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琴靜
摘 要:課的設計一定要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一定要傳遞“教與學方式轉變”的精髓,一定要“向四十分鐘要高效”。
關鍵詞:小學;語文;合作
一、占有點
點,即制高點,語文教學的制高點是先進的課程理念和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落實的程度有多深,制高點就有多高。然而,先進的教學理念從“口頭呼吁”到“實際操作”再到“有效落實”并非一朝一夕所能成。它需要老師“內心深處的真正認同”,還需要“在自己的日常教學中實際運用”,更需要反復的反思和摸索。
本次《冬陽·童年·駱駝隊》的教學緊扣“童年”,從學生“自己的童年”入手,拓及“林海音奶奶的童年”,最后又回到“珍惜自己的童年”。在優美而又感傷的回憶中領略文字的美好,感受人物的情感,并獲得自身的學習體驗。整個教學流程如下:想象畫面,走近童年→初讀概括,走進童年→小組研讀,回望童年→回讀激情,珍惜童年。從“畫面的想象”到“課文的概括”再到“小組的研讀”,每一個環節的設計均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讀、去感悟。
有個小插曲很好地體現了“教學理念”的重要性——試教時,考慮到文體的優美,我設計了“畫面式板書”:溫暖的冬陽,回望的小女孩和一匹匹行進的駱駝,甚有意境。為了不破壞這種美感,我特將四件往事的板書以大頭筆的形式由學生書寫在四匹駱駝的駝背上。這樣一來,文畫呼應、相得益彰。就在我為此沾沾自喜之際,白老師對此提出了質疑:
“為什么一定要學生用三個字來概括往事呢?‘議駝鈴和‘討論鈴鐺的用途不都很好嗎?甚至后者概括得更為準確啊?”
“從畫面整體感出發,駱駝的大小基本固定,駝背上寫不了那么多字,故統一為三個字概括。”
“——那么,是畫面的美感重要,還是學生的感受重要呢?”
一語驚醒夢中人!教學不是擺設,只求美觀;教學是實戰,唯求有用。符合學生需要的、有利于學生發展的方是最好的。在龍崗的第二次執教中,我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并在課堂上幫助他們對長長的句子進行縮減。
二、守住線
線,指的是底線。無論傳統的教學方式還是現在我們力推的“教與學方式的轉變”都是為學生服務、為教學服務。因此,無論教學方式如何改變,語文教學的底線,即語文教學的“警戒線”必須守住——從宏觀方面來說,語文的工具性是底線。
考慮到六年級孩子們現有的水平狀態,我跳去了字詞的教學,直接進入文本的閱讀和理解。將教學重點定位為:體會童年的美好,并學會一定的表達方法。教學難點則是:理解作者對童年的深切懷念,并能運用一定的表達方法寫作。《冬陽·童年·駱駝隊》文本有著一個極其突出的情感轉折,由“童年往事”轉入“無限懷念”。前者回憶童年的美好,后者強調對逝去事物的懷念。對這一情感的把握需要對文本的深切領會,而讀是通往理解的最佳要道。
在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好學習的往事后——
師:“誰來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喜歡的詞句?”
生:“可不是嗎?……我真想拿把剪刀替他們剪一剪,因為太不整齊了!”(此生朗讀快,效果不佳)
師:能告訴老師你為什么喜歡這句話嗎?
生:我覺得很好玩。一般大人是不會去關注丑陋的駱駝的,可英子卻想給它剪毛。
師:再看看你自己喜歡的句子,你覺得哪些詞語突出了好玩?
生:“真想”“太不整齊”……
師:你讀了自己覺得好玩的地方,有悟性!
同學們帶著自己的體會練一練。
生自由練讀……
師請讀、小組讀、全班讀……
本次觀摩課,教學花了很多時間來訓練孩子的朗讀。如果學生對文字都沒有自己的想法,又怎么將文章讀好?又何談“教與學方式轉變”的小組交流?一切流于形式的熱鬧都是徒勞,多給孩子時間,引導他們逐漸進步才是一節語文課最基本的底線所在。
三、擴展面
“點”和“線”之間便是“面”。閱讀教學,把課文讀通是底線,底線之上,在教學內容的著力點上,可以有對文本的審美體驗,可以著力于閱讀能力的培養,可以有言語形式學習的讀寫結合;在教學策略的應用上,可以有探究學習,也可以有接受學習。升高制高點,放低底線,語文實踐的“界面”就足夠寬廣。然而,“面”的落實和深入也是一堂課最難突破的地方。
在本次的實際教學中,因為不是自己的學生,再加上孩子們剛開始“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所以在鉆研環節還是出現了時間不夠、鉆研不夠深入的遺憾。“學習方法”也有引導,卻還沒有能更好地帶著孩子們運用和總結然后輻射。面對一批陌生的孩子,如何審時度勢、大膽剪裁;如何急中生智、靈活引導實在不是一時之功。
“中海怡翠之行”終于畫上了圓滿的句號,教學的思索卻在張老師三個“小故事”的啟發中無限延伸。“教與學方式的轉變”勢在必行,行走在路上的我們該如何引導、如何使自己的課堂更為高效?占有點,守住線之后,面的拓展和落實還需要我為之努力!
參考文獻:
[1]王翠榮.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小組合作學習[J].教育教學論壇,2010(22).
[2]張敏.在高年級語文教學中開展有效合作學習的探究[J]. 新課程(小學),2010(7).