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菊華
【摘要】作業是組成教學過程的重要部分,同時也是對教學的一種拓展和延伸。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給學生布置有效的作業能夠最大限度地提升學生的數學水平,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但是,傳統的數學作業無論是統一化作業還是分層作業,都遇到了一個瓶頸,那就是作業反饋不及時,評講很難落實到位。有些一線教師為了時效性,就讓家長晚上代為批改作業,這樣就衍生了很多家校生態矛盾。筆者認為,新時期信息化時代的環境下,把作業附加給家長或者老一套的作業模式都是不太可取的。教師應該與時俱進,利用信息化工具把作業的作用最大效益化,做到真正給學生家長減重。本文主要從核心素養的角度出發,結合筆者在實際教學中的做法,來探討如何利用信息化技術去設計分層的初中數學作業,以供大家參考和閱讀。
【關鍵詞】信息技術;初中數學;家校共育;作業分層;有效性
一、初中數學作業現狀分析
作業是組成教學過程的重要部分,同時也是對教學的一種拓展和延伸,但是在傳統的作業模式中,很多問題,如作業的有效性、時效性、反饋不及時,評講很難落實到位等。這些都成了一線教學工作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1.作業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問題。很多學生隨意應付作業,為了造成準時交作業的假象,盲目湊結論,過程不完整,或者抄襲作業,更有甚者早上才回校匆匆趕作業,胡亂劃幾筆后應付式上交。此外,教師布置作業時,也不能很好地做到精選習題。因此,學生除了做書本上的習題外,還要被形形色色的習題冊所累。習題冊良莠不齊,一般都有一些偏、難、繁的題目夾雜其中。這樣,學生做作業和教師改作業都疲憊不堪,但卻收效甚微。
2.作業的時效性問題
一般來說,初中數學課程難度開始加大,基本每天都有新的知識點要講,那么課后作業講不講,什么時候講也是一個難題。作業寫完后第二天上交,教師改完發下去,然后學生再更正。教師在第三天或者第四天再去評講時,學生往往已經忘了當時做題的思路,錯誤的原因和錯誤思維。此時的錯題對于學生來說,就是一道新題,需要重新審題和思考,這就又浪費了有限的課堂學習時間。有些教師為了作業的時效性,為了能夠在第二天課前評講作業,要求學生做完作業后自己批改作業或者家長代為批改,但是,這種做法目前引起了很多家長的反對。關于中小學生作業“家長該不該為孩子批改作業”“家庭作業的時間應該多長”的討論,成了熱議話題,引發了社會輿論的軒然大波。
3.評講很難落實到位。由于時間和精力有限,若要講評所有學生的作業是不可能實現,而且會浪費部分學生時間。因為作業中的一些簡單錯誤,如果在課上集體評講,對優等生來說是一種無效教學,而對于一些難度較大的問題,學困生又聽不懂,也是一種無效教學。如果只是貼出答案,作業效果又不明顯。并且一線教師都有這樣的體會:上新課的時候講評作業會沖淡本節課的主題。根據觀察發現,每節課的課后作業講評所需要的時間在6到12分鐘,平均時間為8.7分鐘,約占課堂教學時間的1/5。這么長的講評時間,勢必占用其它教學環節的時間,影響這些教學環節的教學效果,導致課堂新課教學效率低下,造成學生對所學知識沒有深刻理解,技能沒有訓練到位,使得學生的課后作業正確率低,下節課的課后作業講評時間更長。這樣的惡性循環嚴重影響課堂的教學效率。
因此,無論是統一布置作業,還是分層作業,在作業評講方面,傳統作業模式很難解決,作業效果大打折扣。而分層作業很多時候也流于形式,同時也衍生了很多家校生態矛盾。
時代在進步,信息化社會在發展。筆者認為,新時期信息化時代的環境下,把作業附加給家長或者老一套的作業模式都是不太可取的,教師應該與時俱進,利用信息化工具把作業最大效益化,做到真正和家長有效合作,給學生家長減重。
二、精心設計數學分層作業的策略
適當的家庭作業對學業有益處,但是布置多少是合適的?怎樣以最少的作業達到最優的效果?如何能用好課后時間,提高作業、復習環節效率,從而減輕教師和學生的負擔?這些都是我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做了一些研究,也做出了一些改變。下面是筆者結合自己學校的實際情況的一些做法和看法。
1.給學生合適分層
作業統一布置、一刀切,十分不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遵守的原則是因材施教。《數學課程標準(修訂稿)》提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的發展,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布置同一層次、同一要求的作業,很難達到理想的作業訓練效果,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失去興趣,喪失自信,造成優等生人數越來越少,學困生越來越多的“兩極”分化現象。所以在對學生進行作業布置時,也需要遵循“因才布置”的原則。
我校屬于城鄉結合的農村學校,班級容量大,每個班接近50人,在智力水平、學習興趣、學習潛力以及知識的積累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異。在教學中實施分層次布置作業尤為重要,符合我校教學工作的客觀實際。
在對學生進行了學情調查后,我們對學生進行了分層。根據學生的智力、基礎和學習態度等,將每個班學生(大約50人)大致分成三個層次:
A層:基礎、智力較差,接受能力不強,學習積極性不高,成績欠佳;C層后20%,約10人
B層:基礎和智力一般,學習比較自覺,有一定的上進心,成績中等左右;B 層前 31%~80%,約25人。
C層:基礎扎實,接受能力強,學習方法正確,成績優秀。A層前30%,約15人。
2.運用信息化技術,利用樂課網作業系統進行精準推送作業
在樂課系統的資源里,我們對習題進行了篩選和重組,挑選合適各層次學生實際的題目作為作業,達到學生個性化發展的要求。對數學作業的內容設置定好不同的掌握維度,數學科組達成一個共識,那便是所布置的作業應遵循這樣的原則:A組學生布置與數學教材例題類似的作業,可適當細化問題,降低難度,能讓他們仿照例題,學會解答問題,找出解題方法,掌握新知; B組學生布置例題的變式練習,在掌握數學課本基礎知識的前提下,活學活用,提高和鞏固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C組學生布置與數學教材例題相關的拓展性題目,使他們能把基礎知識拓展延伸,開拓學生視野,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學會發散思維,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