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洪雨
摘 要:道德與法治課作業的布置關系到教學質量的整體提高,關系到學生的健康成長。在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的新形勢下,教師要從學生的學習狀況和實際需求出發,創新設計各種類型的道德與法治課作業,讓學生的作業有意義和價值。因此,走道德與法治作業的創新之路是適應新課標和新課改要求的必然趨勢。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作業;創新設計
隨著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全面實施,新課標的評價理念理應在教學實踐中得到貫徹執行。但在道德與法治的教育教學中,無論是作業的布置還是考試的方式,普遍存在貼上新課標的標簽,卻實際沿用老一套做法的狀況,這無疑會大大降低新課標評價體系的信用度。因此,道德與法治作業的創新就迫在眉睫。那么,教師應當如何對作業進行創新設計呢?
一、實踐式作業
實踐型作業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幫助下,結合所學知識,深入實際生活,開展實踐活動,通過親身感受和體驗來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發展品德情感,培養法治觀念,形成良好的品德行為,增強實踐能力。即通過學生親自動手,使學生的學習內容得到真實而直觀的呈現。其形式多種多樣,可以制作道德與法治小報、電子報刊,可以繪制親情圖片,以鼓勵學生學習。通過這些實踐式作業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能力,還使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道德與法治課實踐性作業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學生將道德與法治知識轉化為行為的重要途徑。實踐型作業體現了“知行合一”的理念,在實際生活中,在認識、體驗與踐行中促進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學習《悅納自我》(七年級)后的實踐性作業,對有嚴重自卑心理、缺乏自信心的學生來說,完成這樣的作業需要極大的勇氣與意志。通過這樣的嘗試和體驗,學生有了面對自身缺陷與不足的勇氣,告別自卑,走向自信,在生活中逐漸做到悅納自己,這正是道德與法治課作業所要實現的目標。
二、小品式作業
與其他人文學科相比,道德與法治學科有自身的特殊性,即它以學生生活為載體,涵蓋政治、經濟、學生生活、科技文化等領域,內容寬廣且涉及眾多,這就為小品式作業的設計打下基礎。比如,在教學《做情緒的小主人》中,教師可讓學生通過對具體情境的扮演,以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其主要形式有短劇、相聲、知識競答、記者訪談、新聞播報等。例如,學習“網絡生活新空間”時,教師可指導學生扮演記者、市民、工人、農民等角色,讓“記者”訪談“市民”“工人”或“農民”,通過這一新穎且富有特色的訪談活動,不僅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會加深經濟政策實施前面臨的政治和經濟危機。
三、收集式作業
這一形式是指圍繞某一具體歷史知識點,充分利用報刊、圖書、網絡等資源,收集整理相關信息,以便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達到釋疑解難的目的。如《世界緊相連》一課,就可以收集世界各國團結合作、共同進步的實例。收集式作業既可作課前預習之用,又可做課后復習鞏固之用。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將他們相應地分為幾個小組進行圖文資料的收集和整理,可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讓學生真切地體驗到主動探索、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共同提高的學習過程。
四、調查式作業
在學完與我們的社會環境緊密相關的歷史知識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調查了解本地區、家庭或鄰居的生產變化或生活變遷,寫出篇幅短小的調查報告或筆記,比如通過社會調查,讓學生具體了解生活中侵犯消費者權利的各種表現,進一步關注社會,掌握依法維權的有效途徑和方法,體驗法律對公民合法權益的保護作用,品味依法維權的價值,分組走訪社區居民、親朋好友、家庭成員或不同職業的從業人員等,寫出某一個細微的細節的調查報告或筆記,不求面面俱到。調查式作業是一種綜合性比較強的作業形式,在完成這一作業的過程中,它強調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能夠鍛煉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
五、論文式作業
一般而言,由于中學生認識水平有限,故論文式作業應以小論文形式呈現,而不宜寫作長篇大論。在寫作小論文時,要求學生論點明確,論據要充分、新穎,初步熟悉論文的一般格式和操作程序。小論文的選題比較寬,既可出自對道德與法治教材內容的分析,又可出自對具體實例或者時政熱點的觀感分析。如《法律在我身邊》一課,教師設計論文式作業的目的,不是為了強調學生對思想道德的認識觀點一致,而是為了培養學生科學的認知態度、理性的思維方法以及對歷史人物和事件的客觀分析評價能力。
六、導圖式作業
思維導圖是將主題置于最中心,用線條和圖畫進行分支的繪制,在這個過程中將多個零散的知識點進行整理,從紛繁的信息中找到信息之間的內在聯系,不僅把握了知識結構的全局,整理了知識的框架,還通過不斷地添加分支,把握了細節。
以上是筆者結合近二十年教育教學實踐,對道德與法治作業創新設計的幾種基本形式做了簡要闡述,除以上幾種之外,還有辯論式作業、故事式作業、結論式作業等形式,教無定法,道德與法治作業的設計也是一樣。在進行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創新設計時,教師需要注意不管是哪種形式,都要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作業創新設計的趣味性、探究性、開放性、綜合性、人文性原則。只有這樣,道德與法治作業的創新才符合學生的年齡學習特征和新課程的理念,才具有真正的價值和意義。我們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才會插上作業創新的翅膀,幫助教師實現教育教學的最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