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麗燕 李雪斌 鄭學森 馬德智 李丹 邱勇強
摘 ?要:為了培養高質量的應用型醫學人才,構建符合現代醫學需求的實踐教學體系迫在眉睫。文章通過闡述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的原則、基本思路及框架,明確實踐教學目標體系、實踐教學內容體系、實踐教學評價體系、實踐教學保障體系,構建與人才培養目標相互匹配的實踐教學體系,有效保證實踐教學質量。
關鍵詞:應用型;實踐教學;教學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2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1)01-0057-05
Abstract: It is urgent to build a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that meets the needs of modern medicine in order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applied medical talents. By describing the principles, basic ideas and framework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this paper clarifies the practical teaching target system, teaching content system,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teaching guarantee system, and builds a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that matches the talent training goals, and effectively guarantee practice teaching quality.
Keywords: application-oriented; practical teaching; teaching system
右江民族醫學院成立于1958年,辦學60年來,學校扎根革命老區、服務基層,一直秉持“三個不動搖”(即堅持扎根少數民族地區辦學不動搖、堅持面向基層服務不動搖、堅持培養“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級應用型醫學人才不動搖)的辦學宗旨與目標,恪守“大醫精誠”的校訓,弘揚“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的“右醫精神”,不斷踐行新教育教學理念,積極推行教學改革,逐步構建、完善應用型醫學人才培養體系,為民族地區醫療衛生事業先后培養了5萬多名“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級應用型醫學專業人才[1]。隨著社會和經濟的快速發展,新時代對應用型醫學人才的需求越來越迫切[2]。為了培養高質量的應用型醫學人才,構建符合現代醫學需求的實踐教學體系迫在眉睫。我校依據辦學宗旨和目標,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構建了與人才培養目標相互匹配的實踐教學體系。
一、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的原則
依據培養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和職業素質,掌握臨床醫學及相關學科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的臨床能力、預防保健能力和創新精神,符合新時代區域社會發展要求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臨床醫學高質量應用型專業人才的目標要求,我校注重實踐育人環節,突出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構建了與人才培養目標相輔相成、課程協調統一的實踐教學體系,包含目標體系、內容體系、評價體系、保障體系等四個方面內容[3]。
二、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的基本思路及框架
以培養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實踐教學目標,學校有計劃開設基礎實驗課程,培養基礎實踐能力和基本技能;進行專業見習、實習,培養學生的職業實踐能力;開展課外科研、科技創新、學科技能競賽活動,提高學生科研能力和創新精神;參與社會調研或實踐、軍事訓練等,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構建以崗位勝任力為導向,以出科考核、畢業技能考核、創新獎勵學分、教師評學、學生評教、實習檢查等為抓手的實踐教學評價體系。通過制定一系列有關實踐教學管理的規章制度,實施學校-院系-實踐教學基地三級管理模式,以制度規范管理,構建以附屬醫院(非直屬附屬醫院)為骨干,實習教學醫院和其它實習實訓基地為基礎的實踐教學基地,建立了完善的實踐教學保障體系(具體見圖1)。
三、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的基本內容
(一)實踐教學目標體系
按照《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試行)》的要求,培養具有初步臨床能力、終身學習能力、良好職業素質的醫學畢業生,醫學人才培養目標包括思想道德和職業素養目標、知識目標和技能目標三個方面[4]。實踐教學目標服務于人才培養目標,包括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三個方面的子目標。
(二)實踐教學內容體系
1. 加強實驗改革,促進開放共享
(1)加強實驗教學改革,優化實驗教學內容。利用優勢特色專業建設點和人才培養創新實驗區、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等項目平臺,重點開展實驗教學內容、方法、手段的改革與創新,鼓勵學生參加科研實踐和創新活動。在教學環節上,加強實驗教學與理論教學協調與配合,實驗教學與理論教學同步實施;在教學內容上,注重實驗教學內容整合,減少重復性、驗證性實驗項目,增加設計性、綜合性實驗項目;在教學方法上,注重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發揮虛擬仿真實驗示范作用,積極利用網絡輔助教學和開放式教學等手段拓寬學生自主學習空間,培養學生實驗操作能力、實驗設計和創新能力。
(2)重視實驗室建設與管理,實現實驗室開放共享。學校通過制定系列文件,規范和引導實驗教學的改革,鼓勵學科基礎課程根據需要開出綜合性、設計性實驗課;實行所有實驗平臺向全校學生開放,使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進入實驗室;鼓勵教師對學生進行科研指導和訓練,使學生盡早接觸科研,了解科研過程,學習科研方法,加強學生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
2. 強化實習管理,加強基地建設
(1)強化實習過程管理。學校制定詳細的畢業實習教學計劃、實習教學大綱、專業技能操作規程、實習考核標準等文件,規范畢業實習或畢業考核辦法,保證實習、實訓有效實施。人才培養方案中明確畢業實習要求,醫學類專業畢業實習時間不少于48 周,非醫學類專業畢業實習不少于20周。每年學校領導均組織相關部門進行畢業實習專項檢查,包括書寫病歷、病程記錄、教學查房、技能考核、出科考試等內容。
(2)加強臨床教學基地建設。學校現有直屬附屬醫院1所、非直屬附屬醫院5所、實習教學醫院33所,其它校外實踐教學基地15個,滿足每年3000多名學生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的需要。學校建立《右江民族醫學院臨床教學基地評估指標體系》,對新增的臨床實踐基地進行系統評估,對現有的臨床實踐教學基地不定期開展評估,實施動態管理。學校主要通過以下三個方面做好臨床教學基地建設。
首先做好臨床教學基地教學基礎設施建設。學校通過簽訂協議促使各附屬醫院籌集教學經費,將每年業務收入的一部分用于教學專項建設,確保臨床教學需要。各附屬醫院建有技能培訓中心(室)、多媒體教室、示教室、圖書閱覽室、學生宿舍及文體活動場所等設施,為開展教學活動提供良好條件。通過臨床教學基地準入評估機制,明確要求各教學醫院和實習醫院設立專項建設經費,確保各項教學基礎設施能滿足學生使用。
其次做好全科醫學和公共衛生教學基地建設。學校圍繞“三個不動搖”的辦學宗旨,注重培養學生全科醫學和公共衛生的服務理念和初步實踐能力。學校與百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龍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城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城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城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百色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四塘鎮中心衛生院、百育鎮中心衛生院、陽圩鎮中心衛生院和汪甸鄉中心衛生院等10所醫療衛生機構,簽訂了共建基層實踐教學基地協議,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為學生參與全科醫學和公共衛生實踐提供了重要場所。
最后做好臨床教學基地師資隊伍建設。學校通過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等方面培訓,結合每年的實習檢查、巡回教學形式開展“臨床小講課”、“臨床教學查房”、“病區小講座”、“理論課授課技巧交流”等示范教學活動,提高教學基地教師教學能力。每兩年召開一次臨床實踐教學工作研討會,交流實踐教學經驗,評選表彰臨床實踐教學優秀帶教教師和優秀管理工作者,充分調動各教學實習醫院教師教學積極性。
3. 兩個課堂聯動,打造第二課堂
學校始終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及接班人,注重在第一課堂基礎上拓展學生能力素質的培養和提升,堅持打造第二課堂育人體系,以設置素質拓展模塊的方式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從思想政治品德、科技創新能力、人文藝術素質、社會實踐能力等方面下大力氣,進一步夯實培養具備實踐能力、創新精神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基礎。
(1)思想引領育人。把握共性、突出個性,做好青年學生思想引領工作。在學生中,依托校級團委和各分團校開展“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工程”培訓班和團課培訓,達到“主動參與、自主學習,自我塑造”的目的;高度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有專職團干積極參加“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黨支部“三三三”理論學習等活動,帶頭給團學干部上團課,指導和參加“小團子團干成長課堂”系列活動;開展豐富的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系列主題教育活動,結合重大節日、紀念日等做好思想引領;加強學校社團體系建設,運用“文化長廊”、微博、微信等平臺做好輿情研判,強化輿論引導。
(2)校園文化育人。繼承創新,開展校內品牌特色活動和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結合學生社團特點組織開展民族特色類、社團文化類、志愿服務類、文藝體育類等各類校園文化活動,充實校園文化內涵;開展大醫講壇活動,邀請我校領導、各專業領域的資深學術人,針對大學生就業、如何提高自身修養等主題進行授課;立足我校醫學特色,積極組織舉辦急救技能大賽、模擬藥房大賽、臨床技能操作大賽等各項專業技能類競賽活動;開展女生節系列活動、民族團結月系列活動、迎新生晚會、社團文化節、校園十大歌手大賽等內容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組織開展“超霸杯”籃球賽、全院氣排球比賽、女子足球比賽等體育競技類活動,以實際行動響應“走下網絡,走出宿舍,走向操場”的號召,展現當代青年大學生的蓬勃朝氣和青春力量。
(3)創新創業育人。立足實際,完善創新創業機制體系。學校成立創新創業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制定并實施《右江民族醫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管理辦法(試行)》等系列文件,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建立健全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強化創新創業實踐。
植入“醫學”理念,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學校突出辦學優勢和特色,開設《醫學科研基礎與實踐》、《醫學統計學》、《醫學文獻檢索》等科學方法教育課程,幫助學生及早接觸科研,培養開展科學研究的興趣。在實驗課程中開設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參與意識。學校組建大學生創業教育團隊,承擔大學生創業教育課程,開設有《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編寫《西部大學生創業興趣激發與思維訓練》講義;開設創業指導選修課程和開展創業指導講座,為大學生提供創業政策咨詢、創業技巧指導。
利用學科優勢,搭建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學校建立大學生創業基地,設立大學生創新創業協會等服務機構,支持學生的創新創業;建有民族醫藥創業場所、模擬藥房等基地,為大學生提供培訓、服務、實踐、孵化平臺,積極幫扶和引導學校大學生走創業之路;與百色市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合作舉辦多屆養老護理員、育嬰師、保健按摩師、美容師等職業技能培訓班。
突出醫學特色,實施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實踐。通過開設《醫學科研選題與申報》、《醫學文獻檢索與綜述論文寫作》、《醫學論文寫作》等課程,舉辦一系列關于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的學術講座,不定期召開本科生導師經驗交流會、師生座談會等方式,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科學研究和創新意識。
(4)社會實踐育人。學校結合醫學院校實際,積極圍繞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需要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青年志愿者協會從2015年開始實行精品活動立項制度,2016-2018年共立項33項,資助經費3.9萬元;大學生社團聯合會分別與百色市的6個社區、4家醫院建立了實踐基地,每年選派大三以上的學生開展掛職鍛煉活動;學校團委每年組織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年均資助經費8萬余元,全校學生以團隊申報、個人實踐等方式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為醫學生提供了廣泛接觸基層、了解基層的機會,引導大學生服務群眾,服務社會。
(三)實踐教學評價體系
1. 健全制度,規范管理。建立健全考試管理制度,加強考試工作的管理。制訂《右江民族醫學院課程考核規程》等一系列考試管理規章制度,并通過有關制度的執行,規范課程考核命題組卷、試題審核、試卷印制與保密、監考、閱卷評分、成績記載、資料歸檔等各環節的管理,在確保各門課程考核順利開展的同時,保證了考核結果的公平、公正和可信度。
2. 推進改革,提高效率
(1)推進多樣化的課程考核方式。推行無紙化考試、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計算機模擬病例考試;完善以能力為導向的形成性與終結性相結合的課程成績考核評價體系,實施以課程成績考核評價、畢業資格三段考試、畢業實習考核三部分組成的學業成績評定體系和評定標準;形成性評價包括作業、平時測驗(期中考試)、實踐教學、課堂學習、平時學習、專題討論、隨堂提問等學習全過程的指導與反饋;終結性評價包括學習過程中形成性評價每一個評價環節的評價、期末考試、畢業綜合考試及畢業論文答辯等。評價學生的主體多元化,評價主體除了教師,還有學生和用人單位,綜合評定學生的知識、技能、行為、態度、分析解決問題和交流溝通能力等方面,有效提高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和臨床實踐技能[5]。強化臨床能力考試管理,構建出科考核、中期理論及技能考核、畢業綜合考試(其中技能考核采用OSCE)、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臨床能力綜合評價體系。
(2)給予創新獎勵學分,鼓勵學生參與科研創新活動。緊密結合第一課堂,重視和支持大學生課外科技文化活動建設,廣泛開展科普活動、科技講座, 適時開展專業技能競賽等;鼓勵學生課外研學,并根據《右江民族醫學院課程獎勵學分管理暫行辦法》對凡在科技制作、科技創作、科技比賽和各類學科競賽獲獎者,省級以上競賽參賽者,發明專利或發表學術論文者,給予課外學分獎勵,最高獎勵5.5學分;利用第二課堂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掌握科學研究方法。
3. 發揮考核評價的引導作用。學校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及時反饋并指導學生有效學習,課程考試結束后,要求教師對考試情況進行分析,并將分析結果向學生反饋。通過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考試結果的分析與反饋,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促進教與學的改進與完善。
(四)實踐教學保障體系
1. 健全第二課堂保障措施
學校團委作為第二課堂活動的重要引導者和組織者,堅持服務于學生的成長和成才,制定《右江民族醫學院大學生素質拓展培養計劃實施總體方案》為我校第二課堂建設做好頂層建設和制度保障;學校每年劃撥專項經費用于校園文化活動、社會實踐的第二課堂建設,給予穩定的經費保障;同時安排場地,用于開展大學生第二課堂相關活動,為我校第二課堂的建設與發展提供堅強的物質保障。
2. 建立健全臨床教學基地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
臨床教學基地實行學校教務處——臨床醫學院教學部——基地教學管理部門三級管理。教務處負責總體管理和協調臨床教學工作;臨床醫學院教學部負責教學計劃的擬定和實施、組織臨床教學檢查、組織臨床基地教師和教學管理人員培訓等活動;各基地教學管理部門按下達計劃具體組織實施。各教學基地教學管理機構健全,均設有教學部(科教科)等管理部門,教研室設置完整;設有專門負責教學的副院長,配備專職的教學管理人員,各教研室設主任、副主任、教學秘書,聘有教學督導員。加強臨床教學質量監控,實施臨床實踐教學過程督導,定期收集臨床教師開展臨床教學的信息;通過學生反饋信息對教師的教學工作進行評價,落實臨床教學質量反饋制度。
學校制定教學基地、臨床教學方面的制度文件,對臨床教學基地的教學工作進行規范管理。學校領導帶領臨床教學專家及管理人員對臨床教學基地定期開展教學檢查,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生活情況,指導臨床教學基地開展教學活動,及時協調解決存在的問題。通過全程教學培訓、講師團巡講、教學觀摩等方式,對基地師資進行教師素養及教學能力培訓;通過定期召開臨床教學基地工作會議,對各醫院教學和教學管理經驗進行總結、交流;通過開展教學基地評估,有效促進基地在基礎設施、師資培養、教學管理、教學檔案等方面的建設,有效保障了臨床教學基地的質量。
四、實施效果
通過實踐教學體系的改革,我校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高。2013年,榮獲第四屆全國高等醫學院校大學生臨床技能競賽總決賽三等獎、華南賽區一等獎,2014-2017年,獲得華南賽區二等獎3次,三等獎1次;首屆全國護理專業本科技能大賽優秀獎。近幾年執業醫師資格考試(臨床執業醫師)通過率均高出全國平均通過率10個百分點以上。
參考文獻:
[1]魏潔,農樂頒,許世華,等.本科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修訂的探討[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11,33(06):835-836.
[2]黎頂會,吳丹桂.基于應用型臨床醫學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體系建設與實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18(02):177-178.
[3]金潤浩,張學武,于海玲,等.以學科競賽、大創計劃為導向的基礎醫學實踐教學體系的研究與實踐[J].時珍國醫國藥,2017,28(11):2775-2776.
[4]宋芳婷,王月,王秀清,等.基于“三導向”的醫學生培養實踐教學體系和運行保障機制構建[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9(08):86-87.
[5]許世華,姚金光,曹軍.右江民族醫學院“以學生為中心”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18,40(05):495-498.
基金項目: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新醫科背景下民族地區醫學院校‘醫教產研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編號:2019JGZ138);右江民族醫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課程思政背景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驗體驗教學實踐研究”(編號:JZ2019-02)
作者簡介:覃麗燕(1980-),女,壯族,廣西貴港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醫學教育管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通訊作者:李雪斌(1969-),男,壯族,廣西融安人,博士,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神經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