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瓊 李媛 李意涵 李海珊
摘 要:在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號召下,高校亟須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貫穿人才培養體系的各個環節中。在此背景下,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結合學院學生工作的實際情況,依托于豐厚的學術研究底蘊,逐漸探索出高校專職輔導員與兼職班主任協同育人的實踐路徑,為新時代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課程思政;輔導員;班主任;協同育人
高校輔導員與班主任協同育人的理論基礎和現實意義
第一,理論基礎:協同論對輔導員與班主任協同育人的適切性分析。協同論是20世紀70年代德國物理學家赫爾曼·哈肯創立,其核心觀點是“協同導致有序”[1]。目前,協同論已被廣泛應用于社會科學領域。就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它本身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需要高校內部相關主體的廣泛協作與配合[2]。輔導員和班主任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兩個在教育職責和教育任務上存在互補性、發揮作用的方式和特點不一樣的子系統。當兩大教育主體各自為政開展教育活動時容易造成系統的無序狀態,不利于凝聚育人主體的力量,甚至還會因為力量分化而減弱應有的育人效果;與之相對應的是協同狀態,強調主體間的協調配合,實現主體間的有機合作與能量流動,從而呈現出理想的動態協同育人效果。
第二,現實意義:輔導員與班主任協同育人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有之義。基于構建同向同行、相互聯接的大思政格局和體系這一理念,輔導員與班主任協同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建設的必由之路。輔導員是學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指導者、實施者;班主任是高校開展學生專業思想教育,加強班級管理的重要力量,履行在思想、學習和生活等方面指導學生的職責。輔導員和班主任之間確實存在著身份與功能上的差別,彼此承擔著不同的培養教育職責,但其根本目標都是為人才培養保駕護航。通過輔導員與班主任協同育人,促進彼此的目標認同[3],聚焦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培育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高校輔導員與班主任協同育人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第一,輔導員與班主任的權責不清,分工不明。從政策和文件看,輔導員與班主任的職責界限不夠清晰、管理分工不明確。教育部于2004年頒布《關于加強高等學校輔導員班主任隊伍建設的意見》,將輔導員、班主任隊伍作為一個整體提出,但并未對雙方的工作職責進行明確的區分和界定。2017年,教育部對該文件修訂后,刪掉了班主任。對輔導員工作職責,教育部43號令從九個方面做了明確要求,各高校在輔導員隊伍建設方面均有明確的條例和辦法。但是對于班主任的職責界定,一是沒有專門的官方政策文件;二是部分制定了班主任工作條例的高校,也只是規定了班主任在專業思想教育、學業指導、科研指導、發展規劃指導等方面的職責,且與輔導員的工作內容存在重疊。此外,在面對學生個體時,思想問題、學業問題、生活問題又是相互交織的,這種職責上的不清晰和內容上的交織性造成了學生管理工作出現越位、錯位、缺位等現象,導致輔導員和班主任在實際工作中的協作障礙。
第二,輔導員和班主任的考核標準不一致,激勵機制不健全。《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要求,專職輔導員的考核工作是由人事部門、學生工作部門、院系和學生共同來完成的。而班主任工作的相關政策比較寬泛,缺乏明確的考核要求和標準,對專業教師兼任的班主任的考核,還是以科研成果和教學工作為主。考核標準的差異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兩者協同機制的有效運行和良性發展。此外,當前各高校輔導員和班主任工作與其他崗位相比,存在著津貼較低、發展前景不明朗、激勵機制不完善等問題,影響了工作的實際成效。
第三,輔導員與班主任之間缺乏有效的聯接媒介,溝通意識不強。一方面,由于輔導員和班主任隸屬不同的管理部門,缺乏有效的聯接媒介,兩者主動合作的意識不強;另一方面,現有的機制不能有效激勵輔導員與班主任進行主動溝通,輔導員大多時候是通過事項通知等方式將學生的相關情況通報給班主任,而班主任也是在遇到學生不能解決的問題時將了解到的情況反饋給輔導員。
第四,輔導員與班主任育人的有效投入不足,成效有待提升。目前,很多高校一個輔導員負責的學生遠超過200人,達不到1∶200的師生比要求。龐大的學生群體、繁瑣的日常事務、還要處理和應對突發事件,使得輔導員無法聚焦主責主業,在思想教育和價值引領方面的投入不足。而專業教師兼任的班主任大部分來源于年輕教師,擔任班主任有的是迫于職稱晉升的壓力,內在驅動力不足,缺乏工作的主動意識。同時,專業教師普遍存在教學任務重、科研壓力大,導致無法投入充足的時間開展班主任工作,日常工作精細化不夠,難以保證育人效果。
推進高校輔導員與班主任協同育人的實踐路徑
第一,立足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構建協同育人機制。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以下簡稱學院)建立了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全員協同配合、資源互通共享的“大思政”工作格局。在實踐中,堅持育人導向,牢牢把握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充分發揮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教師模范帶頭作用,通過完善教學體系、科研體系、學生成長體系、行政服務支持體系等推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堅持知識傳遞和思想引領相結合、課堂教學和社會實踐相結合、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為推進輔導員與班主任協調育人創設了良好環境。
第二,強化隊伍建設,提升協同育人能力。教育改革,教師是關鍵。推進高校輔導員與班主任協同育人,首先要強化教師隊伍建設。學院凝聚育人力量,選優配齊思想政治教育教師隊伍。一是配足、配強輔導員隊伍,學院為每個專業配備專職輔導員,輔導員人數達到1∶150的師生比;支持輔導員參加各級各類專業培訓以及在職攻讀博士學位,提升輔導員的工作能力和專業素養,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和發展。二是選聘優秀專業教師擔任兼職班主任。學院選聘教授博導、專業負責人、師德先進個人、優秀主講教師等專業教師擔任兼職班主任,為本、碩、博全學段各個班級配備班主任,實現學生教育和班級管理全覆蓋,并制定《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本科生班主任工作條例》《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研究生班主任工作條例》,明確班主任的職責和定位,增加育人工作的針對性。三是踐行“雙班主任”制度。在優秀專業教師擔任班主任的基礎上,選聘高層次人才擔任本科生領航班主任,通過班會、教授開講啦、桌邊漫談、教授與你面對面等活動,切實發揮高層次人才在大學生思想教育中的示范引領作用。
第三,打造工作平臺,探索協同育人實踐模式。探索班主任與輔導員協同育人的實踐模式,要深刻把握思想政治工作規律、教書育人規律、學生成長規律,充分認識到“協同”不等于兩部分工作“簡單相加”或“交替進行”,而是兩大主體教育理念、方式方法、影響效果的交叉交融、合作聯動和功能互補,是“知行合一”的實現形式[4]。學院積極探索輔導員與班主任協同育人實踐模式,在實踐中選準抓手,形成了一些好的經驗和有效做法。一是推進主題班會課程化,深化學生的價值塑造。主題班會是輔導員和班主任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方式之一,是對學生實施教育的一種基本手段。主題班會的主題課程化、過程規范化,是進一步強化高校班集體的組織形式的有效途徑。學院著力規范班會的設置,推進主題班會課程化建設。一方面,圍繞學生教育主線,根據學生年齡、心理、專業特征,結合學生發展需求,對大學各階段主題班會進行總體規劃。另一方面,從學生的專業學習中的熱點、難點問題出發,挖掘和提煉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以主題班會的形式落實課程化的內容,回應學生關切、解答學生困惑。二是探索“3+2+X”學業指導機制,助力知識傳授。通過專業導師、輔導員和朋輩小導師等三位導師與學生精準結對、利用“雙班主任制”護航學生學業發展、對不同學業階段學生開展針對性學業指導,切實推進“三全育人”在學院落地。該項舉措榮獲首都師范大學2019-2020年度優秀大學生學業指導工作成果創新獎。三是打造品牌社會實踐項目,加強學生能力培養。學院以“老校長下鄉”項目為抓手,班主任和輔導員分別任專業導師和實踐導師,共同推動社會實踐活動專業化發展,助力學生能力培養。“老校長下鄉”項目是北京關工委為深入學習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充分發揮北京教育系統關工委的組織優勢,助力推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而實施教育精準扶貧的一項品牌工作。為幫助各位老校長更好地開展工作,學院連續五年選拔優秀學生參與到“老校長下鄉”項目的工作中,擔任老校長工作助理,配合老校長完成每次的下鄉工作。學生助理跟隨老校長深入到北京市密云區和延慶區、河北省阜平縣和承德市等教育薄弱校開展工作。每月下鄉頻率為1次~2次,每次2天~3天,下鄉時間天數累計達200多天,先后共形成大約150份活動簡報。通過溝通協調、走訪調研、聽課評課、課堂教學、學生活動等,學生的能力和素質得到了提升,同時通過參與精準教育扶貧加強了學生價值觀和理想信念的教育。
結語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維方式也應與時俱進,擁抱新時代,踐行新思想,實現新作為。高校要克服過去思想政治工作“單打獨斗”思維,建立“協同作戰”思維,探索協同育人模式,才能回應黨和國家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新要求。輔導員和班主任是學生學業指導和思想教育的兩大主體,不斷完善輔導員和班主任聯合育人機制,最大限度形成合力,才能切實做好育人工作,為開創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提供強有力組織保證。
參考文獻:
[1]赫爾曼·哈肯.協同學—大自然構成的奧秘[M].凌復華,譯.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14.
[2]陸道坤.課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問題及解決思路—基于專業課程思政的探討[J].思想理論教育,2018(3):64-69.
[3]侯啟海,崔藝馨.合理念下的高校全員育人工作模式探析與機制構建[J].沈陽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1(4):555-560.
[4]馮剛,高靜毅.思想政治理論課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的實踐維度考察[J].中國高等教育,2019(17):32-35.
(作者單位: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責任編輯: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