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
內容摘要:小學語文教師應該積極開展小學語文美育工作,讓學生在感知、欣賞、評價美的過程中掌握語文知識,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語文知識水平。本文就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對小學生開展審美教育工作展開了初步探究,并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審美教育 審美能力 語文素養
當前教育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的任務較多,教學內容也有很多,且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小學生價值觀、人生觀的形成。而美育主要是讓學生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建立對美的追求,并在心靈深處建立對美好事物的高度認同感。小學是學生增加語文知識儲備、建立正確人生觀的關鍵時期,如果教師能夠積極地引導學生體會課文中的形象美、意境美、結構美,學生的審美意識就會有所加強。而美育就是要求教師給學生充分的肯定和關注,讓學生發展自己的思維,提高對社會、學習、生活的認識。美育強調以人為本,讓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完成自主學習探究,特別是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特點,為學生提供愉悅的語文課學習氛圍,并鼓勵學生學習最新的語文知識,提高對漢語的認識,幫助學生建立對語文學習的自信心。美育是人性化的教育,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優缺點,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美育主要是讓學生找到自己的閃光點,并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潛力,提高學生求實、進取的自信心。教師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工作時,應該注重引導學生在美好的事物中發現美,并學習如何提高對真善美的追求。同時,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時,要充分考慮美育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策略,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的審美教育情況
小學教師應該認識到當前語文教育工作遇到的主要問題,積極思考如何培養有用的人才,明確人才培養的定位和方法。同時,小學語文教師應該積極學習美育與語文教育的融合策略,從而引導學生建立對美好事物的追求。
1.語文教師對美育知識認識不足
小學語文工作要求教師積極落實立德樹人教育任務,并培養學生的綜合品質。而現有的小學課程思政體系下,教師對美育知識了解較少,在開展教學時很少滲透關于美育教育的內容。美育給小學語文教育帶來了重大的沖擊力,教師應該仔細思考美育所帶來的正面影響,將美育引入到語文教育工作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美育和小學語文教學是融為一體的,語言是學生審美思維的外在表現,也是小學生交流自身對美的看法、溝通感情的工具。小學生在感知美的過程中會用語言的形式表達自身對美的理解。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學生的審美教育,讓學生學會發現美,學會評價、欣賞美。目前,小學語文教師已經逐漸認識到了審美教育的重要性,并鼓勵學生在識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學習過程中學會用審美的角度看待問題,讓學生具備對語言、文字和文章的審美鑒賞能力。但是小學語文教師的審美教育工作仍然需要創新形式,豐富美育的內容,從而更好地引導學生具備審美的能力。
2.小學語文美育方法有待創新
小學語文教師目前雖然認識到了美育的重要性,并不斷提高自身的“才、思、情、趣”。但是教師開展語文教育工作時,對美育實踐重視不足,且教學方法不新穎。美育方法創新主要是讓學生在語文課堂合作學習中感受和認識語文知識的美,并鼓勵學生建立對語文知識的正確認知。現有的自主合作學習、網課和翻轉課堂等多種多樣的教學模式,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該結合語文的相關內容來開展具體教學活動,讓學生能夠充分理解課本知識,并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和審美能力。
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的策略
教師應該仔細思考現有小學語文教學的情況,有針對地加強美育滲透教學活動。教師應該積極在語文教育的過程中滲透有關自然美、藝術美、社會美相關的知識,特別是為學生提供有力的教學引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1.將語文教育與美育相融合,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小學語文教師應該積極思考美育與語文教育的融合策略,從而提高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師可以為學生營造發現美的學習氛圍,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比如在《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月夜的景色,并為學生提供色彩鮮明、動態化的教學視頻,讓學生感受《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中的詩詞的意境美。該視頻主要涉及“皎潔的月光從樹枝掠過,驚飛了枝頭的喜鵲”、“清涼的晚風仿佛吹來了遠處的蟬鳴聲”、“稻花的香氣里,耳邊傳來青蛙叫的聲音,好像青蛙在討論今年又是一個豐收的好年景”等內容。學生在觀看該視頻的過程中,教師可以作啟迪式的提問,讓學生分析該古詩詞所涉及的畫面中月夜的景色與作者的心情之間的關系。其次,教師可以在播放畫面的過程中,選擇與該古詩詞相配的音樂節奏,來提高該教學情景的渲染力。教師讓學生分析該古詩詞中所涉及的景物有哪些,這些景物在古詩詞中發揮什么作用等。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會發現雖然風、月、蟬、鵲等為平常的景物,卻在作者的筆下扮演了及其重要的角色。作者通過寫景,來表達眼前的夏景給人們帶來的幸福感。學生在這種教學情景下,往往能夠與作者達到情感上的共鳴,理解辛棄疾當時的心境,共情作者的生活體驗。
2.加強師生互動,滿足小學生的審美需求
師生互動式課堂教學可以滿足小學生的審美需求,教師可以鼓勵小學生完成語文知識探究過程,并讓小學生深入分析典型的語文問題,找到語文學習的思路。教師可以引導小學生合作探究語文知識,并讓小學生分析語文知識規律。學生在認真感悟課文中的形象美時,就逐漸掌握了如何用詞造句表達自己的情感和體會。比如在《繁星》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小學生分析“自己所觀察到的星空模樣”,然后再讓小學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師可以創設合作探究式課堂,讓不同小組的同學分析繁星與天空的聯系,并就文章中優美的句子和感情豐富的詞語進行解讀,進而提高小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小學生在自主合作閱讀的過程中,也加深了對寫作的認識,同時提高了小學生的審美能力。
3.注重經典文學作品的閱讀引導,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
學生鑒賞漢語言文字句式的過程,也是學生受到美的熏陶的過程。教師應該讓學生在審美的過程中,理解文字、語言的影響,并積極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可以讓學生在閱讀和背誦經典名句時,建立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層次認知,進而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習傳統文化傳承的相關內容,閱讀和背誦經典名著中的部分內容。學生在閱讀這些內容后,會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比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句時,可以讓學生了解該句子的背景,并讓學生對此有深入的解讀。這句話來自于《周易》,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思考該句子的美,并讓學生著手梳理寫作提綱,找到這句話的寫作適用范圍。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結合教材內容,提高學生對該句話的解讀深度,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閱讀思路。教師可以適當地點化學生,并讓學生理解經典文學作品中這句話所蘊含的道德智慧。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生命的美和生命規劃的重要性,進而激發學生的自強意識,并讓學生積累優秀的作文素材。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也可以結合自強、自力相關的素材來提高學生的探究積極性。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分組匯報自己所感受到的自強實例、奮斗歷史等作文素材,表達自己所認識到的相關內容。
4.結合課外讀物,培養學生的審美方法
教師完全可以讓學生閱讀課外讀物,進而提高學生的自主閱讀技巧。教師要在平時鼓勵學生積極閱讀課外文章,拓寬學生的閱讀知識面。在此過程中,教師只需要為學生提供適當的參考書目,并對所閱讀內容的質量進行適當的分析和指導。然后,教師可以嘗試著讓學生學會鑒賞所閱讀的文章內容,具體可以以問題探究式的閱讀教學方法,來提高學生對所閱讀內容的好奇心。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定的參考閱讀書目,讓學生自由選擇閱讀書籍,并對文章的關鍵詞句進行分析,進而提高學生對文章總體情況的把握。教師要鼓勵學生在閱讀學習中有所積累,特別是在閱讀的過程中體會作者情感、細節、語言的美。閱讀和寫作是分不開的,教師在引導學生了解文章后,可以讓學生嘗試著寫讀后感,進而提高學生對文學的熱愛之情。學生在確定寫作題目、作者、內容等內容的過程中,會發現并發展自己的寫作興趣。同時,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也會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
三.結語
教師應該積極挖掘審美教育與語文教育的關系,特別是要統一語文教育與美育的教學目標,從而更好地發揮美育與語文教育的融合作用。同時,小學教師應該仔細思考學生日常生活中常會遇到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在語文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樹立正確的審美意識,并建立正確的人生觀。
參考文獻
[1]丁聰聰.淺析關于美育融入小學語文教育的策略[J].科學與財富,2017,(10):45-51.
[2]李玉茹.關于美育融入小學語文教育的路徑探析[J].現代(教育版),2018,(3):57-58.
[3]王莉.關于美育融入小學語文教育的路徑分析[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16,(45).
(作者單位:甘肅省莊浪縣南坪鎮蘇坪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