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欣
摘 要:培養和提高學生個人的閱讀表達能力,有助于促進小學生形成較強的語文閱讀能力。所以,閱讀表達能的有效培養和提供十分重要。在具體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對強化學生個人閱讀能力引起高度重視,教師必須借助各種不同的有效教學方式,以此促進學生形成閱讀表達能力,使語文課堂教學能夠實現順利開展。本文深入探究了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較強閱讀能力的針對性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閱讀能力;有效策略
引言: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持續發展,對小學語文課程的教學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現階段的發展情況而言,小學教育階段的教師比較注重對學生進行生字詞方面的教學,完全不予重視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能力,通過適當的閱讀,可以讓學生積累一定的詞匯量。立足于這一教學背景,必須加強培養學生個人語文素養的力度,讓學生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進而最大限度地為學生后期的語文課程學習奠定牢固基礎。
一、滲透文化背景,優化課堂導入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想要多角度強化學生個人的閱讀能力,則必須積極優化和完善課程教學的導入環節。在利用常規方式融入和滲透知識內容的同時,應當將與課程相關的一系列文化資源結構展示給學生,促進學生在文化觀賞和背景體驗的過程中,更加深入、多角度地了解和認識作品的創作。同時,教師可以借助趣味性的課堂文化導入,引導學生對語文課堂教學中所要學習的知識產生濃厚興趣,并且為學生增添學生動力,促使學生在后續的課堂教學活動中,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展開學習。
例如,教師在針對《圓明園的毀滅》一課展開教學的時候,可以充分挖掘相關的史實資料。借助網絡技術的大力支持、搜集和整合與圓明園具有聯系的史學資料和代表性的歷史事件,如,因為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因素導致圓明園被徹底毀滅的相關案例,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直觀展示出來,并且組織學生共同深入分析和探討圓明園一系列歷史傳承的重要價值,進而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促使學生對文章內容展開更好的閱讀以及分析。
二、創設閱讀情境,培養閱讀興趣
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為了更好地培養和提高學生個人的閱讀能力,教師則可以以環境層面為切入點,創新和優化以往的課堂形態。科學創設閱讀情境,將課程內容存在聯系的教學素材通過生動具體的姿態呈現出來,促使學生通過情境感受過程得到思維的全面發散,教學應當積極引導學生大膽想象,進而讓學生體會到身臨其境的真實感覺,有效保證學生產生更有深度的閱讀體驗和閱讀領悟。情境構建的方式具有多樣化,如,以多媒體為基礎,或借助生活案例、角色扮演等多種方式,促進學生更好感受閱讀學習的趣味,并形成自主閱讀的習慣。
例如,教師在針對“將相和”一課展開教學的時候,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構建虛擬動畫,直觀地呈現出人物形象以及相關情境。接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講臺上展開角色扮演,借助戲劇表演和性格展示,幫助學生更深入地認識和了解文章內容。同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呈現生活實際中存在的知錯就改猶未遲也、寬宏大量的良好品質,讓學生可以通過情境感受實現行為品德的自發性規范,同時促進學生實現情感上的共鳴,進而對文章內容產生透徹理解。
在閱讀過程中,倘若學生能夠尋找和感受到閱讀的樂趣,則會發自內心地喜歡和樂于閱讀,進而積極融入到閱讀學習活動當中,在實際閱讀中深度思考,進而促進學生強化自身的各方面能力。同時,學生通過進行自主閱讀學習以及深度思考,有助于學生形成發現問題、處理問題方面的能力,通過自主閱讀的長期積累,學生會深刻體會到自身能力的強化,這種進步產生的喜悅感,能夠幫助學生樹立學習自信。除此之外,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盡可能地發揮學生占有的主體地位,最大限度地突出自身所具備的引導作用,有目的地鼓勵學生借助多元化的不同方式進行閱讀資料的搜集和查閱,尋求正確的閱讀答案,并且達到深度思考的目的。教師作為重要的引導者,必須以身作則,將自己積累的閱讀經驗傳授給學生,調動學生個人的閱讀興趣,幫助學生形成優秀的閱讀習慣。
例如,教師在講解《草原》一課的時候,可以通過作者老舍先生展開教學,為學生介紹作者一生的精彩歷程,從最基礎的層面有效引導學生深入認識和理解文章內容,學生通過對作者一生歷程的詳細了解,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內容,明確內涵所在。在本節課教學任務接近尾聲的時候,教師可以推薦老舍先生創作的其他優秀的代表性作品《駱駝祥子》《茶館》等,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展開閱讀,擴大學生的閱讀空間,對代表性作品展開精心閱讀和欣賞。
三、傳授閱讀技巧,提升閱讀能力
在小學語文課程的實際教學中,對于學生個人閱讀能力的有效培養和提高,教師必須重視對學生進行閱讀技巧的講解和傳授,進而促進學生形成較強的閱讀能力。在具體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有意識地引導學生主動多角度地把握文章內容,明確文章的各個細節之處,可以借助向學生提問的教學方式,以文章主要描述的是什么,怎樣描述的,為何這樣描述等三個層面為切入點,對學生展開提問,這樣能夠循序漸進地促進學生對文章所要體現的思想感情產生深入了解。
例如,教師在講解《再見了,親人》一課的時候,教師在組織學生展開閱讀時,應當為學生提供充足的閱讀時間,引導學生展開深度閱讀。在學生完成閱讀任務后,教師可以設計問題:文章主要講述了什么精彩故事?作者是如何描述和體現這個故事的?這樣描述的真正目的在于什么?同學們產生了什么樣的體會?通過這些問題的精心設計,能夠讓學生掌握到文章所表達的感情以及所運用的寫作手法,學生在完成所有回答之后,教師應當進行有效總結,倘若學生出現錯誤的回答,教師必須立即糾正,學生回答十分準確時,教師應當給予肯定,進而讓學生更加透徹地理解文章內容,實現閱讀能力的不斷提高。
結束語:
在小學語文課程的教學活動中,有效培養學生個人的閱讀能力是一個漫長而堅定的過程。教師必須對閱讀能力的有效培養和強化提高重視程度,通過多樣化科學合理的教學手段,組織學生進行相關閱讀訓練,幫助學生習得閱讀技巧,讓學生養成優秀的閱讀習慣,進而實現閱讀能力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楊芳.小學語文閱讀為主:關于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研究[J].考試周刊,2018(90):65.
[2]陳素心.探討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策略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7(20):76.
(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江南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