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古文典籍,語言優美,感情豐富,又充滿了中國文化特色。在我國實行“文化走出去”戰略過程中,做好古文典籍的翻譯尤為重要。這不僅可以讓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學習到古代文化,做好文化傳承的工作,也可以讓更多的外國人體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因其獨具文化特色,蘊含人文風情的特點,古文翻譯在忠實、達意的基礎上,也應該關注譯文的優美。不僅要“信達”,而且要“雅”。本文以《陳情表》譯文為例,結合嚴復“信達雅”的翻譯觀,分析探究其英譯文的絕妙之處,以望對未來古文翻譯提供一些借鑒。
關鍵詞:信達雅;《陳情表》;翻譯;賞析
作者簡介:陳倩紅(1998.5-),女,漢族,河南開封人,天津大學外國語言與文學學院碩士,研究方向:口譯方向。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1)-08-0-02
《陳情表》是三國兩晉時期的著名文學家李密寫給晉武帝的奏章。文章首先寫自己的不幸童年,向晉武帝說明自己和祖母之間想以為命的特殊感情,詳細敘述了自己對祖母的感激之情,以及要報答祖母養育之恩的決心和大義,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人感觸極深;接著表達自己對朝廷的知遇之恩,同時又婉轉地傾訴自己無法從命的苦衷,辭意懇切,真情流露,語言簡潔,婉轉暢達,不卑不亢,娓娓道來,被認為是中國文學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之一。
1.嚴復的“信達雅”
“信達雅”這一概念首先是從《天演論》的《譯例言》中得出的。最初并非是當作翻譯標準提出的,而是針對翻譯《天演論》時遇到的問題和困難所提出的“譯事三難”,旨在讓大眾了解翻譯該作品時的艱辛和遇到的難題。嚴復只是在論述這一問題時,分析的較為透徹詳細,所以后世將其誤認為是嚴復意在提出翻譯標準,不過在近現代的翻譯發展史中,“信達雅”標準確實占有壓倒性的優勢地位。林語堂的“忠實、通順、美”和錢鐘書的“化境”論均受其影響。
宏觀來看,“信達雅”三者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信”是指忠實于原文,不得擅自曲解原作者的意圖,強加自己的理解;“達”是指忠實于讀者,旨在用最容易被讀者接受的目標語言來表達;“雅”是指忠實于語言文學,盡可能在做到前兩方面之后,力求譯文的優美,傳神。在這個理論中,“信”是第一位的,但“信”而“不達”,等于“不信”;求“達”,亦即是求其“爾雅”,簡言之,“達”就是“信”;“雅”就是“達”(馬志媛,2012)。
2.《陳情表》翻譯的研究綜述
古文典籍及文學翻譯,近些年來成為翻譯界的熱潮。隨著中國越來越重視中國文化的輸出,提升國家綜合軟實力,極具中國特色的文學作品的對外輸出就顯得極為重要。
但是,對《陳情表》的翻譯并不像其他的古文典籍、詩詞歌賦一樣,版本眾多。相反,對這一名篇的翻譯,少之又少。也許是距今過于遙遠,有些含義無法考證,無法把握正確的意義;也許是大家更多的精力都放在了唐詩宋詞這種極具代表性的文學作品上。針對《陳情表》的翻譯,相比之下,數量相形見絀。經過多方查詢資料,作者找到了三個譯文版本。本文將從“信達雅”角度,以賴小琪的譯文為范本進行賞析。賞析將從“忠實、達意、文雅”三方面展開論述。
3.“信達雅”角度賞析《陳情表》譯文
3.1忠實角度賞析《陳情表》譯文
任何的翻譯工作,都要首先明確“忠實”這一原則。“忠實”是一切翻譯工作的基礎和首要任務。在《陳情表》一文的翻譯中,我們可以看到“忠實這一原則,被體現得淋漓盡致。
例1.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
譯文:Six month after I was born, my father passed away. When I reached the age of 4, my uncle deprived my mother of her will to stay single and married her to another man.
這句話是在訴說自己的悲慘身世:出生六個月,父親就去世了;四歲的時候,舅舅就強迫母親改嫁。針對“舅奪母志”這一句話,譯者并沒有簡單的將其譯為“my uncle forced my mother to change her mind”, 而是在充分理解原文意思的基礎上,十分準確地將母親不愿改嫁的意愿表達了出來,將其譯為“her will to stay single”.但譯文存在的一個問題,即“舅奪母志”中的舅舅,只是簡單將其譯為“my uncle”,含義表達不明確。中文和英語在表達父母雙方的親屬時,稱呼是不一樣的。譯者在處理“舅舅”這一細節時,并不是很準確。整體來看,這句話的譯文和原文所表達的意思基本相符,可以看出譯者在翻譯時切實遵守并積極踐行“忠實”這一原則。
例2.既無叔伯,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
譯文:I have neither uncles on my fathers side nor brothers. My luck was so lean that I got my son when I was over 40。
“既無叔伯,終鮮兄弟”意思是“父親那輩沒有兄弟,自己這代人也沒有其他兄弟。”因東西雙方之間的文化差異,人民的思維方式也存在差異。(連淑能,2001)東方文化以中國為代表,西方古代以希臘、羅馬為代表,近現代以西歐和北美為代表,因其生活方式,生產方式,倫理道德,語言文字間的不同,中文和英文在親屬的稱呼劃分方面存在一些差異。中國嚴格將父母雙方的親戚分開稱呼,父親這邊的兄弟稱為叔伯;母親那邊的兄弟則稱為“舅舅”。上述的例1中就出現了表述不準確的問題,所以在這里,譯者將其明確表示出是“uncles on my fathers side”, 而不是簡單將其翻譯為 “I have no uncles”。這樣一來,和上文“my uncle deprived my mother of her will to...” 就不會自相矛盾了,也貼合了“忠實”這一翻譯原則。
3.2達意角度賞析《陳情表》譯文
例3.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童,煢煢孑立,形影相吊。
譯文:I do not have close relatives outside, nor do I have maids or servants at home. I am living alone all the way and I can only talk to my shadow every day.
“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務應門五尺之童”在文言文中意思是:本家內沒有任何親屬,兄弟姐妹;家里也沒有任何的丫鬟小廝服侍。門童,書童,在中文里拿來指代家里的下屬,而并非字面意思“孩童,或者兒童”。根據“達意”原則,譯文應該忠實于讀者,譯者應該選擇英語中和中文里的丫鬟,門童對等的意義詞。這里譯者將其處理成了“maids and servants”.英語中,maids是指在服侍人的女傭,有特定的服務范圍如洗衣做飯,照顧主人家日常起居;而servants則是英語國家服務行業的從業人員。譯者在這里又特別強調了maids,將原文中的隱藏含義充分挖掘出來了。因祖母生病,如果有條件可以雇傭服侍人員,則應該有專門服侍祖母的女傭,這是古代中國的傳統。所以,譯者這樣處理,既充分傳達了原文的意思,又讓讀者一目了然。
例4.尋蒙國恩,除臣洗馬。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
譯文:You, my dear Majesty released an order by yourself to appoint me as Langzhong( official title), and then later appointed me to Xianma(official title). It is really a great blessing for me, who is so humble, to serve your son who will take your place in the future. I should have gone all out to fulfill the job you assigned to me.
這句話意思是:感激皇上恩情,任命我為洗馬一職;我自認為自己毫無才能,地位卑賤,但您卻授于我服侍太子的職位,這是我用命都無法報答的恩情啊。在中國古代,對最高的統治者尊稱“皇上、皇帝”,但在西方文化里,并無這種稱呼。堅持忠實于讀者的原則,充分認識到中英兩種語言之間的差異,尋找動態平衡點。英語國家里,對最高在位者稱“majesty”,所以在這里,譯者將其翻譯為”You,my dear majesty”,符合英語讀者的語言習慣,便于理解。此外,針對“東宮”一詞,這是中國特色文化詞,是古代對皇帝繼承人“太子”的代稱。在英語世界里不存在相對應的對等詞,所以這里為了“達意”,譯者采取解釋說明的方法,翻譯成了“server yours son who will take your place in the future”,將原文含義正確無誤地傳達了出來,受眾對原文也會有一個十分清晰的了解。
3.3優美角度賞析《陳情表》譯文
例5: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馀年。
譯文:But my grandma is pining away day by day and will pass away soon. Without her, I could not have got where I am now. Without me, she could not go to her end smoothly.
“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三個四次詞語中的最后一個字,形成了韻腳“an”。有韻腳的句子,讀起來朗朗上口,便于記憶。但在翻譯時,這一韻腳就成了一個難題。中文里有押韻,英語里有韻律,雖然二者并不是一個概念,但是英語中講究的“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中國的這種對仗美。因為中國人覺得押韻是句子的美,而西方人則認為句子韻律才是。所以,在翻譯這個句子時,譯者采取的辦法就是充分運用英語的韻律美,采用末尾字母相同的單詞來翻譯,將其譯成“is pining away day by day and will pass away”。在“忠實,達意”的同時,也體現出了原文的優美。
4.結語
本文在“信達雅”原則的指導下,充分挖掘了《陳情表》中的語言特色,蘊含的傳統文化;從忠實,達意,優美三方面,逐一分析了《陳情表》譯文中的巧妙之處,批評地看待譯文中的不足和缺點。希望能對日后的古文翻譯提供一些新想法,做好中國文化輸出,實現文化強國的偉大目標。
參考文獻:
[1]馬志媛,“信達雅”在中國翻譯史的重要地位及影響,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
[2]連淑能,論中西思維方式,外語與外語教學,2001.
[3]http://www.bigear.cn/news-194-65734.html.
[4]https://baike.baidu.com/i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