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菲 趙彬彤
摘 要:從我國藝術行業市場發展趨勢來看,新時代背景下社會對高素質、高技能、應用型及創新型人才的需求量與日俱增。加之社會各領域交流與合作程度的進一步加深,高校音樂專業人才培養實踐教學亟須打通本專業內部、本專業與市場、本專業與其他專業的價值鏈路,一方面推動現有實踐教學體系的轉型升級,通過培養目標與課程結構的有機有效結合與改革提升人才培養質效、挖掘人才潛力;另一方面創建新課程、應用新技術、融合新領域,培養業界學界創新發展亟須的音樂領域專業人才。文章基于新時代對高校音樂專業人才培養的新要求,探究音樂專業人才培養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策略,提出音樂專業實踐教學的思路與方法。
關鍵詞:高校;音樂專業;人才培養;實踐教學體系
注:本文系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師范專業認證視角下音樂美術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JLA0574920190725155341)成果。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重點要求。高校作為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兩個百年交匯、開啟新征程的關鍵階段需要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教育教學工作的指導,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教育根本任務全面提升教學質效,構建上下聯動、資源共享、人才共育的高質量教學體系,并通過夯實人才力量基礎助推我國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蓄勢賦能。與此同時,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高等教育要不斷提升質量及科技創新能力,把握新機遇、擔當新使命、展現新作為,致力于服務發展、引領未來。
2020年,首輪“雙一流”高校建設收官,根據“雙一流”建設的總體方案,其建設分為三大階段,三個節點分別為2020年、2030年及2050年,并以五年一個周期推進。“十四五”期間,“雙一流”高校將進一步通過創新發展來提升高等教育解決“卡脖子”問題的能力,構建創新、協調、開放的高等教育體系。
基于此,文章聚焦高校音樂專業,以“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踐行“雙一流”建設為目標,從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層面闡釋音樂專業人才培養的創新策略。
一、新時代對高校音樂專業人才培養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的新要求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我國多項政策性及指導性文件都強調,培養創新型人才是新時代高校教育教學的重要任務。由此可見,國家高度重視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當前各地區高校都在積極推進音樂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但基于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體系構建依然面臨著諸多現實困境。
高校音樂專業作為人才輸出的重要陣地,理應實現人才培養模式的與時俱進,在保證創新型人才培養質量的基礎上體現高校辦學特色,彰顯高校社會價值,以適應當前教育教學改革的要求。為此,高校要著力解決如何基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構建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提高創新型人才培養質量等問題,切實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音樂領域專業人才。
二、高校音樂專業人才培養實踐教學體系
構建的策略
(一)著力打造高校音樂特色學科集群
特色學科是指與國家戰略密切相關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優勢主導產業等領域的學科,是“雙一流”建設背景下高校音樂創新型人才培養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的前提條件。音樂作為文化的載體,具有引發公眾情感共鳴、成為公眾情感及精神依托、提高國民素養的重要作用。近年來,社會各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回歸的呼聲越來越高,高校音樂專業可以基于本土或民族音樂發展實際情況,圍繞民族歌劇、民歌民謠、民族器樂等打造特色學科。例如從本土音樂文化的特點出發,以民歌為基礎,按照民族題材將民歌演唱分為多種音樂藝術表現形式,繼而形成音樂學科集群,突出音樂學科的傳承性、文化性、民族性、本土性特色,促使高校音樂學科朝世界一流學科方向發展。
(二)夯實高校音樂師資力量基礎
教師作為人才成長的引路人,其教育觀、學生觀、教學行為、道德品質都會影響人才培養效果。為此,高校音樂專業要加大教師專業技能與綜合素質培訓力度,通過區域教研、獎懲激勵機制、以研帶教制度等倒逼教師豐富自身音樂專業知識儲備,自覺提升實踐教學能力,主動轉變落后的教學思想。繼而使教師具備與“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契合的人才培養目標、堅定的理想信念、寬厚的仁愛之心、以生為主的教學自覺性。
(三)以實踐為基礎構建教學體系
實踐是學生創意落地的主要渠道,為此,高校音樂專業要以實踐為基礎構建教學體系,為學生創新創造提供充足的條件。首先,在課程設置上調整理論知識內容與實踐內容的比例,在理論知識教學中融入真實的案例,在實踐內容中滲透科學思想與方法。其次,以實踐檢驗學生階段性學習效果,例如通過音樂演唱競賽考查學生對聲樂演唱知識的理解程度。
(四)基于學科交叉拓展教學內容
從當前藝術市場發展形勢來看,其對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以音樂創作為例,其不僅需要音樂創作人才具備專業的音樂知識與技能,創作出與當代主流審美觀念相契合、易于推廣與流通、經濟及藝術價值雙高的音樂作品,還需要音樂創作人才具備一定的市場洞察力、產品推廣能力。因此,在音樂創作方面,人才需要具備的能力呈現出綜合性的特征。在此背景下,以“雙一流”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為指導的高校音樂人才培養要打破學科限制,促進音樂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融合。例如在音樂表演學科中滲透計算機科學相關的知識與技術,將音準、音高、節奏等音樂要素轉化為可視性的數字化模型,幫助學生以科學的方法優化自身演唱技藝,這樣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演繹音樂作品,還能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五)依托校企聯合優化教學方式
高校音樂專業的社會職責在于推動戰略性及創新性產業的發展,因此高校音樂學科具有一定的服務屬性,其人才培養需要與企業人才需求相適應。為此,高校音樂專業要依托校企聯合構建教學平臺。實行“引企業骨干進校園,薦優秀學生進企業”的雙向人才培養措施,既能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又能以真實的企業案例發散學生創新思維。同時,可在教學中引入真實的企業項目,如企業的商演、企業宣傳音樂的制作等,學生完成項目的過程即創意落地、知識與技能應用的過程,有助于培養學生社會實踐及創新能力。
(六)借助現代技術重塑教學環節
新科技革命與高校教育融合是當前教育領域的共識。與此同時,新科技革命及產業革命引發了社會各個領域全方位、縱深化的變革,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科技催生了新的業態,社會信息、知識與經濟也呈現出融合的態勢,各領域、各學科間的壁壘被消除,社會對知識復合、學科融合、實踐能力強的新型人才產生了迫切的需求。基于此,高校音樂專業要抓住新科技發展與教育融合引致的新增長點,并以此為基礎重塑實踐教學環節。首先,需要實現教室網絡的全面覆蓋,運用互聯網、物聯網技術將教室內的人、設施、教學資源等置于云端空間中,使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發展與學習所需靈活調整學習時間安排、選擇學習內容;其次,要借助互聯網及信息技術開發微課、慕課等新型教學資源,并構建翻轉課堂重塑教與學的環節,充分彰顯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性地位;最后,要借助現代科技開展更具有實效性的實踐教學活動,如運用虛擬現實技術打造虛擬仿真實驗室、交互式實驗室、VR影像實驗室等,通過增強學生對不同場景的代入感構建“沉浸式、體驗式”教學模式,以激發學生潛能,為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體驗。
三、結語
新時代背景下,高校音樂專業人才培養理念、目標、模式、方法等都出現了巨大的變革。為了能夠彰顯高校音樂專業社會價值,助推高校內涵式發展,建議高校音樂專業以中華優秀傳統音樂文化為核心著力打造特色學科,夯實音樂專業師資力量基礎,以實踐為導向構建教學體系,基于學科交叉拓寬教學內容,依托校企聯合優化教學方式,借助現代技術重塑教學環節,為創新型人才的成長提供必要條件。
參考文獻:
[1]李道春,趙文昊,邢泰寧,等.基于“雙一流”建設背景下高校音樂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有效對策分析[J].北方音樂,2020(24):122-124.
[2]史一豐,劉天華.高校本土音樂課程的文化和審美價值研究[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20(6):52-56.
[3]鄭燕琳.服務“一帶一路”建設下高校音樂學專業人才支持文化旅游精品演藝工程研究:以天水市為例[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0(22):51-53.
作者單位:
吉林藝術學院藝術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