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紅
摘要: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大學英語教學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同樣也存在著諸多問題。本文針對快速發展的信息技術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提出網絡環境下的大學英語合作教學的一些觀點,旨在提高大學英語教學水平。
關鍵詞:合作學習;大學英語;網絡
大學英語是高校非英語專業的重要課程,是影響著學生未來發展前途的重要科目。2004年教育部制定《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提出了網絡化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要求各高校采用信息化、多媒體等新技術更多的應用于教學中,改變教師講授的傳統教學模式。新的教學模式應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使英語教學朝著個性化學習、不受時間和地點限制的學習、主動式學習方向發展。這種教學模式也契合了社會的快速發展,符合與國際接軌的要求,為學生提供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也為學生注入新的學習理念和方式。然而,實際的英語教學工作中,教學理念和技術理念的缺乏也阻礙著教學的進步,因此,網絡環境下的合作學習在英語教學和學習中顯得尤為重要。
1、網絡環境下的合作學習
語言的習得受信息輸入、信息輸出和語境等一些關鍵因素的影響。有關研究表明,網絡環境下的合作學習對語言習得的這些關鍵因素起著積極、重要的影響。(Slavin,1998)
首先,影響語言習得的信息輸入應具有可理解性、發展適宜性和重復性等特征。網絡環境下的合作學習具有這些明顯促進語言習得的特征。
可理解性。克拉申(Krashen,1982)指出,如果希望信息輸入促進語言習得,那么輸入的信息必須是學生能夠理解的。在網絡合作學習中,小組成員為了使同伴理解自己的信息,自然會使用一些同伴能夠理解的語言。這樣,小組中其他同學會根據自己和同學語言的理解水平來調整自己準備輸出的信息,提高語言的可理解性。另外,網絡合作環境中的語言更具理解性是因為它是與具體的、可操作的行為聯系在一起的。發展適宜性。前蘇聯著名心理學家維果斯基(Vygosky,1978)提出了最近發展區(ZDP)的概念并將其界定為“由獨立解決問題所決定的實際發展水平與通過成人的指導或與能力更強的同伴合作解決問題所確定的潛在發展水平之間的距離”。信息的輸入如果不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同樣不會進一步促進語言的習得。我們將網絡合作學習的焦點集中在最近發展區,希望通過網絡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這種方式來促使學生的語言向下一個階段發展。
重復性。學生在最近發展區接收到一些信息,而這些信息只有通過不同渠道的重復輸入,才能保證語言習得。網絡合作學習小組就為這種重復交流提供了自然、良好的環境。當小組成員在線討論話題時,他們各自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意思,使聽者重復聽到信息,這種語言的重復性是使學習從短期理解到長期獲得的必要條件。
其次,語言的習得是由那些功能性和交際性的信息輸出來促成的,這種信息輸出具有功能性和交際性、頻繁性等特征。網絡環境下的合作學習同樣具有這些特征。功能性和交際性。言語代表講話者日常使用語言的方式,體現講話者實際的交流能力。單單死記詞表、詞性和語法不能帶來語言的流暢性,因為語言學習與語言習得完全是兩碼事。而網絡合作學習為產生表達性、功能性、個性化和交際性的語言輸出提供了良好的平臺,這些對語言習得是關鍵性的。
頻繁性。與傳統的班級課堂授課相比,網絡合作學習的最大優勢是它為學生提供了語言輸出機會。在傳統的課堂上,學生每次只是被點名提問,在全班“ 提問—回答” 時間里,教師的說話機會往往比學生多得多。而在網絡合作學習形式中,組內和組外的演示給了學生許多說話的機會。即使小組成員非正式的討論,同樣也給了學生重復練習的機會。這正是傳統課堂所不能給予的。再次,如果學生的語言交流是在一個支持和激勵的、交際性的、適宜發展的和豐富反饋信息的環境里進行,那么會促進他們的語言習得。網絡環境下的合作學習提供了這一理想的語言習得環境。支持和激勵的環境。傳統的課堂教學點名要求學生回答問題,并給學生的回答以“對”或“錯”的反饋,對學生沒有支持性。網絡合作的環境則對學生更具有支持性,因為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回答問題,他們為了完成合作學習必須進行合作。在小組合作中,沒有教師的參與,學生更加相互支持,他們學會相互表揚與支持,變得更加獨立,他們需要知道同伴在想什么。因此,合作學習為言語的產生提供了支持與激勵的環境。
交際性的環境。在網絡環境下的過網絡進行交流,在真實的場景下討論真實的事件,達到真實的目的。交際性的語言促進語言獲得,它與抽象地談論話題是不同的。許多學生在給全班同學做報告時很不自在,但當他們和幾個同學交談時卻很放松。在小組范圍內,學生總是很容易進入他們的最近發展區。
豐富的反饋信息。當學生相互交談時,他們之間總能迅速提供反饋并立即糾正錯誤。語言交流過程中的反饋和糾正,能使學生更快實現詞匯和語言形式的獲得。而傳統課堂教學容易過于糾正學生的錯誤,這通常會使得學生對自己的言語產生自我意識和焦慮,反而阻止了語言的習得。
2、當前網絡合作學習面臨的主要問題
雖然網絡環境下的大學英語合作學習具有傳統大學英語課堂無法比擬的優勢,我們也應該看到有關的教學實踐才剛剛起步,還存在一些問題。
1.學生的信息素養有待提高。信息素養不僅包括熟練運用當代信息技術獲取識別信息、加工處理信息、傳遞創造信息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在當代信息技術所創造的新環境下獨立自主學習的態度和方法、批判精神以及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參與意識。目前,部分學生運用多媒體和網絡的技能還比較差,更缺乏獨立自主學習的能力。唯有這方面的教育和訓練,才能使學生自覺利用網絡學習,并具備檢索、評價和應用信息的本領。
2.學生不積極參與“小組合作”。合作是互動的平臺和途徑,它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習者更好地交流、傳遞信息與資源,營造集體的力量,實現語言的輸入與輸出。但有些研究者發現,學生對小組合作討論并不感興趣,有的甚至直接上網瀏覽無關內容。其中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他們沒有認識到這種參與式、互動式、合作學習的重要性,沒有認識到網絡學習的特點。這種“失控”的狀態,是很難保證學習效果的。
3.教師身份認同缺失。在網絡環境下的合作學習中,教師的身份是多樣的。他可能是知識的傳授者,也可能是網絡媒體的提供者,還可能是合作學習小組的一員,組織大家交流、討論,維系著一個網絡上的集體。因此,教師必須對自己的角色有更全面的認識,這樣才能保證網絡環境下的合作學習順利開展。
4 .教學評估體系的不完善。教學評估是課程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全面、客觀、科學、準確的評估體系對于實現課程目標至關重要。它既是教師獲取教學反饋信息,改進教學管理,保證教學質量的重要依據,又是學生調整學習策略、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的有效手段。如何對網絡環境下的大學英語合作學習者進行科學客觀的評價,這是我們需要進一步探索的問題。
3、結語
總之,網絡環境下的大學英語合作學習打破了外語教學的傳統格局,突破課堂教學和規定教材的局限,教學過程中實現了人機對話的信息交流,教師可以及時準確地獲取學生的反饋信息,學習者在合作交流中提高他們的語言能力,主動構建相關的知識內容。它符合外語教學發展的方向,必定會對外語教學的改革和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當然,由于這種模式尚處于探索階段,還存在著諸多問題,需要大學英語教師及廣大專家學者關注此領域的研究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