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勝利
【摘? 要】數學知識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知識,也是科技發展不可缺少的知識。而小學作為義務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是小學階段最重要的教學目標之一。
【關鍵詞】本原性問題驅動;小學數學教學;實踐研究
中圖分類號:G623.5?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1)14-0016-02
The Problem of Origin Drives the Practical Research in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Fangzhou Primary School, Industrial Park, Suzhou City,China) WANG Shengli
【Abstract】Mathematical knowledge is an indispensable knowledge in People's Daily life, and it is also an indispensable knowledg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primary school plays a vital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Therefore, i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eaching objectives of primary school to cultivate students' mathematical learning ability and promote students to develop good mathematical learning habits.
【Keywords】Origin problem drive; Mathematics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 Practice research
一、本原性問題驅動的概念及其優勢
(一)基本概念
本原是本體論中的一個術語,指所有事物原本的構成和最原始的形態。本原性問題驅動,可以理解為在教學中把課堂學習內容中最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數學內容當中最重要的“本原”當作首要思索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通過合適的教學方法或者教學手段,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相關的數學知識和數學知識中存在的問題,能夠充分啟發學生的大腦,促進學生思考的一種教學方法。雖然這種教學模式有著良好的教學效果,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并未得到全面的普及。而在新時代的背景下,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本原性問題驅動教學受到了教育界的重視,并逐漸被應用到中小學教育當中,為教育理念增加了更多的可能性。
(二)教學優勢
將本原性問題驅動理念運用到小學數學教學中,有以下幾方面的優勢:1.學生可以獲得教學目標中包含的知識,并揭示數學知識的本質,激發學生的思考興趣和求知欲望。2.使數學知識更具思考性、和創新性,充分發揮學生自身的創造意識和創新能力。3.啟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知和理解,幫助學生構建數學知識體系,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4.簡化問題,深化知識,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而不是簡單地提高學生的做題能力。5.本原性問題驅動理念可以滲透多種教學手段中,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二、當前階段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一)教學課堂沉悶,學生無精打采,效率低下
對于小學生而言,教學課堂是他們學習知識的主要渠道,對他們的學習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促進作用,數學教學當然也不例外,所以學生在課堂的學習效率決定了學生學習、理解知識的速度和多少。然而,數據表明,有45%左右的教師反映:學生很難在整節課上保持專注度,總是在課堂的后半段出現走思、無精打采等現象,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而導致這一情況的原因主要是教學課堂沉悶、枯燥,而小學生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好奇心較重,玩耍心理也比較重,所以在講到他們不感興趣的知識時,或者教師的講解不夠精彩時,他們會思考其他內容,導致教學課堂效率低下,從而對學生的學習發展造成不良影響。
(二)教學方式單一,學生主動性較差
隨著新課標理念的頒布和執行,以素質教育為主的現代化教學理念得到了普及和發展。素質教育主張將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一切圍繞學生展開,基于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發,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促進不同學生的多元化發展,即個性化發展。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應試教育的“身影”仍然存在。這樣一來,教師在課堂上運用的教學方式單一化,接近于“灌輸式教育”,導致學生無法對知識本身形成深刻的理解,也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造成不良影響。
(三)教學目標不夠準確,學生缺乏學習方向
教學目標是教學課堂穩定發展的基礎,是教師制定教學內容的重要依據。但是通過調查發現,有半數以上的教師缺乏明確的教學目標,或者教學目標不合理。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學課堂就會變得比較混亂,沒有整體性和統一性。所以,教師要建立明確的教學目標,要讓學生明白知識的本源含義以及知識的應用,而不是一味地讓學生做練習題。
三、本原性問題驅動在數學教學中的實踐策略研究
(一)基于明確的教學目標,完善教學理念
在新時代背景下,小學生的發展特點和思想行為特點都具有特殊性,教師不能再局限于某一種陳舊、單一的教學理念,而是要基于明確的教學目標,完善教學理念,將本原性問題驅動理念融入教學課堂中,促使學生形成清晰的學習目標,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比如,在學習“植樹問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分析問題,發現蘊含在問題中的數學知識,并找到相應的解決方法。例如在問題:街道要進行綠化環境活動,社區政府決定在街道的一邊每隔三米種植一棵樹,請問1500米的街道可以種植幾棵樹?在這個問題中,有的學生會想到用畫一畫的方式解決問題,這時教師要及時指導學生,由于數量較大,在現有條件下無法通過畫一畫得出答案。然后,教師運用本原性問題驅動的理念為學生介紹該題中涉及的知識點,讓學生理解練習題的本原知識點,然后教師再為學生介紹化繁為簡的數學思想,讓學生意識到這道題在化繁為簡后的簡單,從而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能力。
(二)創設數學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本原性問題驅動下數學課堂教學的問題情境創設有三個基本原則:1.以學生的趣味性和參與性為主,創設問題情境。2.問題情境要適合學生的發展。3.問題情境要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并充分保持數學特色。基于以上三個原則創設教學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本原性問題驅動教學的發展。比如,在學習“觀察物體二”這一節課時,教師要從多方面開展教學,以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發,創設教學情境。首先,教師帶領學生學習課本上的知識,讓學生知道本節課的主要學習內容是從物體的上面、前面、左面三個方向觀察物體,并畫出相應的形狀,這也是本節課的知識本原。然后,教師運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不同的物體,數量和難度更高的物體,讓學生嘗試畫出物體的三視圖。在此期間,教師要認真關注學生的動態,對遇到問題的學生提出及時的幫助和解答。最后,教師再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物體,例如鉛筆盒從不同角度觀看的形狀,或者衛生紙卷在不同角度觀看的形狀(有一定難度,屬于拓展性知識)。這樣一來,學生就會發現知識不止存在于書上,還可以運用到生活之中,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
(三)組織學生合作學習,共同討論數學知識的本原
在數學的課堂上,教師還可以利用小學生活潑天真的特點,組織學生合作學習,合作探究數學知識的本原,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促使學生對數學知識產生更深刻的理解。比如,在學習“四則運算”這一課后,教師可以將學生合理的分為幾個小組,然后為每個小組布置不同的、具有一定難度的問題,例如:15+3×(25-8÷4)+10×3=?然后讓小組內的每一位學生根據自己小組分配的問題進行計算,并結合計算結果進行討論,得出正確答案。最后,教師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為學生整理數學知識,讓學生明白本節課的學習目的——運算順序,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本原性問題驅動在小學教學中有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該理念,優化教學課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效率,促進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綜合發展。
參考文獻:
[1]雍嵐.“教得好”不如“問得好”——本原性問題驅動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實踐研究[J].贏未來,2018(13).
(責任編輯? 李?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