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華
摘 要:當前在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要體現出有效性與創新性,一改傳統教學的缺陷與不足,遵循學生的主體地位,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提高教學質量。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分析了在新課程背景下怎樣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
關鍵詞:新課程;小學數學;學生發展;教學研究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依據,它關注學生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的發展,注重學生探究精神的培養,把學習中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融為一體。
一、有效利用教材
一提到新課程標準,教師首先想到的是素質教育,是綜合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因此,他們會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加入一些“高大上”的內容,以此彰顯教學中新課程的特點。甚至在課堂上除了數學知識點外,有的教師安排的都是教材以外拔高性的內容,整節課不是在引導探究,就是在講解題技巧和思維能力,把教材放在一邊不再管。解題技巧和思維能力不是不重要,但是越過教材內容去強調技巧和能力,就顯得不合理了。教材的編寫耗費了很多教育工作者的大量心血,它里面設置的內容可能不是十分完美,但絕對是相對合理的安排。因此,它才會成為教學依據,成為學生學習的基礎。其實,教師花費心力找來的習題,也是根據教材內容編排的,甚至就是教材上例題的變式,即便是《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的編寫也是和教材的編寫相輔相成的,二者不應該被割裂開。因此,在新課程標準下,教師完全沒有必要舍近求遠,去繞開教材進行教學。恰恰相反,為了符合課程標準,更是要有效利用教材,發揮教材的基礎性作用。學生只有把教材吃透了,才會打好基礎,才有資本去談能力的提高。
二、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注重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它要求教師的教學要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要面向全體學生,最終達到“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要做到這些,就必須在教學中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做數學學習的主人,而不是做只會被動接受知識的跟隨者。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就要把學生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在教學設計時,不僅僅要參照教學大綱,更要結合班級學生的各種情況,做出最符合本班學生的教學安排;在教學時,還要根據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獲得第一手的反饋信息,并據此做相應的調整,而不是單純按照教學計劃自顧自地進行教學。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還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能讓學生自主、自覺地投入到對數學世界的探索中,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得到快速提升,才能獲得長足發展。
三、注重探究式教學
數學學習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數學知識的學習是為思維的發展服務的,單純的數學知識點的記憶沒有任何意義,它們必須要結合探究活動才能發揮價值,幫助學生提高思維能力。就像《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里提到的,“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是“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因此,要符合新課程的發展理念,教師就要把探究式教學引入課堂中,讓學生通過探究激活思維,深化對知識的理解。探究活動具有一定的難度,為了不給學生造成太大的障礙,在進行探究式教學時,教師要用具有啟發性的語言和設置問題的方式,讓學生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進行。當學生的探究能力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教師的引導就要從探究本身轉移到學生的意識培養上,讓學生不僅在課堂上、在教師的引導下探究,還要有自主探究的自覺性。探究活動是一個能全程、全方位調動學生思維的舉措,探究活動進行得好,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
四、加強知識與生活的聯系
現實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知識,同時數學知識在我們生活中的應用也十分廣泛,因此,《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要求讓學生“能主動嘗試著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數學和生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它們相互交融、不可分割。生活是數學知識的來處和去處,我們學習從生活中抽象出來的數學知識,目的就是要運用它們去解決具有現實意義的問題,發揮它們的價值改變生活。因此,數學教學必須加強與生活之間的聯系。讓數學聯系生活,教師就要在教學中有意識地拉近生活與數學的關系,在學生的大腦里形成數學和生活密不可分的印象。比如,學習分數和小數,是因為生活中存在很多不是整數的數量。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去生活中尋找和數學相關的現象,并嘗試用數學的方法理解和解決,讓學生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有了觀察和聯系的習慣,學生會不自覺地提高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這樣學以致用的學習觀也就得到了貫徹,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活學活用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韓增俠.芻議數學思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滲透[J].教育現代化,2016,3(27):322-323.
[2]馮宇.游戲化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5(6):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