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敏
(重慶市巫山縣中醫院 重慶巫山 404700)
先天性心臟病是一種出生缺陷疾病,嚴重影響胎兒健康成長,嚴重者面臨著生命危機[1]。為了避免先天性心臟病胎兒的出生,產前應加強篩查,其中超聲是一種高效、經濟、準確的檢查方法。對此,本研究選取特定對象,對比分析了兩種不同超聲檢查方法,以此來更好地指導臨床實踐工作,現總結如下:
本研究對象來自于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0月期間接受產前篩查的孕婦40例,最小年齡20歲,最大年齡35歲,平均年齡(25.4±1.2)歲;最短孕周20周,最長孕周24周,平均孕周(21.4±0.15)周。孕婦嚴格按照規定接受檢查,并統一參與本次研究;孕婦并無精神類疾病,可清楚表達自己的意愿及身體情況,對本次研究十分信任,自愿參與;本次研究通過了醫院倫理委員會的審核。
本研究采用飛利浦 IU22 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及C5—1 探頭(頻率設定為3.5 MHz)。協助孕婦取仰臥位或側臥位,檢查期間孕婦可根據自身情況稍微調整體位,并適時調整探頭角度,取最佳觀察視角。首先,接受常規超聲檢查,測量相關數據,并了解胎兒宮內生長情況及方位。常規超聲檢查完后,接受心臟超聲專項檢查,放大局部進行細致觀察,重點觀察動脈導管弓切面、主動脈弓切面、氣管—三血管切面、左右室流出道切面和四腔心切面,并查看胎兒心臟大小、位置、形態結構及心臟瓣膜情況。
以解剖學病理結果作為金標準,統計兩種超聲檢查結果的準確性。
此次研究調查最終所得的數據處理選用的是SPSS22.0統計學軟件,診斷情況表示單位應用的是[(例)%],代表檢驗值的單位為x2,P<0.05代表比較對象的最終結果沒有顯著差異。
據統計得知,心臟超聲診斷準確率為92.5%,漏診率為7.5%。常規超聲診斷準確率為70.0%,漏診率為30.0%。兩種檢查方法診斷情況對比,心臟超聲明顯優于常規超聲(P<0.05),詳見表1。

表1 兩種檢查方法診斷情況對比[n(%)]
現代社會胎兒先天性心臟病發病率持續增長,調查得知我國每年新增患兒10萬—15萬[2]。先天性心臟病是新生兒高發疾病之一,嚴重威脅到其生命健康與安全,往往只有0.7%—1.0%的胎兒存活下來,是幼兒新生兒死亡的主要原因[3]。相關研究指出,孕16周便可發現先天性心臟病,而最佳檢查時間為孕20周—26周[4]。在這一階段胎兒心臟已經發育成熟,且胎位尚未固定,當胎兒影響檢查視野時,孕婦可調整體位,清楚地呈現胎兒心臟,避免漏診。常規超聲檢查可檢測出胎兒是否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然而檢測的類型較少,漏診風險高,判斷失誤的情況較多,臨床運用價值較低。胎兒心臟超聲檢查夠將胎兒心臟各腔室、房室間隔及大小血管現狀予以清晰呈現,同時檢查靈敏度高于常規超聲。原因在于:胎兒心臟超聲能夠檢查出血管環是否存在畸形,如雙主動脈弓、肺動脈吊帶、右鎖骨下動脈迷走,檢查十分細致,可為醫生提供主動脈弓位置信息,判斷是否存在雙主動脈弓畸形的情況,還能夠幫助醫生了解主動脈弓水平是否有氣管和支氣管的狹窄[5];同時,還能夠清楚地呈現肺動脈分叉切面現狀。根據這一系列的數據信息,醫生可進行準確診斷,衡量手術難以程度及給產婦及家屬留與不留的科學建議,進而優化胎兒存活質量[6]。然而,由于右心室雙出口、肺動脈狹窄、法洛四聯癥、大血管轉位及主動脈縮窄等復雜畸形中,診斷難度較大,漏診現象也存在。本研究中,接受心臟超聲檢查結果表明,3例出現漏診情況,分析其原因可能是:①檢查人員的因素:在心臟超聲檢查中,超聲醫生必須具有較強的專業技能及豐富的檢查經驗,深刻理解胎兒心臟畸形知識。若超聲醫生專業技能不足,經驗較少,往往會導致漏診現象;②檢查儀器的因素:檢查期間往往難以避免多種聲學偽像,血液流動引起的噪聲、檢查儀器的分辨率低均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診斷結果,增加漏診風險;③母體和胎兒的因素:母體肥胖、存在腹壁瘢痕、羊水少以及胎兒的體位不正等均會增加診斷難度。
本研究結果表明,心臟超聲診斷準確率高于常規超聲(P<0.05),這一結論同陳若,王星懿等[7]研究結果相一致,這充分證明了相比于常規超聲檢查,心臟超聲篩查先天性心臟病的準確率更高,可準確識別胎兒心臟及血管結構性病變情況,診斷出心臟病類型,為孕婦及家屬提供科學合理的建議。針對可采取手術治愈的胎兒心臟病,產前檢查能夠為手術治療計劃提供可靠數據,提高手術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