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彥 劉永慧 張少茹 楊荔
摘 ?要:新時代的職業教育,以實現政治或經濟利益為根本目的已成為往日,逐漸轉向關注人的生命價值、人的終身發展成為必然趨勢。公共文化課在培養綜合素養,提升人的全面發展方面具有其它課程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公共文化課程教學嚴重滯后于當前職業教育需求現狀,化解專業技能與綜合素養在實踐教學中的沖突,以鄂爾多斯職業學院公共文化課程教學改革實踐為例,探索基于終身發展視域下融“課程思政”于實踐教學改革有效途徑,創設以“課程思政”“能力素養”“特色行走”為亮點的多元教學方法模式,培養學生知識品德、能力素養相融合,改變公共文化課程單一教學模式,發揮公共文化課程在高職院校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課程思政;能力素養;特色行走;實踐
中圖分類號:G712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1)04-0121-05
Abstract: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the fundamental purpos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realize political or economic interests has become the past, and gradually to focus on the value of human life and the lifelong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trend. Public culture course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cultivating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promoting people'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Based on public cultural teaching seriously lagging behind the current statu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needs, resolve their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in the practice teaching in the conflict, grope in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teaching reform practice, Explore an effective way of integrate "ideology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ased on lifelong development, this essay explores "ideology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 Ability literacy+ characteristic practices" public culture teaching effective way while creates the highlights including "ideology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bility literacy" and "characteristic practices" to mode of diversified teaching methods, in order to train students' knowledge, accomplishment, ability and change single teaching pattern of public culture so as to givefull play to the important role of public cultural course in personnel training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bility literacy; characteristic practices; practice
一、概述
2015年7月、10月教育部連續發布《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提出“發揮人文學科的獨特育人優勢,注重學生文化素質、科學素養、綜合職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加強文化素質教育……將人文素養和職業素質教育納入人才培養方案,重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2019年國務院發布《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明確提出:“高等職業學校要培養服務區域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加強社區教育和終身學習服務”。強調高職教育要為終身發展服務。
中國進入新時代,職業教育不僅僅是為了謀生,更應該服務于個人能力的充分發揮和可持續發展,培養學生文化素養與綜合能力,融知識、品德、能力、素養于一體,實現人與社會和諧共進。公共文化課在培養綜合素養,提升人的德智體全面發展方面具有其它課程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高職院校公共文化課程教學改革困境
目前一些高職院校為提高學校社會聲譽,重專業技術訓練,忽視綜合素質培養現象有目共睹。急功近利的實用思想導致很多職業院校公共文化課邊緣化,課時被壓縮,甚至被取締,出現高職畢業生文化底蘊、職業素養缺失,發展后勁不足等負面現象。不少院校公共文化課程教學改革淺嘗輒止,即使開展改革,也是本著為專業建設服務的宗旨做“配角”改革,忽視公共文化課程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當人文教育置身于專業化原則中時,它們只是配角,完全喪失掉自己的權威性、獨特性、目的性[1]。
基于公共文化課程教學嚴重滯后于當前職業教育需求現狀,探索突破高職教育綜合素質與專業技能培養在實踐教學中的矛盾,提出“基于學生終身發展視域下,以綜合素養提升為核心,能力素養+課程思政+特色行動”公共文化課程教育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知識、品行、能力并舉,文化素養、課程思政與實踐教學融合教育的“再生式”發展,同時為促進職業教育能力、全人培養、終身學習服務協同發展提供借鑒思路。
三、課程思政融入公共文化課教學思路
以鄂爾多斯職業學院公共文化課程教育教學改革為例,通過調查研究與實踐教學改革,探索建立基于學生終身發展視域下,以綜合素養提升為核心,“能力素養+課程思政+特色行動”公共文化課程教育教學模式。
(一)基于學生終身發展視域下“課程思政+文化素養+專業化”教學模式探索
最早把通識教育和大學教育聯系在一起的是美國博德因學院的帕卡德(A·S·Packard)教授,他認為“學院應該給青年一種generaleducation,一種古典的、文學的和科學的,一種盡可能綜合的教育,它是學生進行任何專業學習的準備[3]。”基于學生終身發展視域,探索提升學生綜合素養,構建核心價值觀,培養品德、能力全面的人,構建健康積極的生命姿態。結合公共文化課程及所在專業的不同特點,重新整合課程內容,形成專業知識、文化素養及課程思政融為一體的學習模塊,顛覆傳統公共文化課程僵化線性知識結構的教學過程,以學生的未來發展與綜合素養提升為核心,探索教學改革途徑。
(二)構建學生主角視域下“任務能力素養化”教學模式
基于學生主角視域下,以“能力素養”任務為載體推進課程內容。師生依據學習內容共同策劃能力素養任務,學生可在模塊內自主選擇相關任務完成。通過能力素養化、專業情境化、崗位多元化等活動任務的構建實施,學生以主體探索性學習與協作性學習方式,獲得自我認同的有價值的生存與發展,顛覆了以線性知識進行學習的傳統教學結構模式,實現由單一知識型任務向綜合能力素養為核心的多元型任務發展,探索融知識能力素養于一體的可行性教學策略。
(三)“意義互動+特色行走”教學方法探索
美國教育界著名理論家和實踐者馬爾科姆·諾爾斯(Malcolm.S.Knowles)認為,教育終極目標是幫助人們增長學習能力,幫助他們成長為成熟的自我。不僅局限于校園,更是為了學習者的終身發展[4]。教育的目的在于養成健全的人、有社會責任感的人,而不在于專業知識與技能的陶冶和訓練,無論其職業是什么,首先關注其作為社會的一分子參與社會生活的需要,彌補專業教育的不足[5]。“意義互動+特色行走”教學方法突破“形式”互動,達成師生“諧振”。通過師生共同策劃,學生主動自愿參與相關考察探究活動、社會服務活動、職業體驗、地方民族活動等特色實踐,由靜態“文本”學習轉為動態“特色行走”,在“特色行走”中構建認知,產生提升能力的“意義”互動。培養學生積極投身實踐、敢于擔當、有所作為的精神,獲得知識與能力并舉,文化與素養提升。
四、課程思政融于公共文化課教學改革實踐(以鄂爾多斯職業學院公共文化課程教學改革為例)
(一)突破傳統中心觀念
“教師傳授”視域轉為“學生終身發展”視域,“知識”中心轉為“能力素養”中心,“文本”轉為“特色行走”。
(二)整合教材
為適應新時代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要求,鄂爾多斯職業學院近年來對公共文化課程教材進行了整合修訂,突破知識線性傳統結構,從學生終身發展視域,對課程內容進行全面構建。先后編寫教材《素養語文》《素養語文(全新版)》《應用數學》《新編高職體育與健康教程》等教材,以情感熏陶與職場人生歷練為遞進,構筑篇章框架。體現學生認知、感悟、主動參與、培養能力、提升素養的認識規律。
(三)創設以“課程思政”“任務能力素養化”“特色行走”為亮點的多元教學方法
1. 基于學生終身發展視域下“專業化+文化素養+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實踐
保羅·朗格朗“終身教育”理念認為:教育不應局限于學校,而是應該貫穿人的一生。職業教育亦不例外,專業知識只有上升為一種思維品質,積淀為文化素養,學生才能終身受益,達到教育的原本目的。根據學生的專業特點、知識儲備現狀重新整合課程學習模塊,將專業知識、文化素養及課程思政育人元素融會貫通,由“教師傳授”視域轉為“學生終身發展”視域。以鄂爾多斯職業學院公共文化課為例,應用數學課程教學案例如表1所示。
挖掘數學課程中蘊含的課程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素養提升有機融合,發揮課堂教學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和功能。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并非枯燥冰冷,相反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并能運用到自己的實際生活中,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
英語課程師生走進不同專業實訓室,學習實訓設備、操作按鈕上的常用英文標識及專業術語,翻譯說明書、進行機器設備使用流程介紹等,如表2所示。
體育課程樹立“以人為本、終身體育、幸福生活”的理念,通過企業調研,了解不同專業特色,結合企業對體能的不同需求,開發專業內容、文化素養與課程思政相融合教學設計。如漢語、計算機專業學習模塊籃球、網球、羽毛球中,通過高低手運球、正手接球、直拍橫打等訓練,培養耐力素質、提升職業健康保健意識,培養持久堅韌的意志和社會責任感。
學習不僅局限于課堂,教師帶領學生走進專業實驗實訓室,或營造職業情境,與專業課老師配合,將知識與技能、品德與素養彼此滲透,形成“專業化+文化素養+課程思政”再生式融合教育模式,將學習與學生未來職業崗位活動相結合,學生身臨其境去感悟訓練,既提高了專業知識應用能力,同時增強了工作職責意識,為培養學生綜合素養,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及未來可持續發展打下必要的基礎[6]。
2. 構建學生主角視域下“任務能力素養化”教學模式
諾爾斯認為發展性任務在個人學習過程中具有重要價值。隨著一個人的成熟,他的學習準備越來越傾向于社會角色的發展任務,傾向于完成任務所帶給他的各種感受與能力素養的積累提升[4]。教學中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共同策劃設計一個明確任務,學生以主角視域參與、組織實施完成活動任務,理解并實踐體驗建構知識,培養組織協調能力、合作策劃能力及創新意識,體驗由此產生的成功喜悅或經驗教訓。擺脫了僵化的知識面孔,以能力素養型任務驅動教學過程,體現綜合素養與職場應用能力的雙贏理念,如圖1所示。
(1)活動任務“能力素養化”。以鄂爾多斯職業學院《素養語文》為例,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培養目標,共設計了42個能力素養型活動任務,實現能力素養一體化教學,注重學生文化素養的熏陶積淀,如表3所示。
(2)活動任務“專業情境化”。創設當前所學習的內容與現實生活或專業相關聯的情境任務,再現生活與職場中可能發生的境遇,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并自覺于情境任務完成中實現知識、品德、能力與素養的整合。以鄂爾多斯職業學院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為例,如表4所示。
(3)活動任務“崗位多元化”。活動任務由學生根據自身專業和自我特點,自主選擇實施任務崗位。實現多元崗位體驗,在崗位實踐中培養綜合能力素養,突顯能力素養化教學模式的優勢。以《素養語文》為例,在《求職信》學習中,學生自主設置求職崗位,按組分為招聘方與求職方,進行現場應聘活動項目設計,如圖2所示。
3. “意義互動+特色行走”教學方法探索
公共文化課由于教材的局限性及傳統教學方法制約,互動含義通常定格為“師問生答”或“老師布置學生活動”的模式,使互動成為紙上談兵,失去本真意義。“意義互動+特色行走”教學方法通過師生共同策劃,參與考察探究、社會服務、職業體驗、地方民族活動等系列特色教學活動,突破教師與教材、課堂與學校的局限,充分利用鄂爾多斯地方傳統文化豐富資源,開展地方特色教學活動,強化專業、課程特色實踐活動設計,在“特色行走”中整合學習內容,感悟認知,熏陶道德情感,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提升綜合素養。以鄂爾多斯職業學院思政課程為例,如表5所示。
五、結束語
一百多年前,北大校長蔡元培在就職演說中指出:“大學不是販賣畢業的機關,也不是灌輸固定知識的機關,而是研究學理的機關”[7],這里的學理,更多是指一個人不僅要具備一定的文化知識,更要懂得知識的緣由及為誰用、怎么用的意義,即要培養人的綜合文化素養,成為一個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全人”。作為一項公益性事業,職業教育也不例外,是培養學生職業能力、文化素養、服務社會的重要平臺。通過“文化素養+課程思政+特色行走”公共文化課程教學改革模式探索實踐,改變了公共文化課程單一教學模式,切實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發展職業能力,知識與品德并舉,能力與素養相融。拓展教學改革視野,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為探索公共文化課程在高職院校人才培養中的有效教學途徑,提供了借鑒思路。
參考文獻:
[1]Nancy Warehime. To Be One of Us [M].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3.
[2]章昌平.國內外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研究與實踐探析[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7,11:1-7.
[3]李曼麗,汪永銓.關于“通識教育”概念內涵的討論[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1999,1:96-101.
[4]黃坤錦.美國大學的通識教育——美國心靈的攀登[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5]馮永剛,魏敏敏.美國高校通識教育的經驗、挑戰及啟示[J].當代教育科學,2020,03:59-64.
[6]鄧澤民.職業教育教學設計[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13. [7]吳舸.蔡元培高等教育管理思想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0:97-101.
基金項目: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科研規劃項目重點課題“職業院校公共文化課程與教學研究”(編號:201601Z03)
作者簡介:高彥(1969-),女,漢族,內蒙古鄂爾多斯人,文學碩士,教授,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高等教育教學;劉永慧(1968-),男,滿族,內蒙古鄂爾多斯人,教育碩士,高級講師,研究方向:數學教育教學;張少茹(1969-),女,漢族,內蒙古鄂爾多斯人,碩士,教授,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高職教育教學;楊荔(1974-),女,蒙古族,內蒙古鄂爾多斯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民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