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敬 蒲 敏 李 丹
(西南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物價辦 四川瀘州 646000)
醫療欠費是我國各級公立醫院普遍存在的問題,欠費嚴重影響到醫院的資金運轉,本文從公立醫院醫療欠費現狀出發,分析出醫療欠費的主要原因,找出解決醫療欠費對策,將醫療欠費控制在可承受范圍之內,這對于醫院良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是一項亟需解決的重要問題。
我國各級公立醫療機構普遍存在各種原因造成的醫療欠費,影響了醫院資金的正常周轉,且有逐年上升趨勢,增加了醫院運營成本[1]。據統計,2018—2020年某三甲公立醫院醫療欠費人次分別為89、101、124例,欠費患者均為住院患者。
表1 2018—2020年某三甲公立醫院確認無法收回的醫療欠費統計表
急救綠色通道如120或110送來的搶救病人,醫院需第一時間對其先行救治,包括交通事故逃逸、刀刺傷、醉酒、吸毒等意外事故患者,這些病人一方面由政府部分協調,另一方面是三無病人,醫院無法追溯其來源和家屬,醫院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救治傷員,但醫療費用卻無人支付,有些卻成為死帳,形成了欠費。
醫院沒有欠費管理制度,監管機制、獎懲措施等不到位,從而造成的醫療欠費。大部分公立醫院只注重醫療技術水平及醫療服務質量的提高,忽視對醫院醫療費用催收的管理。導致部分患者交很少預交金也被醫生收入醫院,這就給某些患者提供了欠費的機會;部分醫務人員缺乏責任心、責任意識淡薄,有的科室為了逃避責任對已發生的欠費隨意沖減,嚴重損害了醫院利益。
醫保局實行的“總額控制、均值管理”醫療費用結算方法,伴隨著醫療保險制度的全面落實,享受醫保的人員范圍不斷增多,醫保局拒付的醫療費用也呈逐漸上升的趨勢,很大程度上已成為醫院主要的醫療欠費。再加之部分患者認為自已繳納了一定的預交款押金后,剩余費用都應有醫保局報銷,等到出院結算時發現自費金額不在自己預期,還要補繳費用便干脆欠費不結,而醫院沒有這部分患者的醫??吧矸葑C,連應報銷部分都無法與醫保局結算。
三無患者、低保、五保戶、最低生活保障對象、特困供養人員等患者無力承擔醫療費用,醫保報銷范圍外的金額無力支付,想盡辦法逃避繳費,繼續醫療。部分患者甚至無家屬陪伴,連吃飯、穿衣也需醫院負責。出院后催費有的躲避,也有的找到也實在拿不出來錢,導致無法追回欠費。
部分患者鉆醫院空子,病情好轉后趁醫務人員不注意悄悄離院,或入院時拒絕提供身份信息或提供假姓名、留假地址,病愈后,電話不接或停機,導致無法催收醫療欠費。
部分患者以醫院在救治時存在技術或責任缺陷,或疾病的愈合達不到他的期望值、認為收費不合理等理由而拒絕支付醫療費用造成欠費[2]。
醫療欠費在形成初期,醫院就要想辦法催討,如果置之不理或拖延處理將會加重催費難度。根據上述醫療欠費發生的原因分析,借鑒某三甲公立醫院應對醫療欠費的經驗,本文對醫療欠費對策研究分為欠費發生前的預防、發生中的控制及發生后的應對三個階段。
醫療機構應建立欠費管理部門,加強各科室工作人員的醫療費用催收責任意識,成立專門的欠費管理部門,制定醫療欠費管理制度,當發生醫療欠費時,及時催費,并根據患者欠費產生的原因,按比例追究科室及個人責任。
醫院應在HIS系統內建立欠費預警機制,對醫院醫療費用進行預警、干預和控制,對患者費用進行實時監控,當患者的醫療費用達到預交金上限后,開始預警,超過預交金額后,對藥品、耗材的發送進行控制,隨著欠費金額的提升,預警級別逐漸提升。加強醫院價格公示,使患者及家屬能隨時了解到醫療費用的使用情況,也便于患者及家屬能及時繳費,從而保證醫療的正常運行。
加強入院身份審核,對住院患者欠費超過1萬元的大額欠費患者、危重病人、住院時間大于30天的患者、二次手術的患者、住院死亡、醫療糾紛等已經發生欠費或潛在醫療欠費發生可能的患者實施監控,每月定時統計大額欠費患者名單及相關信息,匯總、評估、分析后制作成報表,發送到臨床各科室,請科室主任或護士長簽字確認,明確責任,督促欠費催收,實行責任到人,并及時了解催費效果向相關領導匯報。
醫護人員需多關心患者,加強醫患溝通、人性化服務增加醫院對患者的人文關懷,樹立以病人中心的服務意識,改善服務態度,提高醫療服務質量,規范醫療服務行為,讓患者感到家的溫暖,減少醫療欠費發生的風險。
嚴格審查患者身份信息,醫生應詳細記錄患者的姓名、住址、聯系方式、身份證號等相關信息,了解患者的經濟情況,合理選用治療方案,對于經濟狀況不好的患者,在檢查和用藥上要注意,做到不該檢查的就不檢查,能用甲類藥物治療的就盡量不要用乙類或非基本藥物治療,從源頭上預防醫療欠費。
醫院應制定欠費獎懲制度,對于各科室因執行欠費管理制度不到位造成的欠費,與科室每月獎金掛鉤,并作為對科室負責人的考核指標。對于醫療欠費發生率低的科室,績效考核加上一定的考評分,并全院表揚。對于發生醫療欠費的科室,首先追究科室負責人(主要是科主任、護士長)的責任,其次是相關責任人,具體落實管床醫生和管床護士,根據欠費管理辦法相關要求扣除相應的績效考評分。
患者出院后,醫療欠費已成事實,醫院要根據患者欠費的實際情況及欠費原因,安排專人負責欠費的催收,利用電話、信息、信件、上門等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向欠費患者及家屬追繳欠費。
醫院可通過當地政府、民政部門、患者所在單位等部門追討,對于無名氏、低保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等無支付能力病人產生的急救費用,醫院應積極同民政、醫保等政府部門溝通,爭取社會救助基金;對交通事故逃逸,搶救費用超過交強險等患者應積極與交警部門聯系,申報交通事故社會救助基金。如果以上追討方式無效,只能走法律途徑,對于實在無法結清醫療費用的患者,在出院時要依照實際情形,患者及家屬和醫院簽訂欠款協議,并留下家屬身份信息,以便后期以法律方式追回欠費,以保證醫院經濟利益的完整。后期可以通過下達律師函、法院調節、訴訟等途徑進行追討,以盡可能地的減少醫院的損失[3]。
公立醫院醫療欠費是一個普遍的社會問題,除需要醫院自身的努力,還需國家財政政策的大力支持。國家不斷加大對衛生行業的投入,完善各類社會救助基金制度,對醫院是最大的支持,是對解決醫療欠費問題是最堅實的保障。共同維護良好的醫療秩序及和諧的醫療環境,從而促進醫院業務的正常運行和醫院醫療技術的提高,以保證醫院的良性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