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軻
【摘要】隨著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我國的辦學規模不斷擴張,為了滿足教育基礎設施需求,高校校園建筑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但同時對環境的影響也越來越大,校園建筑項目出現“能耗大戶”引起了相關行業人員的深思。2016年我國首次提出“綠色”發展理念,為了推動綠色建筑創新發展,作為育人的高校校園更應凸顯綠色校園,把綠色生態校園建設作為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切入點。文章在統籌理論與實踐的基礎上,系統性整理出目前綠色校園整體設計策略,推動大學校園設計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綠色生態;校園建筑;設計策略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02.017
在教育教學發展的過程中,學校和相關部門普遍重視課程建設是學校建筑的設計,加之教育經費的緊張和基礎教育不斷擴大,學校建筑在設計的過程中遵循統一標準,因此,學校建筑外形大同小異,功能普遍雷同,難以體現學校的個性和特點。隨著文化教育方針的深入推進,對中小學校園建筑的個性化與人文性設計更加重視。校園是教書育人的場所,要求校園環境有承載心靈教育與學習精神等作用,為提高學生舒適感與安全感,并在感官訴求中體現出審美與美好感,加強校園建筑設計向美學等學科領域滲透顯得尤為重要。
1、綠色生態校園現狀分析
隨著“綠色校園”理念的提出,國際上一些發達國家都開啟綠色生態校園的計劃,無論是新校園的設計還是舊校區的綠色生態改造,其針對綠色校園建立的制度和指導規則等都較為成熟,如哈佛大學大力推行校園節能計劃和綠色之杯一系列活動、東京大學制訂了建設綠色低碳校園長期和近期計劃等。與國外這些綠色校園建設相比,我國綠色生態校園建設起步相對較晚,實施規模也有一定限制,目前我國綠色生態校園建設整體上還是存在不少問題,如選址與功能存在矛盾、校園整體生態協調性差、綠色校園表面化、缺乏系統的規劃與研究、能耗種類多與總量大、對可持續性生態技術應用拓展不夠重視等。
2、校園建筑設計的原則
2.1“以人為本”的設計布局
在新學校建筑設計的過程中首先要考慮建筑的整體性,設計過程中結合各建筑的使用功能進行分析。其次,在校園內要注重各類建筑物的整體功能布局,通過整體風格的指引,使學校建筑及教育、景觀、文化等內涵和諧統一?,F代化的學校建筑設計過程中關注學校的個性化建筑設計,關注校園結構的彈性。因此在進行學校建筑設計的過程中,要滿足校園空間發展的需求同時要關注學校建筑與其他建筑的異同點,根據學校建筑的特殊性進行相關建筑的設計。
2.2生態優先原則
生態校園是生態園林和生態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21世紀我國校園環境建設和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該設計原則,注重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保護自然環境,使校園建設與周邊優美的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充分利用原有地形的變化,使之形成組團穿插的建筑群體,順勢起伏,別具巍峨氣勢,整個校園成為優美景觀的有機組成形態,體現現代化的辦學理念。
2.3安全第一的原則
安全是校園建筑設計不能忽視的,設計施工要求一次性完成,減少反復修改與改造對建筑結構整體質量的影響,避免出現建筑安全隱患。消防安全是建筑設計重中之重,嚴格按照國家現行消防規范進行設計與施工驗收,確保校園建筑消防安全。除此之外,校園建筑設計在防地震與防沙塵及防洪等重大自然災害方面,應當由足夠的抵御能力。從生理安全與心理安全入手分析,中小學生自我保護意識差,空間設計應當寬敞明亮,減少狹小空間帶來的壓抑感。中小學生活潑好動,建筑夾角應當粘貼軟綿,并設計塑膠操場跑道,樓梯不能過窄,避免出現擁擠踩踏事件,確保學生生理安全。
2.4開放性原則
根據現代高校學校發展特點,提倡學校與社會緊密交流,走開放性辦學之路,充分利用學校資源為社會共享,所以,校園設計過程盡量顧及其開放性。
3、大學校園建筑與規劃設計策略
3.1維護校園風貌,優秀歷史建筑再利用
深厚文化與歷史的校園風貌是學校的魅力所在。校園風貌維護主要包括標志性建筑的維護、優秀歷史建筑的再利用、新建筑與原有歷史風貌的協調這三方面。以香港大學百周年校園為例,百周年校園的場地原為香港政府水務署所有,場地有3座建于十九世紀初期的建筑物,分別為高級員工宿舍、工人宿舍和濾水廠房,在進行百周年校園規劃建設時,確定保留3座歷史建筑物。其中高級員工宿舍設計較為特別,具有法國式大門和多重門式窗等特點,為配合學生和學校用途需要,該建筑經過改造成為香港大學出版社的辦公室。工人宿舍的前后院均設有特色的走廊,且單層呈長形狀,經改造成為學校的訪客中心,用于學術交流。濾水廠房由于充分展示當時年代的濾水工序及流程,改造充分保留這些建筑特色,為了提升整體規劃的藝術性與協調性,在濾水廠房周邊建設了水庫上蓋花園。
3.2空間構成的合理性
首先從圍合空間應用入手分析,應當充分注重平面與空間的長寬高的比例關系,著重考慮空間感受,讓學生身處其中有心情愉悅的感受。圍合空間應當做到圍而不實與圍而不死,應當有自由呼吸的窗口,如地下室可設計采光井,讓地下充滿生氣;在教學樓下設計學生自行車庫,在辦公樓地下設計汽車庫;閱覽室借鑒園林融入建筑的手法,讓處于室內的學生猶如在室外,可隨時享受綠色生態環境。其次從開放空間應用入手分析,灰空間是指是室內外的過渡空間,可淡化建筑內外空間的界限,使其成為有機整體,因此應當加強灰空間的虛化處理,消除內外空間隔閡。
3.3綠色建筑的人性化設計
“以為人本”是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理念,而綠色建筑設計則是基于建筑的基本特征之上,采用更為綠色的施工材料,從而達到自然環境與建筑完美融合的最終目的。因此需不斷豐富綠色建筑的設計理念以及相關的創新模式,最終設計出更多符合綠色建筑要求并且更加適合人們居住的建筑作品。在綠色建筑的未來發展過程中,需始終與人類自身實際生活及工作特點相結合,設計出更多與人類實際工作與生活相適應的綠色建筑作品,將建筑的實用性最大限度地體現出來,并將綠色建筑的使用價值充分展現出來。
3.4景觀綠化系統
教學區主體景觀分為兩部分:教學區廣場綠化雕塑及西側沿溪綠地公園,結合組團間綠化造景,形成賞心悅目的觀景帶、休息亭等,以形成良好的人文環境。生活區圍繞操場布置,并與沿溪綠化帶靠近,結合宿舍樓間綠化,共同形成生活區景觀中心,極好地襯托出校園生活區自然、生態、休閑、寧靜的氣氛。
結語:
綜上所述,在當今社會的發展中,我國建筑行業獲得了飛速發展,綠色建筑也獲得了越來越多的關注。與傳統建筑工程相比,綠色建筑的優勢也越來越凸顯,更加與如今可持續發展的潮流相適應。就目前來看,雖然綠色建筑設計需要花費相對較高的成本,但以長遠的目光來看,其與傳統建筑設計相比成本還是相對較低的。隨著理念的不斷發展,施工成本也必定會進一步減少,因此在當今時代推進綠色建筑設計理念是完全可行的,但要想發展得更好還需科技的支持。
參考文獻:
[1]周煒煒.綠色發展視域下高校綠色學校建設實踐與思考——以江蘇城鄉建設高校學院為例[J].建設科技,2018(24):68-72.
[2]涂嘉歡,張弛.綠色校園理念下的設計實踐與探討——北京理工大學良鄉校區規劃改造設計[J].城市住宅,2018,25(12):88-91.
[3]劉亦師.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發展歷程訪談輯錄[J].世界建筑,2018(12):119-125+128.
[4]謝偉昌,徐勛章,黃湘怡.學校建筑安全防護設計研究(義務教育階段)——以廣東地區中小學校建筑設計為例[J].建材與裝飾,2018(49):68-70.
[5]姚茜茜.對高校圖書館建筑設計重點的思考和總結[J].科技視界,2018(34):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