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瑞霞 趙德凱
摘 要:目前絕大多數班主任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都投入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用于德育,但是由于這些班主任所采取的德育策略基本都存在著一定的問題,所以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并不高。在教育事業不斷發展的背景下,班主任應當對德育策略重新進行審視,找出其中的不利因素,然后結合當代學生較為成熟等特點,采取以學生為主的德育策略,以此增強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班主任;德育;教育策略
當代的小學生從小在互聯網環境中生活,過于繁雜的信息使學生的思想普遍較以往的小學生更加成熟,這也導致了班主任應用較為傳統的德育策略難以取得良好的效果。班主任應當意識到這一問題,在組織開展德育工作時盡可能體現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能夠在榮譽或者其他因素的驅使下積極成為班主任德育工作的“中繼站”,將班主任的德育內容分享給同學,并與同學以互相激勵的方式內化與踐行德育內容。
一、引導班干參與,體現學生主體性
當代的學生是較有主見的學生,雖然他們的知識儲備與思維能力都較差,但是他們基本都擁有著強烈的好奇心、表現欲,希望能夠在班級的各種事務中發揮自己的力量[1]。對此,班主任便應當以班級的學生干部為基礎,構建互相監督的德育團體,以此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并增強德育的有效性。
小學階段的德育內容主要體現在日常學習、生活規范方面,如學生應當上課認真聽講、學生應當認真且獨自完成作業等。在以往的德育中,部分學生會為了追求個性化而將破壞行為規范當成樂趣與榮譽,而其他學生也會將犯錯的學生視為“榜樣”。學生受這種錯誤理念影響,班主任的說教式德育自然難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對此,教師應當在班干選舉以及班級規章制度制訂的過程中,便將行為規范的監督職責分配給班級全體學生,并將監管職責層層收攏。比如,四人小組組員互相監督,而組長向小組成員負責。小組之間互相監督,大組組長統計各小組情況。而學委與其他班干需要及時了解同學們的情況,在學生違反行為規范后,及時找出原因,并給予該學生幫助。
二、重視專題活動,引導學生思辨
小學階段包含各類實踐活動或者專題活動,這些活動的階段性教育任務各不相同,但是其最終目標一定是促進學生綜合發展。班主任可以以這些活動為基礎,引導學生關注這些活動中的德育元素,然后應用教師問答、組織學生思辨等策略,讓學生基于自己的實踐體驗總結提煉出德育內涵,進而得到有效的德育[2]。
以主題班會為例,班主任在開展主題班會時,往往會以警告的方式將一些學習、生活行為規范與危險事項展示給學生,試圖以這種方式加深學生的印象。但小學生處于好奇心與天真性都非常強的階段,班主任嚴令禁止只能讓少數乖巧的學生遵守道德行為規范與注意事項,而大部分較為活潑的學生都會產生不以為然的看法,甚至還會有主動探索禁區的想法。為避免這種情況,班主任需要引導學生思辨,讓學生在思辨過程中自主想到各禁止事項中的危險事項。比如,班主任確定的主題班會是“互助互愛”班會,班主任便可以先展示過往或者網絡上學生爭斗的事例,然后讓學生思辨這些事例中參與者所犯錯誤,最后再由班主任總結相應的德育概念,以此增強德育的效果。
三、關注日常小事,滲透德育
日常事務是班主任工作中最常遇到的事務,包括學生之間產生矛盾、學生自己遇到生活或者學習上的困難等。許多班主任在工作時會采取和稀泥的策略,忽視了這些小事對學生身心的影響。在提升德育有效性的背景下,教師應當關注這些日常小事,通過耐心、細心解決問題的方式,對學生滲透具有針對性的德育內容,以此對學生進行德育。
班主任在處理日常事務時,應當盡可能增加德育內容。比如,在處理學生因小事發生的矛盾時,班主任可以結合“互助互愛”的主題班會內容,引導學生回憶自己以往說過的“互助互愛”的話,然后再詳細了解事情的整體面貌。在了解完事情的詳細情況之后,教師不應立刻作出判斷,而是應當引導學生自主分析自己與對方做錯的方面,然后讓學生換位思考,以此再次對自己的做法進行認知。并且,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應當禁止這兩位學生互相交流,避免他們在冷靜下來之前爭吵。在引導這些學生對事件進行冷靜換位思考之后,教師再指出他們的處理不當之處,對他們的矛盾進行正確定性。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引導他們總結這件事的經驗教訓。總體而言,教師在面對這些日常小事時,不應當以敷衍的態度進行強勢鎮壓,而是應當引導學生冷靜下來,并結合以往的德育內容進行反思,以此對學生進行德育。
總而言之,德育是互聯網時代需要被格外關注的教育內容,班主任應當采取多種方式提升德育的有效性,使小學生不會被生活與網絡上的紛亂信息引至歧途。班主任應當將德育內容融合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比如通過優化班級規章制度、優化師生互動等方式融入德育內容。如此,班主任不僅能夠增強德育的滲透性,還能夠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德育活動中,使德育有效性得以提高。
參考文獻:
[1]陳銀霞.淺析如何提高小學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效性[J].當代家庭教育,2020(16):168-169.
[2]黃銀霞.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性的策略探討[J].教育界(教師培訓),2019(4):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