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園園
摘 要:中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文化具有較強的差異性和包容性。在鋼琴藝術方面,藝術家們逐漸在鋼琴曲的創作中融入我國獨特的少數民族特色。現存的鋼琴曲中含有少數民族音樂元素的曲子相對較少,具有廣西壯族傳統音樂元素的曲子更少,但是其中不乏好的作品。在這些鋼琴曲中,可以感受到壯族的文化風貌,也展現了鋼琴的獨特技巧。文章從廣西壯族風格鋼琴作品的藝術特點入手,分析壯族風格鋼琴作品的根源,對根據廣西壯族民歌音樂元素改編創作的中國鋼琴作品進行探析。
關鍵詞:廣西壯族民歌元素;鋼琴作品;傳統音樂
含有民族元素的鋼琴曲雖然在數量上不占優勢,但是從質量上來說,則是豐富的藝術財富。伴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出現了很多遠近聞名的藝術家。比如我國著名的音樂研究學者樊祖蔭,他自幼受到民間音樂的熏陶,創作、發表了200多部音樂作品。觀眾在欣賞具有壯族傳統音樂元素的鋼琴作品時,在審美的氛圍中不知不覺受到音樂形象的感染,充分感受到壯族民歌的藝術特色,在心靈上更加貼近壯族人民的生活。
一、廣西壯族風格鋼琴作品的藝術特點
(一)旋律
旋律是音樂形式展現的主體,旋律可以將所有音樂元素進行有機的結合,形成一個完整的作品,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實現了旋律的表現力和感染力。一首總體風格統一的音樂作品能夠讓欣賞者既易于把握整體,又有千變萬化的豐富感受。想要創造出民族性的旋律,其根源就在于當地具有特色的民族生活、民族文化。旋律就是從風土人情中提取精煉而成的,是人民在生活中的真實寫照。壯族風格的鋼琴作品是以當地原生態的音樂為基礎改編創造形成的,在其旋律特點上,我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當地民歌的藝術影響。通常而言,成功的音樂旋律可以塑造出一個個栩栩如生的音樂形象。鋼琴曲子也許不能給觀眾帶來視覺上的感受,不能清晰明確地描繪出壯族的自然風光,但是隨著旋律的律動可以給觀眾一個聯想的空間。例如蔡世賢的《劉三姐主題幻想曲》,整個演奏給人畫面感,充分展現了民族音樂的魅力。
(二)調式
當調式和不同的表現手法配合在一起的時候,就會創造出多姿多彩的音樂風格。時代不同,調式也會呈現很大的差別,不同的民族亦然。調式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展現出鋼琴曲的民族特色。音樂作品因其音階結構、音級間相互關系以及音律等方面的差異,調式也各具特色與表現力。調式和其他表現手法配合在一起,可賦予音樂以一定的表情,因此就會出現各不相同的民族音樂風格。在壯族民歌中,徵調式、羽調式、宮調式、商調式占鋼琴曲的主要地位。
(三)節奏
民族性的鋼琴曲往往會帶有民族性的節奏,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這些節奏源于日常生活,藝術家們從生活中得到靈感,并進行創作。例如想要演奏出喜慶喧鬧的場景時,一般會采用鑼鼓節奏,還有獨特的蘆笙節奏。中國民族風格的作品還有一個具有魅力之處,那就是自由節奏,它是由隨意的散節拍形成,沒有特定的強弱節奏規律,給演奏者自由發揮想象的空間,有利于擴大音樂的表現力。當觀眾認真聆聽壯族風格鋼琴作品時,會發現節奏自由,跳躍性大,變化多,節奏也不是按部就班,而是讓人感到自由奔放,無拘無束。壯族風格的鋼琴曲演奏仿佛能夠讓觀眾感受到壯族人民的熱情好客、能歌善舞。在這一點上,陸培鋼琴作品《山歌與銅鼓樂》就是個典例,陸培以鋼琴來模仿各種廣西少數民族的打擊樂器,比如古老的銅鼓的節奏,并且在鋼琴的高音區,以雙手演奏間隔八度的方式來模仿廣西壯族民歌手的高腔民歌音色,形成了一種能使人聞之不忘、印象深刻的強烈個人風格。
二、壯族風格鋼琴作品的根源
想要促進并發展壯族民歌音樂元素鋼琴作品的關鍵就是找尋藝術創作的根基。壯族人大多世代生活在偏遠的山區,在那里交通是一個巨大的問題,閑暇時間娛樂的方式比較少,溝通也不甚方便,而民歌就是壯族人民追求精神生活的主要途徑。廣西壯族歷史悠久,民歌也是經過代代相傳,可以反映真實的壯族人民的生活,是壯族人民智慧的結晶。
(一)來自歌墟文化的鋼琴音樂元素
生活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人民熱愛音樂,其音樂的種類更是繁多,從孩子剛出生開始唱的搖籃曲到青年熱戀時期的愛情歌曲等等,音樂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年廣西壯族的人們都會舉辦歌墟活動,他們用歌曲來代替語言,盡情歌唱。他們唱歌的方式也各種各樣,如一唱一和、相互對歌、領歌式等,每個人都積極參與亮出自己的嗓音,展現廣西壯族人民熱情和諧的風土人情和豐富精彩的文化傳統。例如在倪洪進教授的鋼琴作品《歌墟》中,就充分展現了壯族的年輕男女熱情互動的場面。
(二)來自銅鼓文化的鋼琴音樂元素
壯族人民熱情好客、直爽豁達、舞姿飄逸。銅鼓文化是壯族獨特的文化。在古時候,銅鼓既是財力與權位的象征,又是征戰與行祭祀之禮等具有重要意義的活動中的重要樂器。銅鼓外形龐大,聲音響亮且富有韻味,充滿節奏感的銅鼓,能夠體現出壯民族的歷史積累與沉淀,壯族人民的勇敢與健壯以及壯族人民圍繞火堆載歌載舞的美妙場景。著名的鋼琴作品《東蘭銅鼓舞》是陸華柏于1977年3月在廣西東蘭采風時欣賞到當地的銅鼓舞后創作的,仔細聆聽這首鋼琴曲,我們仿佛親眼看到壯族四面銅鼓,領會到它的優美之處。
(三)來自山水文化的鋼琴音樂元素
廣西青山綠水、終年如春,眾多河流如西江、浥江、紅水河、柳江等孕育著勤勞和善的壯族人民。壯族民歌的主題描寫山水居多,“群峰倒影山浮水,無水無山不入神”這句詩就描寫出壯鄉山水的美麗以及壯族人民對山水的喜愛。現如今也有許多以山水為主題的鋼琴詩篇,比如蔡世賢作曲的《劉三姐主題幻想曲》,我們通過欣賞鋼琴曲可以領略美麗的山水景色。
三、根據廣西壯族民歌音樂元素改編創作的
中國鋼琴作品
(一)根據廣西壯族民歌原樣移植的改編作品
在現有的部分鋼琴作品中,有很多都融入了廣西壯族民歌元素,作曲家將民歌的旋律與曲調運用于鋼琴旋律的譜寫,并在原有的旋律基礎上加以延伸,這是鋼琴作曲的一大創新。還有部分作者在創作時,將中西方元素與自身的創作風格加以融合,創造出了大量的更加新穎的作品。筆者收集了部分融入了廣西壯族民歌元素的作品,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由金響根據歌舞劇《劉三姐》所創作的鋼琴組曲《劉三姐》。其講述了劉三姐與封建地主莫懷仁斗爭的故事,彰顯了壯族人民不畏強權、敢于斗爭的優良品質。全曲由七個部分組成,分別表現了歌舞劇中的不同場景。這首歌所具有的廣西壯族民族音樂元素雖然不是特別強烈,但是在經過歌舞劇曲作者們的共同努力創造和不斷創新之后,它不僅結合了中西方優秀的鋼琴技術,也具有一定的民族傳統音樂元素,是一部值得我們關注和重視的音樂作品。
(二)根據廣西壯族民歌音調改編的作品
廣西受地勢和民族文化的影響,誕生了專屬的民歌旋律和調式。具體分析,廣西壯族民歌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在我國古代音樂所規定的音樂樂調宮、商、角、徵、羽中,壯族民歌廣泛使用其中的隨機三種樂調的組合,作為壯族民族音樂的旋律。第二,壯族音樂在音調上也具有跨度大的特點。壯族語言具有特殊性,一般來說一首壯族民族音樂中常常出現四五音程的曲調,甚至是大六度、大七度的曲調也可以看到。第三,在廣西壯族的音樂中也有一些特殊的樂調,比如廣西德保的羽調式和武鳴的五聲商調式等,這些樂調都不同于一般的壯族音樂采用三調組合,而是采用的四調組合的形式。也是由于上述的特點,一些由廣西壯族民族音樂的音調為指導的改編作品中,僅僅采用一些壯族民族音樂特有的樂調就可以作為音樂的主要組成部分。廣西南寧的黎嘉是一名中國音樂學院的教師,由于家中長輩都從事藝術類的工作,黎嘉從小就受藝術的熏陶,自幼開始學習鋼琴。在她的鋼琴作品中不難發現有著許多廣西壯族民歌的影子,這是廣西這片故土對她產生的深刻影響。
參考文獻:
[1]趙意明.鋼琴藝術中的廣西少數民族傳統音樂[J].歌海,2010(5):23-27.
[2]李俊,劉藝群.廣西鋼琴作品《八音戲鼓》的演奏詮釋[J].歌海,2020(4):86-91.
[3]林冬.廣西壯族民歌元素鋼琴作品探究[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3):150-153.
作者單位:
南寧師范大學音樂與舞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