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沛玉
摘 要:非音樂專業的鋼琴課程在設立之初即考慮到學生畢業后的職業需求,但由于學情的特殊并不能簡單照搬已有的音樂專業鋼琴教學模式。文章從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評價等三個方面探討了高校非音樂專業鋼琴教學可做出的調整和改革,結合具體培養目標,提升學生綜合能力,使其更好地適應未來就業的需求。
關鍵詞:職業需求;非音樂專業;教學改革
隨著國家高等教育課程的建設發展,基于專業建設的需要,鋼琴課程不僅在音樂專業開設,諸如教育類的非音樂專業也增設了本門課程。不同于音樂專業的學生,非音樂專業學情特殊,學生基本無音樂學習基礎,且在鋼琴學習的過程中受到年齡、身體機能、學習時間等客觀因素的制約。教育類的學生職業需求多為教師等崗位,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需要考慮到實際應用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結合自身教學經驗、聯系社會就業實際狀況的基礎上,根據學情及職業需求展開鋼琴教學的探索并因材施教,以增強應用性,更好地適應未來職業需求。具體可從三個方面嘗試進行教學改革。
一、教學內容涵蓋知識面廣,
豐富學生精神世界
伴隨著高校擴招,畢業人才增多,就業形勢也日趨嚴峻,用人單位在招聘其所需人才時除外形、性格等常規條件外不再單單以演奏專業能力高低為唯一評判標準,在看重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能力的基礎上,更看重應聘者潛在能力,如團隊合作意識、協作組織能力、工作態度、實干精神等方面。因此教師在設置教學內容時需要考慮學生未來的就業趨向及職業需要。
第一,基礎教學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雖作為該知識領域的初學者,實際多數學生已經成年,成年人在理解力、分析力等方面均優于幼兒,因此在教學內容選擇上不必按照幼兒啟蒙教材逐步教授,可直接選擇如巴斯蒂安成人教材之類的專為成年人“量身定制”的成人教材,或在幼兒啟蒙教材基礎上從實用角度出發挑選講授。但仍需考慮,此階段屬于學生鋼琴學習的“幼兒期”,也不建議揠苗助長直接接觸較為大型的作品。教師應選擇從基本彈奏技法入手,待技法掌握后,再根據實際需要進行內容調整。且學生未來就業定位并非專業演奏家,因此打牢基礎的同時也需考慮未來適用性。
第二,融入音樂史貫穿學生的知識體系。考慮到學生為非音樂專業學習者,因此在授課過程中應加入相關音樂史,側重鋼琴史部分,讓學生在學習鋼琴彈奏的同時了解鋼琴這門樂器的發展歷史。同時,對鋼琴歷史的學習有利于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所練習、所彈奏作品所處的時期及其歷史地位,對于作曲家進行更深入的了解,可以更好地結合作品時代及創作背景、作曲家風格進行作品分析。從目前的職業需求角度出發,用人單位更希望招聘的人才是全方位的、知識體系相對完善的人才。學生可以對音樂歷史脈絡進行梳理,建立自己的音樂知識體系。
第三,結合理論以提升學生的技能融合。鋼琴課程是音樂理論課程的實踐科目,在學習的過程中技能并不能單獨存在,需要借助理論的指導。教師講授作品時應該結合基本樂理、和聲、復調、曲式、配器等基本理論對作品進行多方位的梳理講解,讓學生理清思路。如學生在接觸一首新作品時,首先要注意到作品的各種標記、符號實踐樂理部分知識,其次要對整首作品進行整體劃分,了解作品的大體結構。在彈奏過程中要引導學生觀察縱向的和聲音響效果,以及其橫向旋律之間的關系,感受多聲部復調的魅力。學習鋼琴并不僅僅是彈奏譜面上的音符,而是需要將綜合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相融合,對一首作品理解得更加透徹,更好地感受作品需要傳遞的內容和情感,從而對作品進行更好的處理,進行更好的情緒表達。
第四,響應課程思政,促進學生思想發展。2020年5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教高〔2020〕3號)中提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就是要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是人才培養的應有之義,更是必備內容”,“圍繞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憲法法治意識、道德修養等重點優化課程思政內容供給”。目前高校鋼琴教學常以西方音樂作品講授為主,其實有必要在教學過程中講授一定的中國作品,感受中國優秀鋼琴作品的獨特魅力,增強學生的民族認同感,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師也要學會“洋為中用”,做好“主力軍”,把握好“主戰場”,讓學生通過學習,更好地進行學科交叉,完成知識融合,努力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教學模式融入創新理念,
培養學生協作能力
良好的教學內容需要恰當的教學模式來輔助完成,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不僅需要教授學生技能,還需要培養學生協作能力,為未來就業打下良好基礎。
第一,適時采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傳統的鋼琴教學課堂中采取的教學模式以教師講授為主,一般為教師講授—教師示范—學生練習—教師點評—學生回課的閉環式學習。在這種模式下,學生一般主動思考能力相對較差,慣于接受教師對其的知識灌輸,而缺乏自主思考能力。“互聯網+”大教育背景下所產生的翻轉課堂這種新的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教師錄制鋼琴基本知識視頻,學生課下學習視頻,課堂上教師可以直接講解學生對知識點存在的疑問,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學生通過課前觀摩視頻、課上提出疑問、課中自主研討、課后獨立思考等一系列過程增強學習能力,為其日后走向工作崗位還可以保留問題意識,主動思考探索問題打下良好基礎。
第二,獨奏與重奏相結合的學習模式。在未來就業中,招聘者往往青睞更具有團隊意識、合作精神的求職者。鋼琴的彈奏以獨奏為主,在教學模式中,開展合作型學習,增加重奏的機會,如開展四手聯彈、雙鋼琴、多鋼琴合作等多種重奏式的學習模式,讓學生感受到在重奏中并不提倡“個人英雄主義”,而是更需要團隊的力量。在合作過程中,聲部交替出現、輪換主題,這些都需要互相配合、互相遷就。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更好地體會合作帶來的愉悅,增強默契,理解團隊中奉獻精神和合作精神的重要性,為未來就業中合作能力的展現奠定基礎。
三、教學評價避免單一形式,
重視學生日常學習
教學評價是依據教學大綱中對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對教學過程及結果進行價值判斷,并為教學決策提供有效支持的活動。教學評價有利于提升課堂效率,讓學生對整個學習過程有更深刻的認識,更好地對問題展開思考,同時活躍課堂氣氛,提升學生思維靈活性。
第一,注重過程性評價。教學評價常見形式為終結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兩種形式,兩種形式的側重點區別在于:終結性評價更側重最后的結果而輕視學習過程,過程性評價側重在學習過程中分階段進行評價。但類似于鋼琴課程的技能課程易忽略最終的結果展示,難以形成完整的學習鏈條。因此可以將兩種教學評價進行有機結合。在設置教學目標時,將其分割為階段目標與學期目標兩部分。階段目標主要側重單階段需要完成的分級任務,而各階段任務逐漸遞進整合為學期目標。在進行教學評價時,根據知識點進行測試完成過程性評價,分階段設立學習目標,將較難的知識進行分階段講授。學生減小學習壓力的同時設立小目標,從心理上降低學習難度,從而減輕學生的畏難心理,使其更好地分階段掌握知識。
第二,鼓勵生生互評。師生互評是最為常見的評價方式,但經過實踐證明,生生互評在課堂中可起到更優效果。在課堂中,一位同學完成彈奏后,先由組內其他同學進行相互點評,教師再進行總結歸納,既活躍了課堂氣氛,也在一定程度上鍛煉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學生在觀察其他同學彈奏的同時,也在思考自己是否有類似問題,以及解決方案等。在未來走向工作崗位之時,學生亦能舉一反三,根據所觀察到的實際情況,盡快做出判斷并提出一定的解決方案,更好地發揮自己所長。
在科學文化大繁榮的當今時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單獨只考慮教授給學生當下需要學習的知識,要結合目前的就業市場需要,以職業需求為導向設置全面的教學內容,采用恰當的教學模式,結合合理的教學評價,為學生做好長遠的規劃,做好就業道路的鋪墊,緊跟快速變換的職業需求,助力學生更好地適應未來的社會發展。
參考文獻:
[1]焦楠,孟令璽.高校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評價的現狀及建議[J].知識經濟,2020(19):98-99.
[2]張霞.“翻轉課堂”在高師鋼琴教學中的實施路徑[J].教育評論,2016(6):150-152.
[3]李虹.高等音樂教育的鋼琴教學模式研究[D].延吉:延邊大學,2006.
作者單位:
吉林外國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