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現今的社會已經步入了網絡信息時代,網絡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同時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人們更喜歡運用網絡在手機、平板等移動端獲取信息,便利了人們的學習。所以,為了可以更好地服務群眾,數字化文化館的構建是時代發展的趨勢,利用傳統文化館結合數字化技術,合理利用云技術實現文化館的數字化建設,可以使文化館的服務更加現代化。本文主要介紹文化云的含義、數字化文化館的建設意義和建設數字化文化館的構建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的策略,全面解析數字化文化館的建設。
關鍵詞:公共文化云 數字化文化館 構建
21世紀是互聯網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要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從而便利人們的生活,促進社會的進步。將公共文化云技術應用到傳統的文化館,是目前傳統文化館的發展方向,只有構建數字化文化館,公共文化云和數字文化館相互促進,共同進步,才能符合人們的需求。數字化文化館的優勢是人們可以隨時隨地獲取知識,同時也減少了管理的人力、物力消耗,激發了人們參與文化活動的熱情,人們可以利用這一平臺享受到先進、便捷的服務,實現了資源的共享,促進了文化資源的有效利用。
一、公共文化云的含義
公共文化云指的就是利用云計算技術對數字化信息進行整合,然后通過網絡平臺進行信息的共享,實現數字化文化館的建設,提升文化資源的深度,滿足群眾的需求。簡單來說,公共文化云就是為數字化資源提供了儲存的地方,和圖書館存書是一樣的道理,而文化云卻更加先進、便捷,不需要任何實質空間,卻能儲存大量的數據,同時還高效、安全,這就是文化云的優勢,促進了文化館管理系統化的進行,降低了管理的難度。
二、數字化文化館建設的意義
文化館的意義就是傳承文化,豐富人們的業余生活,文化館是公益性機構,承擔著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為群眾文化活動提供指導和提供場地的職責。文化館可以組織各類文化活動,讓人們積極參與,例如講座、展覽、宣傳會等。但是隨著網絡的普及,人們對于現實活動的參與逐漸變少,而為了改變現狀,數字化文化館的建立是必要的,數字化文化館是利用數字化技術構建文化館,為人們提供線上的文化服務,既增加了人們參與文化活動的渠道,又提高了人們參與的積極性。
數字化文化館的組成部分包括網絡云平臺、藝術和數字資源庫、線下互動體驗空間。數字化文化館為人們提供了兩種選擇,一是去線下的文化館進行文化活動,增強文化體驗;二是在家利用網絡平臺參加文化活動,為人們提供了較為多樣的方式,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而定,解決了傳統文化館的時間、空間限制,提供了更加高效的服務。數字化文化館的建設,使人們只需要通過手機打開App就可以搜索附近的文化活動,也促進了人們的溝通交流,實現了資源的網絡共享。
三、數字化文化館的服務形式
數字化文化館的優勢就是可以提供更加多樣的活動形式,覆蓋各個藝術種類,其中包括音樂、舞蹈、美術、攝影等各個方面,還可以根據內容的不同,設計出較為新穎的活動,制作出各種音頻和文本課件,在網絡上讓廣大群眾共享,群眾即便在足不出戶的情況下也享受到了文化服務。通過網絡平臺,運用互聯網技術、多媒體技術等現代信息技術,可以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各種優秀作品都展現在網絡上,讓人們欣賞和了解,促進了傳統文化的傳承,豐富了人們的視野,進一步擴大了宣傳和覆蓋范圍,促進了文化的信息交流,是較為有效的方法,很好地解決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四、目前數字化文化館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數字化文化館資源共享局限性較強
雖然人們已經意識到了數字化文化館的重要性,并且政府都十分重視這項工作,投入了大量的資金用以建設數字化文化館,并且在人民群眾的齊心協力下,目前的數字化文化館已經粗具規模,基礎的設施也逐漸完善,但是受到傳統思想的限制,資源的分享還只存在理論層面,并沒有實際落實,同時網絡平臺的數字化文化館資源分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各個文化館的文化活動、資源信息等差異性較大,即便文化館想進行資源共享,但是卻不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這就阻礙了公共文化云的建立,這一方面還須不斷完善。
(二)文化館的數據量過多
隨著全國范圍的數字化文化館建設的不斷深入,大多數的傳統文化館已經做到了向數字化文化館轉變的過程,這就造成文化資源的數據量激增,資源數量的增多也給儲存工作帶來了較大的負荷,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和技術支持,同時由于我國的文化館數量過多,將所有的文化館資源都整合在一起是不現實的,所以應采取相應的措施,將數字化文化館在進行一定的分類和分析,促進文化館的融合工作。還有部分區縣級文化館距離數字化文化館的標準有著一定的距離,相關部門要加大人才的投入和資金的傾斜力度,促進區縣級數字化文化館的建設。
(三)專業人才缺乏
由于數字化文化館是近年來剛剛興起的,數字化文化館的發展還處于不斷探索的過程,具備專業知識的人才較為缺乏,同時文化館的內部人員專業水平有限,還要對人員進行專業的培訓,提高人員的專業能力,而政府方面也要加強人才的招聘,促進更多人選擇這一專業,使更多人參與到數字化文化館的建設中。
(四)缺少統一制度的管理
部分文化館存在工作人員的積極性不足的問題,積極性不足就導致了創新能力缺乏,導致文化館一直處于停滯不前的狀態,沒有實質性的發展,造成文化館的服務有限,人們的參與感隨之降低,不能達成對人們進行文化傳播的作用,所以,必須建立完善的制度,規范工作人員的言行舉止,使服務更加全面、具體,讓更多人積極參與到文化館的文化活動中來。
五、數字化文化館發展的策略
(一)建立完善的服務平臺
文化館要想朝著數字化方向發展,首要前提就是需要一個網絡平臺來承載數字化文化館,將傳統文化館的內容都融入平臺,便于人們查詢。網絡平臺可建立起包含活動、時間、品牌、人物、作品等內容的地方文化館,有針對性地推出適合的文化活動,促進人們的參與,充分利用網絡大數據技術進行篩查和分析,開發更加全面的服務板塊。為數字化文化館設計手機等移動終端,將其作為數據運輸的載體,讓數字化的文化館可以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根據網絡終端的發展不斷創新,使數字化文化館的內容更加符合人們的需求,不被時代所淘汰,讓數字化文化館覆蓋更多的人群,形成完善的應用體系。
(二)提升文化資源的信息多樣化
傳統的文化館資源形成都是根據人民群眾的實際參與得出的,建立了數字化文化館后,要進行全面的設計和布局,讓人們可以找尋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有針對性地進行布局,同時豐富文化資源的形式,使其更加多樣化,在現有資源的基礎上,開辟新穎的欄目和領域,讓人們了解更多的文化活動,開拓人們的視野,使人們足不出戶就了解天下事。
(三)推動服務資源的大眾化和共享化
數字化文化館是依托網絡平臺的,網絡的特性就是共享化和大眾化,能滿足所有人的需求,同時還能將更多的信息發布在網絡上,讓人們可以了解到更多的文化內容。所以,數字化文化館要發展這一特性,實現服務資源的大眾化和共享化,利用網絡技術連接更多文化館,實現資源的分享,利用網絡迅速傳播的特性,提升數字化文化館的影響力,為更多的人帶來豐富的精神文化活動,促進文化傳承、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
(四)加強專業人才的培養
人才是群眾文化事業發展的基本條件,要想發展數字化文化館,離不開專業人才的幫助,所以,相關部門要大力倡導培養專業人才,制定科學合理的培訓內容和任務,讓更多的人加入到數字化文化館的建設工作中。同時,加強對數字化文化館現有員工的培訓,完善管理制度,提升員工的工作積極性,設立明確的獎罰制度,促進員工積極向上,勇于創新。專業人才的增多勢必能解決數字化文化館現有的數據量過大、分享局限性強等方面的問題。加強不同文化館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委派工作人員進行交流學習,提升自身素質,從而改善文化館的現狀,促進數字化文化館的發展。
六、結語
綜上所述,建設數字化文化館是時代發展的趨勢,必須充分重視起來。要緊隨時代發展步伐,將公共文化云和傳統文化館進行有機的結合,形成較為完善的數字化文化館,為人們提供更加廣泛的文化服務,打破傳統文化館的時間、空間限制,讓人們可以足不出戶地體驗文化活動,促進資源的共享,最大限度地提升用戶的體驗,滿足網絡信息時代人們的需求。同時,數字化文化館也節省了運營的成本,只需要公共文化云即實現可儲存管理,減少了文化館的相關費用支出。目前的數字化文化館發展還存在許多的不足,還需要不斷地優化,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促進數字化文化館的良好發展。
參考文獻:
[1]劉睿,韋景竹.國家公共文化云App公眾持續使用意愿研究[J].情報資料工作,2020,41(04):39-48.
[2]韋景竹,張樂樂,王政,劉睿,李率男,區曉丹,黃恩姝,葉彥君.公共文化云機構用戶信息共享行為和意愿研究[J].圖書情報知識,2020(04):119-132.
[3]司文濤,牛家儒.新時代完善我國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政策建議[J].中國市場,2019(07):1-6.
[4]汪蘭麗,劉斌.“文化云”數字化服務網絡建設探討[J].智庫時代,2018(40):127-128.
[5]張恒.“廣電云”開啟農村“數字化生活”[J].當代貴州,2018(01):50-51.
[6]高國棟.公共文化云與數字化文化館建設的思考[J].人文天下,2017(22):67-69.
[7]章慧,陳宏明,蔣曉玲,向青.公共文化資源數字化運用功能拓展研究[J].信息通信,2014(10):78-79.
(作者簡介:沈華,男,碩士研究生,泰州市文化館,館員,研究方向:公共文化服務)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