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教材中有豐富多樣的美學元素,是實施審美教育的重要載體,高中語文教師要根據新課程標準和學生核心素養發展要求,在教學中著重從滲透審美理論知識、重視文本細讀、挖掘學生想象潛力、加強拓展教學方面開展審美教育,培養學生審美情趣,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審美教育;核心素養;審美情趣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1)12-0033-02
【本文著錄格式】翦鐵剛.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情趣素養探究[J].課外語文,2021,20(12):33-34.
高中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和審美情趣、文化修養,其中審美情趣占據重要地位,培養學生審美情趣有助于提高學生文學鑒賞能力、感悟能力和創造力。因為情趣是傳統文藝理論中的美學元素,是當代審美教育的一個關鍵詞,把情趣從藝術活動引向生命活動,使得人的思想情趣也表現出審美特質。作為新時代的高中語文教師應當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承擔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重任。
一、高中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的重要性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在其審美教育中將審美情趣作為核心要素,對高中語文教師提出更高的審美教育要求。培養學生審美情趣素養并不局限于培養其審美傾向,建立審美標準,還要結合高中語文教學發揮情的渲染作用、熏陶作用,使情和趣貫穿到培養學生審美情趣的全過程。而且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持續深化,對學生成長和成才的要求不再局限于灌輸知識、培養技能,還要求學生樹立自由獨立的精神及高尚的審美品格。處于青春期的高中生不僅容易受到正確審美理念的引導,也容易被錯誤的審美觀念腐蝕,但他們并不喜歡教師喋喋不休地說教,審美教育就成為良好的途徑,通過教會學生分辨美與丑、善與惡,使其規范一言一行,養成良好的習慣和品格。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把握審美情趣素養的情感性特征,在審美教育中重視學生的學習趣味和體驗,關注他們的情感和情操,構建輕松的、美好的教學環境,將學生領進審美境界,加強語文審美教育,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二、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情趣素養的策略
(一)滲透理論知識,激發學生審美趣味
文藝就像老酒,年代越久遠味道越醇厚,但當時空的距離過于遙遠時,學生不了解相關的知識,缺少必需的經驗,自然無從欣賞。這就需要教師在語文學科中滲透審美理論知識,為學生架通時空橋梁,構建與文學作品的時代背景相符的審美標準。換言之,隨著時代的變遷,民族文化心理必然發生改變,高中生和作家沒有生在同一時代,在審美認知上難免存在差異,教師有責任通過審美理論知識的滲透消除這樣的差異,讓學生對文學作品產生審美趣味,更好地理解課文的內涵。
在《故都的秋》的教學中,這是現當代散文名篇,過去教師習慣花費很多精力講解,想方設法印證作者筆下的故都之秋是多么的清、靜、悲涼。而學生就像做證明題一樣,在教師的指導下分析課文,最后卻不清楚這一作品究竟好在哪里,清、靜、悲涼為什么是好的呢?鑒賞秋天的清和靜是高中生可以理解并接受的,他們最不清楚的地方在于為什么悲涼也是美的。古代文人筆下的秋悲涼蕭瑟,通常是和家國之思、懷古傷今有密切聯系的,近現代文人筆下的秋一般是收獲、活潑和喜悅的,學生理解其中的美時幾乎沒有障礙,但郁達夫寫悲涼的秋不因壯志難酬,也不因思國懷鄉,其悲涼與任何“偉大”沒有關系,他反而享受、思念悲涼的北國之秋。這正是郁達夫與其他文人的差別所在,也是這篇課文審美境界的獨特之處。故都北京固然不缺少聲色,郁達夫卻拋開所有繁華富麗,只追求清雅悲涼,他眼里的白色藍色牽?;ê苊?,看著都市閑人拉長音說話也有恬淡超脫的美,這樣的審美和郁達夫深厚的文化修養有關,古人追求藝術清雅、思想超脫。教師將這些理論知識滲透到課文鑒賞過程之中,讓學生明白課文與眾不同的美,使其連通文本世界和現實世界,形成濃厚的審美趣味。
(二)重視文本細讀,豐富學生審美體驗
在語文教學中培養高中生的審美素養和文本是密不可分的,立足于文本進行細致的解讀是教師培養學生審美情趣的基礎。文本細讀本就是學生對課文的一種主觀體驗,是主觀上的情感投入。人們感知任何事物時都難以即刻理解,需要慢慢體會,用心感知事物的內在美。只有讓學生擺脫理性分析的束縛,通過細讀全面掌握文本,才能感知文本的美,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獲得豐富的審美體驗,奠定審美情趣素養提升基礎。
在《我與地壇》的講解中,很多時候都固定地將文本理解成兒子思念母親。只是這樣的理解不夠全面,沒能將文本的審美教育價值發揮出來。如果學生對生活的感悟較少,更無法對文本內容引起共鳴。所以教師要強調文本細讀,引導學生從兩個方面理解這篇課文:第一,母親對兒子奉獻無私的愛;第二,兒子深深追憶母親。比如教師在講解時引導學生緊緊抓住作者在文本中的追思母親之情,通過兒子和母親之間的雙向互動和轉化,感受母子親情。文中母親對兒子的愛是靜態的、不變的,兒子對母親的愛卻是動態的、變化的,從無知變成悔恨,再變成追思,雙向的親情正是課文的獨到之處,是其真正的審美價值。通過讓學生在文本細讀中把握母子的錯位之愛,引起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和長輩相處的情感共鳴,實現審美教育,對文本產生審美滿足感。
(三)挖掘想象潛力,培養學生審美情感
想象是針對已有表象進行加工和改造,創造出新形象的思維過程或者心理過程。葉圣陶先生說過,文藝作品往往不是傾筐倒篋地說的,說出來的只有一部分,還有一部分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需要驅遣想象才能領會。高中生的想象潛力是巨大的,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當加以激發、培養,使其根據課文的語言文字和各種各樣的教學媒體,結合個人經歷化無聲為有聲、化平面為立體、化靜態為動態,進入特定的情境,獲得美的教育,建立審美情感。
在講完《邊城》以后,教師就可以設計問題引發學生的想象和討論,即:根據課文的內容和情節,翠翠、儺送和二老等人物在未來會有什么樣的結局呢?這一問題引起學生的興趣,激活其想象力,出現多種“答案”,進一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認知,深刻感受淳樸的民風和美好的人格。在講完《祝?!芬院?,教師也可以讓學生發揮想象潛力,嘗試以“祥林嫂之死”為主題改寫小說,利用某個場景將祥林嫂死亡的悲劇因素集中表現出來,深入理解課文的主旨,理解夫權、族權、神權等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感知作者表達的悲劇美和情感。
(四)加強拓展教學,陶冶學生審美情操
語文需要長期的積累,除了以上課堂教學策略,教師應加強課外拓展教學,讓學生在更多審美教育素材和實踐活動之中陶冶審美情操,提高審美情趣素養。中華民族文化底蘊深厚,很多知識都能培養高中生的核心素養,對其提高審美情操有重要積極影響。因此,教師要從優秀傳統文化切入,找出經史典籍、禮樂詩書等,潛移默化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使其成為具有審美情趣的優秀人才。如先秦諸子散文、《詩經》《離騷》和唐詩宋詞等世代流傳、膾炙人口的經典篇章均是高中生汲取精神養分的源頭活水,是古代文化精神極其精美、深刻的聚光點,蘊藏了古代先賢的人生追求和感知世界的方式、審美情趣。教師引導學生閱讀這些經典作品,擴大閱讀面和視野,欣賞千年文明,去接觸、去感受一顆又一顆鮮活的心,與之共振,回味字里行間美好的情思,積淀傳統文化,陶冶思想性情,點燃創造的火花,表達真情。
當然,審美教育的終極目的是教會學生創造美,教師在語文教學之中指導學生帶著問題學習和研究,鼓勵學生大膽走出教室,進入社會,有機整合教材知識與社會實踐,增強創造美的能力,不斷陶冶審美情操。如經常組織學生開展書法、演講等比賽活動,配合手抄小報、黑板報等,讓學生在多樣化的實踐活動中表現美;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可以觀看電影、參加文體比賽或者文藝演出、進行參觀訪問等,開闊審美視野,陶冶情操,最終激活審美情趣;組織學生開展創新類實踐活動,包括電腦繪畫、科普繪畫、制作創意模型、撰寫科技小論文、設計電腦程序、參加創新型競賽等,讓學生建立開放意識,基于聰明才智和創新潛能釋放創造激情,提高創造意識和創造力,善于創造美。
三、結語
新課程改革實施中的高中語文教學為培養學生審美情趣素養提供廣闊的平臺,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善于利用上述策略致力于學生審美情趣素養的提升,用滿腔熱情落實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不斷加強審美教育,讓學生產生審美興趣、獲得審美體驗,同時培養審美情感和審美情操,形成審美情趣素養,循序漸進地發展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梁莉莉.新教育改革下的語文教學與審美情感的培養[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8).
[2]徐鴻軍.核心素養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9(3).
[3]張樹苗,郭利婷,曾毅.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發展語文核心素養的原因及意義探究[J].職業技術,2020(3).
[4]劉禹陽,耿濤,王藝潼.高中語文詩歌教學中學生審美情趣養成的困境及路徑[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20(5).
作者簡介:翦鐵剛,維吾爾族,1981年生,河南長葛人,本科,中學高級教師,長期從事中學語文教育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