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力軍
(山西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1)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到2035 年,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明顯增強。”目前,國際經濟形勢復雜嚴峻,黨中央、國務院及時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方略,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在以大數據、區塊鏈、跨境電商為代表的數字經濟、數字貿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對國際貿易專業的人才的培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加快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體系革新,培養適應國家和地方新戰略、新格局、新需要的高素質應用型復合人才是當前地方高校人才培養面臨的重要課題。課程體系作為高校人才培養體系的最基本單元,是高校立德樹人的重要載體,是專業建設的核心要素,支撐著人才培養目標的達成,直接影響人才培養的質量。因此,以國家戰略為指引、以地方發展需要為前提、以學生需求為導向,改革優化國際貿易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實現錯位培養、錯位發展,是地方高校國際貿易專業進行教學改革、建設課程體系建設的必然方向。
在“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企業實力不斷增強,越來越多的企業“走出去”意愿增強,以跨境電商為代表的數字貿易,已經成為我國對外貿易新的快速增長點。伴隨著我國對外開放領域不斷擴大、對外開放內容不斷深化、外部環境越來越復雜多變,必然對國際貿易人才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素養提出更高的要求。
數字經濟發展要求將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興科學技術融入傳統商業模式后,傳統教育模式出現了新的變化,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不再單一,新技術的發展為人才培養提供了多種新方式,學生通過在線學習、仿真實驗室學習、實踐學習等多種途徑都可以獲取更完整的知識體系。新商科要求以學生為本,重構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構建數字經濟時代培育商科人才的教育體系,開展深度的產教融合,推動教學內容、課程體系、教學方法改革,提升教學質量。
我國現有820 所高校開設國際貿易專業,主要有綜合類院校、財經類院校、理工類院校、師范類院校以及農、林、藥等其他院校。
《經濟與貿易類本科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以下簡稱《標準》)是國際貿易專業教學的基本標準,是專業設置的依據、指導專業建設的準繩、評價專業教學質量的參考標準。按照《標準》,國際貿易專業設置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大類課程體系,在專業課程設置中包括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其中專業課程又設置專業必修課和專業選修課,具體內容見表1。

表1 國際貿易專業課程體系
以2019 年國際貿易專業144 個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院校為例,按照國家教育部經濟與貿易專業教指委關于國際貿易專業課程體系設置的要求,各本科院校均從必修的專業課程中選擇至少6 門課程作為本校國際貿易專業的專業必修課程,其中國際貿易學、國際貿易實務、國際金融、國際結算、跨國公司經營與管理、國際市場營銷、外貿英文函電、國際商法為絕大多數院校所選擇,但課程難度有所差異,絕大多數學校以研究型人才培養為主,課程體系設置偏重于學生理論和學術能力的培養,培養的學生大多進一步深造學習,也成為我國研究國際貿易相關理論學術型人才的儲備力量。
各院校在專業選修課程類別設置方面差異性較大,內容則大同小異。有的院校按選修課模塊分類,有的院校按選修課類型分類,有的院校按選修課方向進行分類,有的院校按專業核心與非核心選修課進行分類。但選修課程內容則以貿易類、經濟類和金融投資類的課程內容為主,體現出國際貿易專業培養學生的寬口徑特點。
在實驗實踐型課程設置上差異較小,除教育部規定必修的實踐課程外,專業課程實踐主要以專業實習和畢業論文為主,不會超過30 學分。
第一,專業課課程體系的系統性有待加強。從國際貿易專業各院校所開設的專業選修課看,引導學生的目標較為明確,即專業課的深度與廣度的學習、跨專業學習與就業、本專業就業創業。每一個方向的課程體系都應建立集知識、能力和素質一體的課程內容。而現有的國際貿易課程體系中,大部分以課程知識為主,能力和素質的課程內容有待進一步豐富。
第二,課程體系所涉及的專業課的層次性有待進一步加強。受學分限制,不是所有的專業核心課程都可以設為專業必修課,大多數院校將6—8 門核心課程設為主干課程,多數專業課程是以選修課的形式進行選擇性學習,這就要求選修課程的設置對主干課程,或是內容學習的加深,或是知識面的擴展,或是能力的提升,但目前主干課程對選修課程的引領作用不明顯,沒有形成以點帶面、多層次的課程體系。課程體系所涉及的課程內容重復性較高,課程難度缺乏遞進。
第三,從當前的課程體系設置中可以看出,多為借鑒“985”或“211”高校國際貿易專業培養方案,偏向培養學術型人才。但是從社會需求的角度來看,現有的課程體系設置遠不能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要。隨著新技術的不斷應用,信息化、數據化已經廣泛滲透于國際貿易,這方面的知識和技能是國際貿易專業教師所欠缺的,需要其他相關專業人員進行補充和協助,而大多數院校是通過通識課程或公共課程的形式開設,并未從國際貿易專業需要的角度建立相應的課程體系。
專業課課程體系建設應與人才培養目標相一致,地方高校的國際貿易專業是培養高素質、懂國際經貿規則、具有一定國際思維能力的應用型復合人才。地方普通高校的國際貿易專業課程體系設置與“985”、“211”院校的國際貿易專業課程體系設置應有一定的差異性,以研究型課程體系和應用型課程體系并重的模式進行培養,既要滿足優秀學生繼續深造的需要,又要按照社會對國際貿易人才的要求滿足學生就業的需要。
專業必修課程體系設置既要選擇國際貿易專業的核心課程,又要對專業選修課程體系起到先行引導作用。理論性課程可以在經濟學基礎性課程和專業先導性課程的基礎上加深難度,實務性課程更注重應用性,適當調整實務性課程中理論與實驗部分的課時分配,加大實驗課時量,增強理論類課程的應用性和實務類課程的操作性。從內容上來說,在課程講授過程中適當增加不同的教學方式,通過其他方式讓學生主動學習,課堂上增加理論的前沿問題和理論在實際中的應用內容,加大專業核心必修課程與現實經濟問題的聯系,引起學生學習興趣,也有助于學生對于專業選修方向的選擇。
專業課程體系設置如何實現人才培養目標,主要是專業選修課程體系的建設。專業選修課程體系設為兩大板塊,即技能型課程體系和發展型課程體系。技能型課程體系包括兩個課程群,數據性課程群和專業技能群模塊,主要面向企業對國際貿易專業人才的需求而設。以51job 網站對國際貿易人才需要的招聘情況為例,經統計,2020 年9 月至2021 年1 月的相關招聘信息中,95%以上的企業對應聘人員的計算機能力或數據分析能力有明顯的要求,所有企業對應聘人員的專業技能均提出明確要求,企業更看重應聘人員應用數據的分析能力以及應對國際貿易方式轉變的能力。因此,技術型課程體系中應該設置一部分數據分析和處理方面的課程,培養學生基本技能,這也是開設數字貿易方向的課程的必備條件。專業技能課程中,除了外貿業務操作所要求具備的技能外,企業更注重應聘人員的外語能力,而在國際貿易專業課程體系設置中,外語教學(主要是英語,有條件的可以開設第二外語)應是貫穿于整個必修和選修課程體系,不僅開設專業外語課程,專業課程體系中更多選擇雙語教學或英語教學;此外,由于以跨境電商為代表的數字貿易方式的出現,企業對數字貿易方面的人才需要也增加,而數字貿易方式與傳統貿易方式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也有明顯的不同,因此,技能類課程群中可加入一部分數字貿易的課程,或在傳統的課程中增加數字貿易的內容,增強學生對新技術在本專業應用的認識。
發展型課程體系最多包括三個方向的課程群,即國際貿易類課程群、經濟類課程群和投資金融類課程群。國際貿易類課程群由國際貿易高階性課程、延伸課程和其他未在專業必修課、技能類課程中設置的、但又屬于專業知識類課程,這類課程群設置兼顧專業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主要用于滿足學生繼續深造的需要。經濟類課程群主要是面向國際貿易人才培養的寬口徑設置,涉及經濟學專業的一些課程,如產業經濟學、環境經濟學等,擴展學生的知識視野,也為學生繼續深造提供可選擇的方向。投資金融類課程群主要是服務于國際投資和國際貿易,用于滿足學生就業的需要;從國際貿易的角度看,我國金融市場的開放程度不斷擴大,對外貿易受國際金融市場的影響也越來越大,與國際貿易相關的金融知識是國際貿易人才所必備的知識和技能之一;從國際投資的角度看,隨著我國越來越多的企業對外直接投資,企業對具備貿易知識、金融知識和投資知識的綜合應用型人才需求越來越大,國際投資知識也是國際貿易人才必備的。
實踐類課程體系包括競賽類課程和實習課程。競賽類課程包括綜合性競賽和專業性競賽,實習類課程包括課程實習、專業綜合實踐和畢業實習。
實踐類課程體系設置的目標是為了將不同課程體系整合起來,通過競賽或實踐理解課程體系之間的關系,全面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實踐類課程體系目標是提升學生知識應用能力,培養專業應用素養的課程體系,是專業理論與實務課程體系的最終落地點。新商科建設要求實習和實踐課程體系需要加強校企合作。從國際貿易專業的實習實踐角度看,加強實習實踐課程體系,除參加競賽外,還可以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鼓勵學生自己從事跨境電商實習實踐,既可以作為專業實踐,也可以作為創業實踐;另一方面加強與學校所在地企業的合作,通過合作,可以讓學生了解地方特色產品、有競爭優勢的產品,熟悉貿易流程和企業運營等多方知識。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化,國家推出一系列的對外開放新舉措、新政策、新戰略。國際上由經濟、貿易關系引發的貿易摩擦、經濟糾紛,都可以從國際經濟視角進行解讀,因此,國際貿易專業課程體系融入思政因素,學生能夠更深入了解和應用國際貿易知識體系,對國家的發展和國際經濟現象有深刻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