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春華 溫鐵雄


教育是一種藝術,需“和學、和立”,和而不同。合作學習,合作探究,取長補短,合作進取,稱之為和學;尊己重人,達己達人,保護好自己又尊重他人選擇個性生存方式的自由和權利,稱之為和立。和學和立的精神是和合教育的特色之一。
廣州市花都區獅嶺鎮聯合小學(以下簡稱“聯合小學”)堅持和合教育,秉承“尚合致和,共融共生”的辦學理念,以打造“多元共融,和諧共生”的和合學園為辦學目標,彰顯和合教育特色。
質量潤心,推行和而不同、和諧發展的“和合教育”
聯合小學位于花都區獅嶺鎮聯合村新聯路,創辦于1950年創辦,曾名福利小學。1965年,獅嶺公社將福利片區各生產隊與其他生產隊合并,稱為聯合大隊,福利小學更名為聯合小學。這是一所文化底蘊深厚的學校,它堅持以德育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先后被評為“廣東省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廣東省綠色學校”“廣州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學校”“花都區德育示范學校”“花都區班級文化建設示范學校”。結合歷史與現狀,學校將“和合教育”作為鍛造學校文化的靈魂,以培養內外兼修、合作共贏的“和合學子”為目標。
1.和合教育是適性教育。學校踐行適合學生個性與發展天性的教育,遵循學生的身心特點,從學生發展出發,通過教育教學過程的整體優化,啟迪學生靈性,發展學生個性,引導學生健康發展。
2.和合教育是創造教育。陶行知認為,創造教育是要“采取啟發的、自動的、手腦并用的、教學做合一的”方法,以生活為內容,創造的教育非但要教,并且要學要做,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創造。學校堅持創造教育,鼓勵師生直指生命、面向未來、教學合一。
3.和合教育是和諧教育。學校推行以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為主旨,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目標的和諧教育。“全面發展”“和諧發展”與“個性發展”相互滲透,目的是培養有個性的公民。
以愛潤心,創建和愛潤心、立德樹人的育人品牌
在“和合教育”的體系下,學校以生為本,打造了“和愛潤心,立德樹人”的德育品牌,著力構建方向正確、內容完整、學段銜接、載體豐富、常態開展的德育工作體系,培養品學兼優、合作共贏的“和合學子”。
第一,以愛潤心,以德導行。孔子講仁愛,墨子講兼愛,老子講常善,佛教講慈悲,基督教講博愛,愛是人類的共識,教育更是愛的事業。學生的良好品德素養包括知、情、意、行四方面,在學生由知到行的內在轉化過程中,學校通過創設主題式、體驗式的德育活動,促成學生氣質的升華。
第二,植根培源,樹木樹人。立德樹人是和合德育的核心,教育之本在于立德樹人。育人之本,德育為先。小學時期的德育、少年時代良好道德觀念的樹立,正是為中、大學時期的德育,為青年的科學世界觀的形成打下基礎。學校以學生行為習慣養成作為重點任務,從小處著手,由教師主導、學生踐行,及時強化、持之以恒。
“和愛潤心,立德樹人”是學校德育的個性化表述和校本化實踐,是“尚合致和”在德育上的體現,有利于學生品格提升與發展。
課程潤心,實施尚合致和、共融共生的育人課程
學校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作用,牢牢把握課堂這個德育主陣地,開足班會課、道德與法治課、心理健康教育課,同時注重各學科德育的滲透,將中小學德育內容滲透到教育教學全過程。
1.嚴格落實德育課程。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也是培育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家國情懷、理想信念的主陣地。學校拓展思政課,如國旗下的課程,采用“高校長講故事”的形式,以小見大,力求將每一個簡單而寓意深刻的故事生動展現,讓學生領會故事中的精髓。結合建黨100周年開展“童心向黨”系列活動之“黨史每周講”活動。重視上好主題班會課,統籌安排好安全、法治、反邪教、文明禮儀、心理健康、勞動、毒品預防等專題教育課。
2.努力開發校本課程和“430”課程。學校組織教師自主開發校本課程,結合學校實際和師資優勢,開設了合唱、舞蹈、國畫、豎笛、手工、繩結等課程,利用政府推動“430”素質訓練營的時機,開設了籃球、足球、舞蹈、編程、快速記憶、書法等課程,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發展素質教育。
文化潤心,構建多元共融、和諧共生的育人文化
依據辦學理念,學校結合校園文明創建活動,以“微笑、干凈、有序”等“行”為切入點,開展校園文化建設,讓校園處處成為育人場所。
1.優化校園文化。學校的每一個建筑、設施都力求能發揮德育功能。充分利用板報、櫥窗、走廊、墻壁等進行文化建設,盡可能利用空間進行師生作品的展示,讓校園有溫度有氣息。
2.優化班級文化。學校教育功能的發揮主要是在班級活動中實現的。每個專用場室和教室都懸掛國旗,張貼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等。教室內部倡議“捐綠護綠”活動,營造和諧的氛圍。完善班訓、班歌、口號等文化理念,增強凝聚力。
活動潤心,創新和樂共進、學而不厭的育人活動
活動是德育的載體。學校開展多項實踐活動,以鮮明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學生,以積極向上的力量激勵學生,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1.過好“三類節”
第一,傳統節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實的措施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中華文明的影響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來。”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校在傳統節日開展了一系列有意義的活動,如,春節以“一起感受春聯之美”為主題,開展貼春聯賞春聯的活動,通過收集春聯感受對祖國富強、社會和諧、家庭美好的向往與追求;清明節以“緬懷先烈,繼承傳統”為主題,組織學生到學校附近的陳海濱烈士墓進行緬懷活動;中秋節開展創意燈籠的評比活動,讓學生在制作過程中體驗中秋團圓之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