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瀅 孟小果

內容摘要:近年來,“課程思政”在教育改革中的地位舉重若輕,作為課程思政進德語課堂的親歷者,通過對經典名著《格林童話》的沉浸式學習,對其中“女性角色”的演繹和分析有了更深的體悟,并以此達到內化,同時讓當代女大學生意識到獨立、自主、自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關鍵詞:課程思政 《格林童話》 女性形象 當代女大學生
“課程思政”這個詞,近兩年在高等教育課程技術改革或是教育部學術界的點擊率頗高,其歷史可追溯至兩千多年前由亞里士多德所提出的自由教育思想,到近幾年由上海學校思想政治課程改革提出的新要求、新突破。從古至今,無論是西方世界所經歷的“博雅”到“通識”的演變,還是我國古時早在《說文解字》中便有的“教,上所施下效;育,養子使作善也?!奔词乖诓煌囊庾R形態下,教育“育人”的目的卻出奇的一致。“課程思政”顧名思義:在基本的“知識化”課堂中,將正確的政治概念落實到“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上,從而使看似“形而上行”的思想政治,真真實實的根植于復合型人才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發展、實現民族復興的理想和責任的有機統一。不可否認,大學生無疑是實現課程思政這一目標的最大載體,“課程思政”能否得以很好的貫徹落實,與大學生能否徹底理解思想政治的內涵密不可分。
談到《格林童話》對教育的意義,人們的第一反應大多都是對兒童認知的影響,亦或是聚焦于童話中的暴力美學成分的探討。在這篇論文中,筆者將對《格林童話》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政啟示進行探討。有幸作為“課程思政”進德語課堂的親歷者,筆者感謝這個契機讓我從簡單的書本閱讀升華至沉浸式表演,從而對《格林童話》有了全新的感悟。筆者將結合大學生的視角,聚焦于童話中的女性角色,著重分析女性地位在不同時代背景下的異同,著力于深刻理解“女性”形象這一概念從古至今不斷更迭的內涵發展和歷史背景,努力使“獨立、自信、自強”成為新時代下女大學生的標簽,打破“女子不如男”的刻板印象,并通過自身的行為贏得社會的尊重。
我們可以發現,《格林童話》中“男尊女卑”的思想軌跡非常明顯,無論是“世界上最美麗、最可愛、最善良”的公主,還是“最和藹、最善解人意、最賢惠”的王后,都是為了滿足“父權”、“王權”男士們心中對完美女性的幻想。筆者將列舉三種類型的女性角色加以說明:第一類是人美心善卻受盡欺侮的女主角,她們永遠會在受盡各種折磨后,被一個所有女生心目中的白馬王子救贖,從此過上幸福的生活。例如《灰姑娘》、《約麗丹和約雷德爾》、《玫瑰公主》、《白新娘和黑新娘》、《萵苣姑娘》、《馬琳姑娘》、《牧鵝姑娘》等童話故事中美貌動人又心地善良的女主角,她們或是被壞女巫下咒,或是受盡心狠手辣的惡姐后媽們的折磨,甚至被國王父親鎖進高塔,而也正是因為她們的善良、勤勞、樂觀和與世無爭,才能等到高大英俊的王子前來救贖,收獲美滿的大團圓結局。第二類是少見的既有智商又有行動力的女主角。例如《十二個獵人》中國王的未婚妻,在得知國王另娶他人后,全然沒有悲憤和不滿,而是想方設法,千里迢迢地再次成功追愛。女主角堅決的行動力也完全是為了得到國王(男性)的認可和承認而產生,卻絲毫不帶任何從女性本身出發的情感共鳴。第三類則是只擁有美麗的外表,卻高傲自大、不可一世又心狠手辣的女主角。例如《三片蛇葉》中脾氣古怪的公主,只肯嫁給愿意在她死后被活埋在旁邊的人,卻依然不滿足,甚至想殺了自己的丈夫,最終被她的父親處死?!短佤數绿分袌讨髲姷男」媚镆驗榘V迷于見特魯德太太一面,最后被變成火柴扔進了火里。這一類型略帶“叛逆”,不符合廣大男性對“溫柔可人”和“一味順從”的定義,因此只有慘烈的結局等待著她們。
通過表一分析,我們能明顯感受到《格林童話》除了傳達真善美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強化了男性獨當一面的崇高地位,甚至否定了女性的個體性,漠視了女性的自主意識,無視了女性的自主選擇權。而童話故事的受眾面大多是天真爛漫的兒童和青少年,他們會潛移默化地接受這種思想,認為女性就應該是依附于男性而生存,甚至男性掌握了女性的生殺大權,久而久之女性在無意識的情況下被社會的潛規則所束縛,“被物化”榮升為對她們的隱形殺手。
“一個女人之為女人,與其說使‘天生的,不如說是‘形成的。沒有任何生理上、心理上或經濟上的定命,能決定女人在社會中的地位,而是人類文化整體,產生出這居于男性與無性中的所謂女性?!薄兜诙浴分姓劦降呐源嬖诘摹耙饬x”,發人深省。同時,一些客觀因素在無形中強化了男性英勇無畏的形象,故意留下女性弱不禁風的印象。例如女性在力量方面不如男性,女性特殊的生理構造也造就了她們“生兒育女”的特殊需求。無論是在格林童話中,還是在當代社會,男性強悍女性柔弱的形象似乎在人們的傳統思維中根深蒂固,甚至成為了一種帶有從眾心理的定向思維。
盡管偏見很難根除,但從20世紀60年代起,陸續有像巴塞爾姆的《白雪公主后傳》、法國女性主義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在歐美國家傳播,80年代的“翻譯引進”又為中國打開了新思想的新路徑,包括后來王艷芳的《女性寫作與自我認同》,這些學術論著都有助于女性獨立意識的覺醒。事實也證明,從林徽因、楊絳到段明珠、董卿,當代社會成功女性的數量越來越多。新時代女性更渴望掌握一技之長,崇尚在更寬闊的領域和更大的世界中綻放自己的女性光芒,而非僅限于做只金絲雀,整日守著自己的三分田地渾噩度日。同時面對男性或是舊思想的質疑,女性們更愿意嘗試平衡家庭與事業的矛盾沖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將“母親”、“妻子”和“職場精英”這三個角色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男性對女性的理想型要求即便仍然停留在“賢妻良母”這一層面,但總有更多的男性愿意接受“男女平等”,包括在家庭和職場上。
對照《格林童話》中的各類女性角色,筆者認為當今的女大學生應該向童話中獨立勇敢的女性角色學習,從被動等待王子救贖的美夢中醒來,具體如下:
1.需要內省和自我觀照。自尊和自愛密不可分。當“你想要什么”這個問題擺在我們面前,我們會如何回答?心里的欲望種類繁多,因此我們需要做出正確的判斷,如果曇花一現的愿望得到了滿足,是否會違背“自愛”的底線。假設《十二個獵人》中的女主角能將她的行動力運用在她真正感興趣的事業或生活上,而不是一味地沉迷于追求使男性得到滿足的途徑,那她的人生或許能綻放不一樣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