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 紅,李 欽,王寅峰
(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軟件學院,廣東 深圳 518172)
2019年5月,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了《高職擴招專項工作實施方案》,明確提出為了適應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對技術技能人才越來越緊迫的需求,要系統化推進質量型擴招,加快培養國家發展急需的各類技術技能人才;擴招要堅持質量優先,按照“標準不降、模式多元、學制靈活”原則,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適應性和實效性。高職院校作為擴招專項工作的實施主體,按照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的要求,針對應屆與非應屆、就業與未就業、不同年齡段等生源多樣化特點,分類編制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采取彈性學制和靈活多元教學模式[1]。
隨著移動通信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和移動智能終端的快速普及,移動互聯網以無處不在的優勢有力推動了互聯網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大力發展移動互聯網產業,對推動經濟轉型升級,激發經濟活力,加快創新驅動發展,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壯大具有重大的意義。國務院2015年出臺了《“互聯網+”行動計劃》,激發了移動互聯網產業的發展活力,促進了以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現代制造業、金融、商貿、交通、物流、文化、教育、醫療等領域的融合創新,移動互聯產業迎來了重大的發展機遇[2]。
在新的高職擴招形勢下,高職移動互聯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和移動互聯產業需求在結構、廣度和深度上還不能完全適應;高職學生生源本身來源多樣,層次差別比較大,擴招后的生源更加多元,各類學生的學習方式和能力差異比較大[3],而互聯網行業主流技術細分領域眾多,原有的全日制齊步走的統一步調的人才培養方案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高職移動互聯多層次生源、多樣化成才的需求。
在高職擴招背景下,高職院校招生范圍擴展到社會學習者,專業如何吸引社會學習者報考,如何面向社會學習者提供靈活的教學模式,如何擴大受教育者的層次和范圍,如何保障和提升擴招后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成為高職擴招的重點與難點[4];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已開設了移動互聯應用技術專業,根據區域優勢產業的需求,確定移動互聯專業所對應的職業崗位群,根據職業崗位能力確定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由于高職擴招后的生源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加上移動互聯網技術發展迅速,移動互聯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實施過程中的產業契合、教學模式、師資隊伍建設、課程體系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足。
互聯網產業和技術更新迭代比較迅速,擴招的專業要契合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擴招后人才培養必須緊貼市場需求,而以往移動互聯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是靜態的,雖然在制定的過程中充分考慮了產業的需求,但是三年實施的過程中不能動態調整,沒有建立以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培養結構動態調整機制;專業培養的人才不能動態適應技術和產業的發展,人才的輸出無法適應行業產業發展的新需求,無法滿足產業轉型與發展對人才供給的高質量要求。
隨著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和供給側改革,特別是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革命的迅猛發展,移動互聯開發類人才需求向移動應用開發、Web前端、服務器后端全棧工程師轉變,培養的人才需要同時勝任Web前端和后端開發,并且能利用各種技能獨立完成移動互聯網產品的開發,傳統學科體制“一技一崗”的人才培養體系已經不能滿足“一崗多能”全棧人才培養需求。
人才培養未能以學生為中心,移動互聯網產業規模大,對應的職業崗位比較多,傳統的教學模式比較單一,學生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和固定的行政班級學習一致的專業技能課程,不能根據自己的需求定制培養方案,不能根據興趣和特長選擇專業方向,也不能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彈性的學習。
教師是人才培養方案實施的主體,由于移動互聯網軟件技術更新非常快,教師普遍缺乏新技術項目研發經驗;人才培養方案中專業課程設置的數量和類別比較多,教師承擔的課程需要跨方向而且教學工作量大;教師缺乏精力和時間進行科研和項目研發來提升專業教學能力,師資建設不能適應擴招后的人才培養和課程體系的動態調整。
目前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學科化程度比較高,課程之間的界限比較清晰,各個課程模塊的銜接沒有采用基于項目來貫穿,也很難圍繞移動互聯應用技術專業的職業能力目標來進行整合和構建,課程體系與職業崗位工作流程吻合度欠佳。
隨著移動互聯產業的迅猛發展、人才培養的差異化要求、工作崗位技能要求持續更新、學生對高薪就業的期望以及培訓機構的介入等,使得學生個性化成才需求與人才培養體系之間動態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
移動互聯專業于2016年起在廣東省協同育人平臺的支持下從協同育人機制、人才培養標準、基于學分制的模塊化課程體系、分層遞進的模塊化實踐教學體系四方面開始構建移動互聯應用技術專業精細化人才培養模式,并依托教育部職業教育創新團隊進行了系列改革與實踐;從構建基于學分制的模塊化課程體系、契合產業發展的專業方向動態調整、產教融合的師資隊伍建設、模塊化實踐教學體系建設等方面進行了改革和實踐。
移動互聯應用技術專業通過搭建協同育人平臺,與本地行業協會、著名IT企業、重點企業、一般企業通過協同方式分析人才培養中的結構性偏差,動態調整人才培養方案,促進行企參與人才培養全流程,為專業與行業需求的契合提供了制度保障。通過校企協同育人平臺,構建優勢互補、項目共建、成果共享、利益共贏的人才培養共同體,應對移動互聯網技術發展趨勢和產業需求,構建多主體參與、產學研融合的移動互聯專業人才協同培養模式[5],如圖1所示。

圖1 移動互聯專業協同育人平臺
根據移動互聯專業的職業崗位確定了培養方向包括Android方向、iOS方向、UI方向、軟件測試四個方向。結合學生掌握相應崗位工作任務要求的技能,依托各個方向構建模塊化課程體系,成立模塊化的課程教學團隊[6]。實施基于學分制的模塊化課程體系,改革課程內容應對高職擴招后多層次生源、多樣化成才的需求,將以往按照學科邏輯順序化的課程,按照職業技能的內在邏輯順序進行模塊化和項目化課程設計[7]。
在1+X證書制度試點背景下,移動互聯應用技術專業根據深圳的產業和企業需求確定了專業方向,根據產業對人才的需求確定移動互聯方向對應的技能崗位為前端開發工程師和移動應用開發工程師,根據崗位技能確定試點工信部的Web前端開發和華為的移動應用開發兩個1+X證書;其中Web前端開發工程師的人才培養規格需要具備靜態網頁和動態網頁的開發、網站設計與制作、響應式網站和MYSQL數據庫設計與管理的能力。移動應用開發工程師的人才培養規格需要具備移動應用UI設計、客戶端需求開發、服務器端設計開發、測試發布等能力。
隨著移動互聯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學科為中心、學生入學就確定專業方向和課程的教學模式難以滿足個性化成才需要。移動互聯專業重構了基于學分制的模塊化課程體系,如圖2所示。

圖2 模塊化課程體系
公共通識課模塊包括職業教育所必須的文化素養和政治素養類課程,著重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健康心理,社會交往能力和人際處理能力;專業基礎模塊課程是移動互聯專業所共有的必修課程,主要培養學生所必須的專業基本技能;專業核心課程主要包括各個專業方向的必修課程,主要培養學生專業方向技能的核心能力;技能證書模塊為了響應《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深化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模式改革,鼓勵職業院校學生在獲得學歷證書的同時,積極取得多類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拓展就業創業本領,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8],目前在移動互聯專業群設置了Web技能證書模塊;專業拓展選修課程模塊主要設置不同專業方向的選修課程,主要針對各職業崗位的差異設置相應的模塊課程,擴展學生的專業知識面。
移動互聯專業的模塊化課程體系在教學模式上突破了以學科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局限,根據移動互聯各個崗位方向的職業能力要求組織安排課程內容,立足理論基礎部分,突出實踐操作能力,重在職業技能素質的培養。模塊化課程體系以課程模塊為基本單元,充分考慮課程的編排和實施,將課程內容按照知識和能力要求組成課程模塊;針對移動互聯專業所需要的技能,以能力為主線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通過制定模塊化課程標準保證人才培養質量。
針對擴招后生源多樣化特點,將傳統學分制中以課程為基本單元的學分計算方法優化為以課程模塊為學分基本計算單位,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選修不同的專業核心課程和職業技能證書課程模塊,可以定制個性化的人才培養方案,對于公共通識課模塊和專業基礎課程,學生可以集中學習,對于專業方向課程和拓展課程,學生可以采取彈性學制,對于技能證書課程,學生考取證書后可以置換相應的學分;基于學分制的模塊化課程體系通過靈活多元教學模式滿足擴招后多層次的生源學習需求。
基于學分制的人才培養方案打破了以往以“專業學科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的局限,學生的教學方案和課程體系都是按照職業崗位群來進行個性化定制,學生在大一完成公共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模塊,在學業導師的指導下根據自己愛好選擇崗位方向,根據崗位方向選擇專業核心課程模塊;學生在第二到第五學期可以根據興趣自由選修專業拓展課。專業核心課程模塊實行精細化和個性化的小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由于采用基于學分制的模塊化課程體系,專業可以根據產業需求快速響應,重構出新的專業方向人才培養方案契合產業的發展。
移動互聯模塊化課程師資團隊主要包括專業基礎課教學團隊、專業核心課程教學團隊以及1+X技能證書課程教學團隊,如圖3所示。專業核心模塊課程教學團隊主要包括Android、iOS、UI、軟件測試四個方向模塊課程教學團隊;技能證書教學團隊目前包括Web前端開發教學團隊;根據產業的人才培養需求以及1+X技能證書的試點推進可以動態地調整專業核心課程教學團隊和1+X技能證書團隊。

圖3 模塊化課程教學團隊
基于學分制的模塊化課程體系和人才培養方案打破了以往按照學科配置師資的局限,移動互聯專業師資按照職業崗位的需求配置,由于學生根據產業和市場的需求自主選擇崗位方向,就業不理想的方向由于學生的第一志愿率不高,專業師資產生了冗余,專業群將師資經過培訓后重組到其他課程團隊;基于學分制的模塊化課程體系可以促進教師的自我優化,根據契合區域產業的市場需求開設新的專業,根據新的專業方向設計模塊化課程,培養的人才才能契合產業的發展;實施模塊化課程教學特別是核心課程教學團隊的教師必須具備新的技術方向的學習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基于學分制的模塊化課程教學團隊促進了教師的模塊化重構和優化。
移動互聯應用技術專業把項目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構建分段遞進的實踐模塊、職業化課程體系,并將中高級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納入課程體系,實現分類分層精細培養,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實施彈性學制、學分置換鼓勵學生個性成才。
將實踐課程分為專業核心課實踐教學模塊和1+X職業技能證書實踐教學模塊。其中,專業核心課實踐模塊課程主要包括Android、iOS、UI、軟件測試四個方向,專業核心課實踐模塊課程采用集中教學的方式,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程,對于社會在職學習者,可以通過完成實際的項目和撰寫論文后集中答辯的方式置換實踐模塊的學分;職業技能證書實踐教學模塊一般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模塊,根據“職業技能證書”的能力要求建立模塊化實踐課程,對于高職學生來說,至少需要完成中級職業技能證書課程模塊,對于社會在職學習者,可以通過獲取對應的技能證書進行置換對應的學分。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一個專業核心課實踐教學模塊和一個職業技能證書實踐教學模塊。模塊化的實踐教學體系如圖4所示。

圖4 專業模塊化實踐教學體系
在模塊化實踐課程教學過程中,專業方向教學團隊老師與企業兼職教師共同制定實踐課程的教學標準和項目開發流程,共同開展教學與實訓;模塊化的實踐教學體系通過集中學習、論文撰寫答辯、學分置換等多元教學方式來實施,極大地滿足擴招后多層次的生源學習需求。
以動態矩陣聯盟實施層次化、全方位、有特色多模式協同育人,實現了合作模式共贏、課程體系共同構建、1+X證書共同開發、師資團隊共同培育、教學資源共同開發,通過多方協調育人,實現了深層次的產教融合。
移動互聯應用技術專業以機制創新為核心搭建精細化人才培養體系,通過學分制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提升了專業建設內涵,提高了學生培養的質量;通過學分制模塊化課程體系提升了學生的自主選擇性;通過校企融合參與崗位實踐能力的培養提升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通過多元教學模式,滿足了擴展后不同層次生源的學習要求。個性化成才的理念使得培養的人才適應不同規模和快速變化的移動互聯行業崗位的需要,實現了專業結構和質量的雙提升。
圍繞新技術,校企共同開發職業技能等級證書Web前端開發和移動應用開發教材和課程,建設谷歌移動應用開發人才培養示范基地。通過課證融通的實施,2019年和2020年實現移動應用開發應屆畢業生中級證書通過率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