踐能力等問題在不同時間、地域不同程度存在,與時代要求背道而馳,制約小學教育高質量發展。
(二)學校教育脫離生活實際
當今科技日新月異,新知識、新理論層出不窮、海量呈現。而由于應試教育和高考“指揮棒”影響,小學語文教師大都將精力放到對課本知識講解及課堂學習指導上,很少將課本知識與現實生活相聯系,導致課堂教學無法立足實踐生活,大大滯后時代發展腳步。
(三)教學質量效果有待提升
小學語文以填鴨式“投食喂養”授課方式為主,課堂教學大部分時間都是教師在講課,無法給予學生充分思考與探究時間,學生只是被動地“用嘴吃食”接受,主觀“尋覓食物”能動性差,且由于基礎水平不同,“餓飽不一”參差不齊,不能滿足個性化、差異化需求,教學質量效果不佳。
面對上述存在的問題,必須尋找破解之道,秉承“知行合一”的思想,堅持以人為本、以學定教,明確學生主體地位,創設生動教學情境,推動教育貼近生活,加強家庭教育聯合,鼓勵學生“雙劍合璧”手腦并進、“沉浸體驗”深入探究,讓語文真正成為學生愿學、樂學、愛學的學科,提升學習過程體驗和教學質量效果。
三、 “知行合一”思想和小學語文教學工作的深度融合
小學素質教育不斷普惠普及,“知行合一”思想不斷融入拓展,都是根植于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是時代發展要求、改進工作呼聲、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要。
(一)完成立德樹人任務的應有之義
中國的教育,必須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堅守為黨育新人、為國育人才,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小學語文教學工作中融入“知行合一”思想,如車之兩輪推動學以致用增才干,似鳥之雙翼實現知行并進強素質,朝著完成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目標蹄疾步穩、闊步前進。
(二)促進科技文化進步的必然路徑
當今世界風云變幻、波譎云詭,時代變遷、形勢復雜,互相融合、多元滲透,要求教師決心堅定、信念不搖,把堅持中國道路、弘揚民族精神、培養創新人才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不斷提高科技實力和培養技能人才,加強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建設,造就時代精英,培育大國工匠,是適者生存、獨立潮頭、奮勇爭先的現實需求。
(三)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的客觀要求
小學教育工作現狀和客觀存在的問題,已經不適合新時代人才培養、教育教學、科學研究的要求,掣肘社會進步和科技創新,必須鏟除攔路虎、搬掉絆腳石,推動教育事業健康有序發展。因此,要全面加強體育美育、大力開展勞動教育、精心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讓創新精神日漸精進、實踐能力日臻完善。
(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堅強保障
中國經濟步入國內大循環為主、國際國內雙循環發展階段,需要創新能力作為堅強后盾、穩定全局,需要創新人才作為雄厚基礎、科研攻關,需要創新精神作為不竭動力、永攀高峰。義務教育特別是小學教育要打牢根基、固本培元,推動學生知行合一、學用并進,才能培養可堪歷史重任、擔當復興偉業的時代新人,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
四、 探索小學語文教學中實現“知行合一”的有效路徑
將“知行合一”思想有效融入小學語文教學工作,要明確學生主體地位、創設生動教學情境、推動教育貼近生活、加強家庭教育聯合,以期取得良好的成效。
(一)明確學生主體地位是前提
學生是教學實踐活動的主體,要改變學生被動聽講的受眾地位,明確學生“主人翁”地位,實現由“老師為中心被動講”向“學生為中心主動學”轉變,減少依賴性,增強主動性,調動積極性,提升自覺性,發揮創造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要建立角色明確、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小學語文教師由知識壟斷者和人格控制者轉變為教學活動組織者、學習方法指導者,把學習的自主權交給學生,尊重學生獨立人格和個性品質,發揮答疑釋惑、點撥提醒、指點迷津的輔助配合作用,為學生自主學習創造良好的條件。要給學生留好留足學習的時間空間,根據教學內容和接受能力差異,努力創新教學方式,精心設計教學模塊,做到妙思、精講、巧練,把學習的時間自由和支配權力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外大量語文實踐中掌握學習規律。要激發學生語文學習勁頭,允許學生對同一問題擁有不同感受和多種理解,調動學習熱情,激發求知愿望,創造和諧寬松的學習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