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桂蘭
摘 要:閱讀是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內容,能拓展和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尤其在素質教育背景下,閱讀還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文化素養不可缺少的內容,對開闊學生視野、增長學生見識、豐富學生基礎知識非常關鍵。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重要性
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閱讀,處在成長階段的小學生更是需要通過閱讀認識世界,通過閱讀積累自己的基礎知識、豐富自己的思想并增長見識,提高學習語文的綜合能力。小學語文老師一定要認識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性,它不但能讓學生獲得知識、提高技能、積累經驗、考好成績,更能拓展學生的思維,增長學生的見識,使學生對語文學習形成自己的認識,培養學生對語文的情感。同時,通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和技巧,是提高學生學習能力、保證他們學好語文的關鍵。
一、有利于學生語文基礎知識的積累
對于小學生來說,積累基礎知識是語文學習的重點,因為有了扎實的基礎知識,學生才能在學習中游刃有余,自由發揮、主動探索,獲得更多知識,拓展自己的思維和能力。但是我們知道,如果學生語文基礎知識的積累,僅限于課本、課堂,形式不但枯燥,缺少靈性,更限制了很多的可能性,讓一些學習積極、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根本“吃不飽”,導致他們輕視學習,養成不良的學習習慣。閱讀教學的有力開展,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還能讓學生在閱讀中不自覺地積累更多的基礎知識。首先,生字的積累。對于一個有積累意識的小學生來說,他們在閱讀中絕對不會放過任何一個陌生的字、詞,在閱讀中,遇到生字、生詞,就會查字典,注音,了解意思,久而久之,就能真正鞏固和豐富他們的基礎知識。其次,好詞好句的積累。比如,在閱讀《紙風箏》時,學生就可以自行積累一些好詞,如,歡天喜地、交頭接耳、毫不介意、含含糊糊、逍遙自在、沸反盈天、吞吞吐吐等,這些基礎,是學生作文寫作和語言表達的工具,對于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非常有利。
二、有利于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提升
過去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老師的教學方法,就是引讀、誘讀或讓學生朗讀等,這些方法雖然沿用已久,可效果不是很理想。看似學生積累了一些基礎知識,也提升了語文學習成績,但是閱讀的作用和重要性遠遠沒有顯現出來,就拿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來說,根本沒有得到提升。其實,我們知道,不只小學語文課文,還有一些適合學生閱讀的課外讀物,其中不但有很多口語化的金句,更有一些對話形式的描寫,都能幫助學生提高口語能力。所以老師在教學中只要肯動腦,敢于創新,閱讀教學就會成為學生提升口語交際能力的關鍵,閱讀也會成為學生提升語文成績的保障。首先,老師可以結合一些有情境的課文,編排成小品或者情景劇,讓學生在課堂上演繹,幫助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語言的內化,從而提高其口語能力;其次,老師也可以組織小組討論,對于一篇課文或者一篇閱讀內容進行討論,如,對里面的人物、故事、描寫手法等,讓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拓展其思維;再次,對于有趣的、結尾有懸念的故事內容,也可以讓學生以口頭表達的形式,給故事一個自己想要的結尾,這不但能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也能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等。所以,作為老師,只要我們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方法靈活一些,思路新穎一些,就能讓學生在閱讀學習中收獲更多。
三、有利于學生塑造完美的人格
《三字經》開篇言:“人之初,性本善。”小學生心性都是善良的、簡單的。所以他們在學習、生活中容易受到一些他們認為的對的東西的影響,天長日久形成這樣或那樣的個性和品質。如果藝術來源于生活的話,那么好多課文、文學作品也都是來自于生活,都是一些傳遞正能量、教人向善的內容。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老師要充分運用閱讀這一版塊內容,用問題、設疑或者評論的形式,引導學生發現內容中所含的深意。比如,在教學《不懂就要問》這一篇課文時,老師就可以讓學生以題目中“不懂就要問”這幾個字為閱讀主題閱讀課文,從故事中發現道理。再經過小組討論,強化“不懂就要問”的好處和精神,這樣就能激發學生的意識,培養他們不恥下問、好學上進的品質。實踐證明,小學課文和閱讀都是一些文字優美、故事感人、情感豐富的文章,多閱讀,不但能凈化學生的心靈,陶冶其情操,還能幫助學生辨識生活中的真善美。
總之,小學語文教師不但要在教學中慢慢地去發現、去彰顯閱讀的重要性,還要通過教學方法,教學生學會閱讀,掌握閱讀要領,體會內容的情感,從而陶冶其情操,培養其良好的學習習慣,并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實現閱讀教學更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李長春.初中生口語交際能力培養初探[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1.
[2]李麗艷.聚焦課堂,聆聽語文的音符: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管窺[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5(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